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旭

作品数:8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小鼠
  • 2篇动脉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损伤
  • 2篇抑瘤
  • 2篇抑瘤效应
  • 2篇肿瘤
  • 2篇肌损伤
  • 2篇黑素
  • 2篇黑素瘤
  • 1篇低频脉冲电
  • 1篇低频脉冲电刺...
  • 1篇电刺激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心病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 1篇心房内

机构

  • 7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王晓旭
  • 3篇张晓刚
  • 3篇吴莎
  • 1篇徐丹
  • 1篇李永林
  • 1篇刘梅
  • 1篇张望
  • 1篇葛平
  • 1篇潘凤英

传媒

  • 3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老年心力衰竭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8年1—12月17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由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RDW、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预测患者全因死亡的最佳截断值14.55%、2 229ng/L,将178例患者分为低RDW(<14.55%)组(n=129)、高RDW(≥14.55%)组(n=49),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全因死亡率。再评估RDW与NT-proBNP对比或联合时对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1)与低RDW组相比,高RDW组患者合并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房颤动比例升高,其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全因死亡率也升高,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及血清清蛋白降低(P<0.05);(2)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RDW是心力衰竭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RDW、NT-proBNP及联合两者预测患者全因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0.928、0.933;(4)在高NTproBNP(>2 229ng/L)的患者中,高RDW(≥14.55%)组较低RDW(<14.55%)组1年内累积生存率显著降低(P=0.043)。结论RDW是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RDW有助于提高NT-proBNP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
王晓旭葛平
关键词:红细胞分布宽度心力衰竭全因死亡
脉冲电场抑制荷黑素瘤小鼠肿瘤生长但造成心肌损伤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脉冲电场对荷黑素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心肌细胞和心脏电活动的影响。方法皮下移植B16黑素瘤细胞建立荷黑素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分别采用1 ms、3 ms、5 ms脉冲宽度,100 V/cm场强、10 Hz频率的脉冲电场,10 min/d连续刺激15 d。记录小鼠的心电活动,游标卡尺测定肿瘤体积,HE染色观察肿瘤病变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的水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PCNA蛋白的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脏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肌钙蛋白T(c Tn 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电刺激第7天后,各治疗组肿瘤体积均减小;治疗组瘤细胞胞质内充满黑素颗粒;各治疗组PCNA 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其表达强度变化随着脉冲宽度增加而增强;3 ms组、5 ms组小鼠心肌细胞出现损伤,且血清中c Tn T、CK-MB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脉冲电场可抑制荷黑素瘤小鼠的肿瘤生长,脉冲宽度增加,会加重心肌细胞的损伤。
潘凤英吴莎王晓旭张晓刚
关键词:脉冲电场黑素瘤心肌损伤小鼠
NLR联合LAD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及左心房内径(LAD)对心房颤动患者经射频消融术治疗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8月至2024年8月于该院行经导管心脏射频消融术的126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术后随访3个月,记录患者的复发情况,并将126例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上述指标对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效率。结果心房颤动复发组36例(28.6%),非复发组90例(71.4%)。复发组患者LAD、B型利钠肽(BNP)、N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均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LAD为心房颤动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OR)>1,P<0.05]。ROC曲线显示,NLR、LAD联合预测早期复发的AUC为0.767,其灵敏度为67%、特异度为81%。结论NLR联合LAD对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王晓旭彭佩云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早期复发左心房内径
利奥西呱逆转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重构及改善右心室功能的meta分析
2022年
目的系统性评价利奥西呱对动脉性肺动脉高压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重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等数据库中利奥西呱逆转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重构及改善右心室功能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提取资料后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5项,其中前瞻性观察性研究3项,回顾性研究2项,共186例患者。利奥西呱可明显增加肺动脉高压患者6min步行距离,改善血流动力学。患者服用利奥西呱后右心房面积、右心室基底直径均缩小,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奥西呱可改善动脉性肺动脉高压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逆转患者右心室重构,改善右心室功能。但尚需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利奥西呱对患者右心室重构及功能的影响。
彭佩云王晓旭刘梅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功能META分析
低频脉冲电刺激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抑瘤效应及心肌损伤作用观察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观察不同参数的低频脉冲电刺激对B16-F10黑色素瘤小鼠的抑瘤效应,评估其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由B16F10细胞接种产生的荷瘤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选择场强20V/cm,脉宽1ms,频率分别为10Hz(10Hz组)、20Hz(20Hz组)和25Hz(25Hz组)的脉冲电刺激作用于荷瘤小鼠30min/d,以不用电刺激为对照组(每组10只),治疗时监测各小鼠心电图变化情况。脉冲电刺激荷瘤小鼠7d后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及生存期的变化,HE染色观察肿瘤及心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比较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S-100B蛋白的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肌钙蛋白T(c Tn 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变化。结果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15d后,10Hz组、20Hz组和25Hz组的肿瘤体积分别为463.0±33.0、248.6±34.6和229.9±15.9mm3,显著小于对照组(2027.0±133.4mm3,P<0.05),且20Hz组生存率延长率(67.4%)明显高于10Hz组(15.5%)和25Hz组(8.8%);随着频率增加,S-100B蛋白表达依次减少;25Hz组小鼠心律失常评分及血清c Tn T、CK-M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Hz组和20Hz组小鼠心律失常评分及血清c Tn T、CK-MB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对小鼠黑色素瘤具有抑瘤作用,在20V/cm、20Hz时抑制作用最强,且不影响小鼠正常的心电活动。
吴莎张晓刚王晓旭张望汤小曼
关键词:脉冲电刺激黑色素瘤心肌损伤
低压电脉冲对黑素瘤荷瘤小鼠的抑瘤效应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低压电脉冲刺激对荷黑素瘤小鼠的抑瘤效应。方法建立BALB/c小鼠皮下B16F10黑素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10、20、30 Hz电刺激组,电刺激组接受30 min/d、连续20 d电刺激。每日测量肿瘤体积,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学变化,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肿瘤组织caspase-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caspase-3和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7 d时电刺激30 Hz组肿瘤体积减小,20 d时,各电刺激组肿瘤体积减小,随时间延长抑瘤率增加;电刺激组肿瘤细胞核固缩、坏死较多;各电刺激组caspase-3 mRNA及蛋白质表达增加;MMP-9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caspase-3、MMP-9表达强度变化随着频率增大而增强。结论低压电刺激可上调caspase-3表达,抑制MMP-9表达,抑制肿瘤生长。
王晓旭吴莎李永林张晓刚
关键词:肿瘤动物模型抑瘤效应免疫组织化学
apoB/apoA1比值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及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apoB/apoA1)比值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至2016年间51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381)和对照组(n=131),Gensini积分(Gensini score,GS)评估冠脉病变程度,比较2组间临床特征,分析冠心病组血脂与GS的相关性,并随访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结果:(1)冠心病组apoB/apoA1比值水平0.65(0.53~0.83)较对照组0.53(0.41~0.67)明显升高(P=0.000)。(2)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示apoB/apoA1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810,P=0.000)。(3)各血脂指标ROC曲线分析示apoB/apoA1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698,P=0.000)。(4)冠心病组患者apoB/apoA1水平随GS增加而升高(P=0.000),其与GS相关性较余血脂指标强。(5)冠心病组高水平apoB/apoA1(>0.65)患者1年内MACE发生率升高(P=0.008)。结论:apoB/apoA1比值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王晓旭徐丹
关键词: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