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造影评价“合欢皮298”对小鼠移植瘤血管生成的作用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抗肿瘤血管生成疗效的可行性。方法建立20只小鼠皮下H22肝癌异种移植瘤模型。24h后,治疗组使用"合欢皮298"5mg.kg-1.d-1灌胃治疗,连续7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在服药后第7天和14天分别对小鼠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使用Sonoliver软件获得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比较TIC参数的差异。于第14天超声造影检查完成后处死小鼠,完整剥离肿瘤,免疫组化检测肿瘤CD31表达情况,分析微血管密度(MVD)与超声造影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肿瘤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第7天和14天,治疗组小鼠CEUS定量参数最大峰值强度(IMAX)小于对照组(P<0.01)。第14天,治疗组RT、TTP、mTT大于对照组,治疗组MVD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MVD与IMAX呈正相关(r=0.73,P<0.01)。结论超声造影能客观反映肿瘤内微循环的灌注变化,用于临床抗肿瘤血管生成疗效观察方便易行。
- 吴鹏西周峰盛朱巧英陈俊彭雁蔡兵邱丽颖冯磊
- 关键词:超声造影H22移植瘤
- 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被引量:26
- 2010年
-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穿孔的特点及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6月~2008年09月143例老年人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119例行手术治疗,穿孔修补101例,胃大部切除18例;24例行非手术治疗。手术组治愈102,死亡17例;非手术组治愈18例,死亡6例。75岁以下年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于75岁以上年龄组(P<0.05);发病至手术时间l2h以内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低于l2h以上组(P<0.01);合并单种并存病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低于两种或以上组(P<0.05,P<0.01)。不同手术方式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的治疗应细分为高龄组和超高龄组,高龄组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以穿孔修补为主;超高龄组的治疗方式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 赵建国蔡兵吴鸣宇邱斌孙力
-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穿孔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 POSSUM和P-POSSUM评分系统对肝部分切除手术风险度的评估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POSSUM和P-POSSUM评分系统对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的评估。方法应用POSSUM和P-POSSUM评分系统预测133例肝切除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并比较实际发生与理论预测之间的差异。结果 POSSUM预测并发症58例,实际发生35例,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OSSUM及P-POSSUM预测死亡分别为9例及3例,实际死亡3例,实际发生与理论预测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OSSUM和P-POSSUM预测死亡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4及0.982。结论对于肝切除手术,POSSUM评分系统高估了术后并发症风险,POSSUM及P-POSSUM评分系统能较准确地评估术后死亡风险,P-POSSUM评分系统可能更为准确。
- 张志强蔡兵吴鸣宇
- 关键词:POSSUM评分系统肝切除
- 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癌1例报告被引量:2
- 2009年
- 王彤蔡兵毕杰丁忠阳周雄胡行前窦慧强张科明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十二指肠乳头癌腹腔镜联合切除术
- 罗格列酮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OSI)预处理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组织中PPARγ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探讨ROSI对大鼠SAP的干预作用.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SAP组及ROSI组,每组24只.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1mL/kg)制备SAP模型.ROSI组在制模前1h腹腔注射1%罗格列酮(1mL/kg),然后制备SAP模型.术后3、6、12h经腹主动脉取血处死大鼠(每个时间点8只),胰腺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后评分,留取胰腺组织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iNOS、NO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胰腺组织中PPARγ和iNOS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AP组比较,ROSI组12h点胰腺组织中MPO活性下降(2.09±0.36U/gvs2.67±0.58U/g,P<0.01),胰腺病理学评分改善(10.50±1.67vs12.50±1.77,P<0.05);ROSI组6、12h点iNOS、NO活性低于同时间点SAP组(6h点:4.39±1.20U/mgprotvs6.44±1.73U/mgprot;22.58±5.49μmol/gprotvs36.90±7.28μmol/gprot;12h点:9.87±2.69U/mgprotvs15.68±1.74U/mgprot;17.06±5.40μmol/gprotvs24.47±4.98μmol/gprot,均P<0.01);ROSI组胰腺组织中PPARγmRNA表达在3h点明显增加,6h点达最高峰,单次剂量(10mg/kg)至12h点仍持续表达,其表达水平分别为0.229±0.091,0.394±0.081,0.364±0.064.与SAP组比较,而6h点与12h点iNOSmRNA表达较同时段SAP组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97±0.049vs0.269±0.068;0.266±0.067vs0.415±0.076,P<0.05或<0.01).结论:罗格列酮通过活化PPARγ途径,抑制胰腺组织中iNOSmRNA表达,减少iNOS和NO生成,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从而减轻SAP时胰腺病理损害.
