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欣

作品数:51 被引量:401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2篇动脉
  • 20篇消融
  • 15篇导管
  • 15篇导管消融
  • 14篇动脉粥样硬化
  • 14篇心房
  • 13篇房颤
  • 12篇心房颤动
  • 10篇斑块
  • 8篇易损斑块
  • 7篇心律
  • 7篇心律失常
  • 7篇主动脉
  • 7篇主动脉瘤
  • 7篇消融术
  • 7篇PET/C
  • 6篇射频
  • 6篇射频消融
  • 6篇PET/CT
  • 6篇成像

机构

  • 50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青岛大学
  • 2篇山东大学第二...
  • 1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煤炭工业总医...
  • 1篇武汉奥绿新生...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山西白求恩医...
  • 1篇强生(上海)...

作者

  • 51篇赵欣
  • 23篇马长生
  • 21篇赵全明
  • 19篇董建增
  • 19篇李松南
  • 17篇冯婷婷
  • 17篇汤日波
  • 17篇蒋晨曦
  • 16篇桑才华
  • 16篇龙德勇
  • 14篇郭雪原
  • 14篇王伟
  • 13篇杜昕
  • 12篇喻荣辉
  • 11篇刘念
  • 11篇闫云峰
  • 9篇聂毛晓
  • 9篇张明多
  • 9篇白融
  • 7篇胡荣

传媒

  • 7篇中华心血管病...
  • 6篇心肺血管病杂...
  • 6篇中国医药
  • 5篇中华心律失常...
  • 4篇中华老年心脑...
  • 3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THE 22...

