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俊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湖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腰椎
  • 2篇腰椎间盘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突出症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突出
  • 2篇椎间盘突出症
  • 1篇电针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因子
  • 1篇炎症因子表达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 1篇胰岛素抵抗
  • 1篇脂肪
  • 1篇脂肪性
  • 1篇脂肪性肝病
  • 1篇髓核
  • 1篇髓核组织

机构

  • 3篇湖南省人民医...

作者

  • 3篇李俊
  • 2篇封迎帅
  • 2篇阳大为
  • 1篇肖瑶
  • 1篇张弛
  • 1篇刘百祥

传媒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山西中医药大...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家兔髓核组织IL-6和血清MMP-3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观察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模型家兔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及髓核组织中白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穴位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均采用自制造模穿刺针造模。造模后,对穴位组和对照组家兔行电针干预,连续10 d,穴位组选取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对照组取肾俞对照点(第2、第3腰椎棘突间旁开2 cm)、大肠俞对照点(第4、第5腰椎棘突间旁开2 cm)、环跳对照点(环跳穴上2 cm)、委中对照点(委中穴内侧旁开1 cm)。造模前后、干预后均对各组家兔综合反应能力进行评分,干预后测定各组家兔血清中MMP-3及髓核组织中IL-6含量。结果:(1)与造模前比较,造模后各组家兔综合反应能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家兔精神状态逐渐变差,活动减少,对外界的触觉刺激反应较迟钝,综合反应能力下降。干预后穴位组综合反应能力评分及干预前后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电针能改善家兔的综合反应能力。(2)模型组家兔髓核组织IL-6、血清MMP-3水平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和对照组比较,干预后穴位组家兔髓核组织IL-6、血清MMP-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说明电针能下调髓核组织IL-6、血清MMP-3水平。结论:电针可改善LDH家兔综合反应能力,抑制炎性反应。
陈欲攀封迎帅阳大为李俊张子怡肖瑶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电针IL-6MMP-3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变化及预测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C)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变化;探讨正常范围外周血WBCC对NAFLD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体检个体4 076例,根据排除标准,纳入研究2 830例,其中1~3年后再次体检1 367例。B超诊断NAFLD,记录身高、体重、血压、血脂、WBCC、尿酸、空腹血糖及血清谷丙转氨酶。WBCC正常个体(n=2 658)四分位为A、B、C、D 4组,从上四分位到下四分位组分别是D组到A组,对4组代谢特征进比较。随访个体(n=1 367)WBCC正常个体(n=1301)四分位为E、F、G、H 4组,上四分位到下四分位组分别是H组到E组,对随访后4组NAFLD发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与非NAFLD组相比,NAFLD组患者WBCC升高(P<0.05)。与A组比较,D组NAFLD患病率增高(P<0.05);与A组比较,D组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血清谷丙转氨酶及NAFLD患病率增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降低(P<0.05)。随访1~3年后(n=1 367),H组NAFLD发病率高于E组(OR=2.133;95%CI,1.343~3.388;P<0.05)。结论:WBCC在NAFLD患者中升高;即使在正常范围内,外周血WBCC的升高也可预测NAFLD的发生。
李俊张弛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胰岛素抵抗
浮针和毫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兔步态功能、β-内啡肽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比较浮针与毫针对实验性腰椎间盘突出症(LIDH)兔步态功能、β-内啡肽(β-EP)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新西兰家兔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浮针组和毫针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浮针组和毫针组采用自制的LIDH造模器制备家兔LIDH模型。造模后1 d,浮针组给予浮针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5次;毫针组行毫针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10次。干预结束后1 d,比较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后家兔步态功能;提取血清及髓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β-EP、前列腺素E_(2)(PGE_(2)),髓核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除空白组外,其他三组造模后家兔步态评分低于造模前(P<0.01)。治疗后,浮针组、毫针组家兔步态评分高于造模后(P<0.01)。浮针组治疗前后步态评分差值显著高于空白组、模型组和毫针组(P<0.01)。浮针组、毫针组血清β-EP水平高于模型组,血清PGE_(2)、髓核TNF-α、IL-6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且浮针组的变化幅度均大于毫针组。结论浮针、毫针治疗LIDH家兔均有效,浮针疗效优于毫针,且浮针治疗的频率少于毫针,其机制可能是浮针配合导引功能活动,进一步诱导β-EP的释放,从而加速减轻炎症反应,减轻疼痛。
封迎帅刘百祥陈欲攀阳大为张子怡李俊
关键词:毫针腰椎间盘突出症Β-内啡肽白介素6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