- 顾澄宇蔡兵吴鸣宇田斌陈季云李军成
- 关键词:罗格列酮重症急性胰腺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 复杂类型胆囊三角腹腔镜下的解剖与处理
- 2010年
- 毕杰顾澄宇赵建国吴鸣宇王彤蔡兵
-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三角术并发症胆管损伤LC术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外科治疗体会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3例SPTP的临床资料,就其临床表现、诊疗措施以及随访预后进行分析总结。3例均为女性,年龄15~35岁,术前影像学检查均发现胰腺囊实性肿块,各项血清学肿瘤指标无明显特异性。结果3例均接受了胰腺部分切除,其中1例行脾脏切除手术,均未行淋巴结清扫。术后随访3~5年,患者均存活,未发现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好发于青年女性的胰腺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良好,通过适当的外科治疗可以治愈,但术中应行快速病理检查以指导手术。术后定期随访是必须的,对病理标本的ki-67等相关蛋白监测有助于判断预后。
- 赵翼蔡兵吴鹏西赵建国吴鸣宇
- 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外科手术病例报告
- 胰腺癌组织中CD44v6和c-erbB-2癌基因蛋白表达及相关性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研究CD44v6和c-erbB-2癌基因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转移的关系,并探讨CD44v6和c-erbB-2癌基因蛋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CD44v6和c-erbB-2癌基因蛋白表达。结果 CD44v6和c-erbB-2癌基因蛋白阳性率在胰腺癌组分别为69.0%及52.4%,均显著高于其在癌旁组的21.2%及8.1%(P<0.01)。胰腺癌中,CD44v6阳性率在组织分级Ⅰ~Ⅱ级组为50.0%,显著低于Ⅲ级组的86.4%(P<0.05),其在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92.3%,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组的58.6%(P<0.05);c-erbB-2癌基因蛋白阳性率在组织分级Ⅰ~Ⅱ级组为35.0%,显著低于组织分级Ⅲ级组的68.2%(P<0.05),其在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76.9%,显著高于在无淋巴转移组的41.3%(P<0.05);两者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γ=0.393,P<0.05)。结论 CD44v6和c-erbB-2癌基因蛋白均与胰腺癌的分化、转移有关;两者的高表达提示肿瘤恶性程度高,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 张志强蔡兵吴鸣宇
- 关键词:胰腺癌CD44V6C-ERBB-2
- Hem-o-lok夹和可吸收夹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比较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评价Hem-o-lok夹和可吸收夹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随机选择312例LC患者,并将其分为两组:Hem-o-lok夹组,使用Hem-o-lok夹闭合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可吸收夹组,使用可吸收夹闭合胆囊动脉及胆囊管。结果 Hem-o-lok夹组和可吸收夹组手术持续时间分别为(47.43±19.89)min和(50.03±21.2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1,P>0.05);两组术后平均住院日分别为(3.81±0.62)d和(3.93±0.5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7,P>0.05);两组平均耗材费用分别为(756.52±56.02)元和(1 176.29±95.3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96,P<0.05)。Hemo-lok夹组胆漏2例;术后1年随访,Hem-o-lok夹组异物不适感2例。结论 Hem-o-lok夹及可吸收夹用于夹闭胆囊动脉及胆囊管残端均安全可靠,相比较而言,Hem-o-lok夹性价比更高,且完全可以满足临床手术的需要,值得在LC中广泛使用。
- 顾炜蔡兵吴鸣宇
-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腹腔镜可吸收夹
- 胃短动脉破裂致腹部卒中一例
- 2008年
- 患者男,26岁。因上腹部疼痛伴头昏、面色苍白12h于2007年6月3日入院。查体:HR:120次/min,BP:85/55mmHg,神志模糊,结膜苍白,腹部稍膨隆,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阳性,以上腹部明显。肝脾肋下未及,肝区、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腹部B超提示腹腔积液,血常规WBC:9.4×10^9/L,N:0.78,Hb:78g/L,Het:0.27。腹腔穿刺抽出3ml不凝血。诊断为腹腔内出血。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有2500ml不凝血,肝脾包膜完整,大网膜囊内有500g凝血块,切开网膜囊至脾上极,见胃短动脉一支破裂喷血,结扎断端,血压渐升至正常。术中输半浆血1200ml,血浆1300ml。术后8d痊愈出院。
- 赵建国蔡兵赵翼孙力
- 关键词:腹部卒中上腹部疼痛腹腔内出血移动性浊音剖腹探查术凝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