年份

  • 4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9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7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既往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心包压塞患者接受再次导管消融治疗的安全与有效性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初步探讨既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压塞患者再次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与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安贞医院自2016年4月至2019年8月间,既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压塞并再次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10例。收集患者临床基线数据、消融参数,随访临床事件与窦律维持情况。结果:1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3.6±11.4)岁,男6例,3例复发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7例复发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围术期8例应用华法林桥接抗凝,2例应用不间断达比加群酯抗凝。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再次导管消融治疗,1例患者术后因继发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心脏压塞、其他出血及死亡事件。随访期间(30.0±14.4)个月,6例(6/10)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结论:既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压塞患者再次行导管消融治疗安全及可行。
赵欣苏鑫龙德勇桑才华喻荣辉汤日波刘念白融蒋晨曦李松南郭雪原王伟胡荣杜昕董建增马长生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包压塞导管消融抗凝治疗
高浓度弹力蛋白酶不同灌注保持时间对建立兔腹主动脉瘤模型的影响
2017年
目的通过经腹主动脉腔内灌注高浓度弹力蛋白酶建立兔腹主动脉瘤(AAA)模型,观察不同灌注保持时间对兔AAA成瘤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24只新西兰雄兔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8只,每组均经双腔导管注入10μl、浓度为100 U/ml的弹力蛋白酶,灌注保持时间A组3~5 min,B组7~10 min,C组20~30 min;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3次;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7天行腹主动脉彩超检查,术后第7天处死动物,行组织学病理染色观察血管灌注部位组织学变化。结果 A组存活8只,灌注局部血管扩张率40.3%~63.1%,其中5只扩张率大于50%,达到AAA成瘤标准,成瘤率62.5%,术后7 d存活率100%;B组存活8只,局部血管扩张率87.5%~109.2%,均达到成瘤标准,成瘤率100%,术后7 d存活率100%;C组存活3只,灌注局部血管扩张率237.7%~252.0%,成瘤率100%,术后7 d存活率为37.5%。结论高浓度弹力蛋白酶制作兔AAA模型,灌注时间保持7~10 min具有成瘤率高、死亡率低、操作简易等优点,易于推广。
聂毛晓赵全明闫云峰李昕和冯婷婷赵欣张明多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弹力蛋白酶
股血管介入手术后血管闭合器的应用评价
2024年
血管介入手术是指通过皮肤穿刺或小切口,将导管、球囊、支架等器械沿血管途径进入目标部位进行诊断或治疗的一种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点[1],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肝胆胰、肾脏、外周血管等多个器官及系统的各种疾病治疗中[2,3]。现将股血管介入手术后血管闭合器的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储云高李建平赵欣
关键词:皮肤穿刺血管闭合器外周血管小切口微创技术疾病治疗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B型脑钠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B型脑钠肽(BN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胸痛症状就诊的年龄≥60岁的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本院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41例)、双支病变组(37例)、多支病变组(22例)和复杂病变组(35例,包括多支血管病变)。比较各组的基线临床特征和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NP水平。结果各组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高血压史、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复杂病变组Hcy、hs-CRP、BNP水平[(150±9)、(155±10)、(166±13)、(176±9)ng/L比(71±4)ng/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BNP水平是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贾淑杰周芸王阳冯婷婷赵欣张涛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B型脑钠肽冠状动脉病变
无射线导管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引量:5
2019年
X线是传统介入电生理检查与导管消融治疗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长期的射线暴露危害以及射线防护设施佩戴造成的骨骼运动系统损害都不容忽视。另外,孕妇、幼儿以及射线敏感等特殊患者的存在也提倡不依赖射线的介入环境。近年来,随着压力感知导管、心腔内超声等新器械的问世以及三维电解剖系统演进、相关技术的深度挖掘,基于极低/无射线导管消融技术/策略以及其安全性的探索与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量的临床研究充分证实了"无射线"导管消融技术/策略处理绝大多数心律失常疾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新器械、新技术及新理念必将助推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治疗步入"无射线"时代。
喻荣辉赵欣
关键词: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有效性安全性
磁共振成像检测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MRI对兔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不同成分的斑块以及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的识别能力。方法 2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高脂饲料饲喂2周后采用球囊拉伤腹主动脉,继续间断高脂饲养16周后进行药物诱发试验,试验前、后分别行主动脉MR成像,最后处死动物获得主动脉的大体病理和组织学资料。将MRI所见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模型建立过程中实验兔存活11只,其中7只(63.64%)成功诱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MRI显示主动脉呈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改变。MRI对纤维斑块与脂质斑块的敏感度(分别为73.47%、84.62%)及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K值分别为0.75、0.87)较高;而对于钙化改变的敏感性较低,钙化改变的敏感度为65.71%,K值为0.71。MRI对血栓数量的敏感度为71.42%;MRI测量的血栓位置(r=0.916,P<0.001)和血栓长度(r=0.883,P=0.001)均与病理测量值呈正相关。结论 MRI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的敏感度较高,并可分辨斑块的成分。
赵欣曾聪贺冯婷婷马晓海张兆琪赵全明
关键词:动脉硬化血栓形成
基于^(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CT探讨炎症在兔腹主动脉瘤进展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利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扫描,探讨兔腹主动脉瘤进展与炎症的关系。方法 20只新西兰雄白兔给予弹力蛋白酶腔内灌注,制备肾下腹主动脉瘤模型,术后2周和4周各取10只白兔行超声、PET/CT扫描,耳缘静脉采血后处死,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MMP-9,留取动脉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标准化靶-本底比。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2周动脉瘤最大直径增长率为(89.21±0.02)%;与术后2周比较,术后4周动脉瘤最大直径增长率为(15.80±0.01)%。与术前比较,术后2周MMP-2、MMP-9明显升高(P<0.05);与术后2周比较,术后4周MMP-2、MMP-9明显降低(P<0.05)。术后4周SUVmax较术后2周明显降低(0.35±0.05 vs 0.90±0.03,P<0.05)。术后2周巨噬细胞染色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术后4周(P<0.05)。结论炎症在腹主动脉瘤早期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聂毛晓赵全明闫云峰李昕和冯婷婷赵欣张学慧
关键词:氟脱氧葡萄糖F18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手术时机与预后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最佳手术时机以及与患者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 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室间隔穿孔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患者在不同时间手术的病死率以及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住院治疗及实验室检查方面的差异。分析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结果 100例患者院内病死率56%, 其中手术治疗患者病死率34.9%, 保守治疗患者病死率91.9%, 手术患者中0~3天手术者院内病死率63.6%, 4~14天手术者院内病死率38.1%, 14天以上手术者院内病死率22.6%;死亡组患者在入院心率、急性心肌梗死后血运重建比例、穿孔大小、休克分期、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上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B型脑钠肽(BNP)水平、肌酐水平以及血乳酸水平均高于生存组(P<0.05)。二元回归模型中纳入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 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血乳酸水平、BNP水平与患者死亡呈正相关性。结论手术修复是大多数VSR患者最有效治疗方式,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代偿期心衰的VSR患者延迟手术可能有更多获益。此外, VSR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白细胞计数、血乳酸水平及BNP水平。
赵欣李江
关键词:室间隔穿孔手术时机急性心肌梗死
仅累及右心室心外膜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仅累及右心室心外膜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腔内电生理机制。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连续性筛选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导管消融的ARVC相关室速患者,纳入病变仅累及心外膜的室速患者,收集相关的人口学、腔内电生理特征及随访资料。结果最终纳入19例患者,其中女12例、男7例,年龄(38.1±12.9)岁,7例患者既往曾接受过消融治疗。6例患者完成了室速下右心室心内膜及心外膜的同步标测,均可在心外膜记录到完整室速折返环路。所有患者进一步接受了心内膜及心外膜的基质标测,可见内膜基质良好无低电压区,双极电压均>1.5 mV,心外膜可见片状低电压区,面积为(26.5±9.6)cm2。以基质标测为基础行均质化消融后,随访(22.3±6.7)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病变仅累及右心室心外膜的ARVC相关室速是一种特殊类型心律失常,心室心内膜基质良好,行干性心包穿刺后方可达到病变部位并指导消融。
李梦梦杨扬龙德勇蒋晨曦汤日波桑才华王伟赵欣郭雪原李松南李昌义宁曼贾长琪冯莉朱慧刘佟江岳鑫温丹董建增马长生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心外膜
低浓度弹力蛋白酶不同腔内灌注压力对建立兔腹主动脉瘤模型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不同灌注压力条件下,经腹主动脉腔内灌注低浓度弹力蛋白酶对兔腹主动脉瘤(AAA)成瘤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10只,均经双腔导管向腹主动脉腔内注入10μl浓度为50 u/ml的弹力蛋白酶,灌注保持时间为7~10 min,灌注保持压力分别为A组0 mmHg,B组100~200 mmHg,C组300~400 mmHg,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7天行腹主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各组腹主动脉扩张率、成瘤率及存活率,后处死动物,对血管灌注部位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将灌注后血管直径大于正常腹主动脉内经的50%者定义为腹主动脉瘤形成。A组存活10只,灌注部位血管扩张率为(16±9.4)%,成瘤率为0%,存活率为100%;B组存活10只,灌注部位血管扩张率为(98.8±16.4)%,成瘤率100%,存活率为100%;C组存活4只,存活动物灌注部位血管扩张率为(110±13.3)%,成瘤率100%,存活率为40%。结论经腹主动脉腔内灌注低浓度弹力蛋白酶(50 u/ml),将灌注压保持在100~200 mmHg,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成功制备腹主动脉瘤模型,且成瘤率高、死亡率低。
张学慧赵全明聂毛晓闫云峰陈雪冯婷婷赵欣张明多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弹力蛋白酶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