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婧

作品数:12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睡眠
  • 5篇老年
  • 4篇睡眠质量
  • 2篇药品
  • 2篇依从
  • 2篇依从性
  • 2篇用药
  • 2篇身份识别
  • 2篇失眠
  • 2篇老年患者
  • 2篇护理
  • 2篇基于互联网
  • 2篇集束化护理
  • 2篇健康
  • 2篇备用药
  • 2篇备用药品
  • 2篇病区
  • 2篇病区备用药品
  • 1篇营养管
  • 1篇营养管理

机构

  • 12篇福建省级机关...

作者

  • 12篇杨婧
  • 7篇徐艳
  • 6篇高云
  • 3篇范颖
  • 1篇李华萍
  • 1篇邱荣燕
  • 1篇高一丹

传媒

  • 2篇福建医药杂志
  • 2篇中国老年保健...
  • 2篇世界睡眠医学...
  • 1篇医疗装备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全科护理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727例老年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了解老年人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睡眠质量。方法:在失眠慢病管理平台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管理的727例年龄≥60岁的老年人进行分析,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和睡眠信念与态度问卷(DBAS-16)进行问卷调查。结果:PSQI、ISI、DBAS-16评分显示,不同的年龄段、性别、学历、有无配偶、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受访者睡眠质量差异明显,与其他受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评分>7分的400例失眠组老年人的ISI、DBAS及各维度评分均较非失眠组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人的睡眠质量相对较差,对其睡眠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需要临床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缓解不适感,改善其不良心理情绪,从而提高其睡眠质量。
林秀玲徐艳杨婧高云龚火英陈晓颖
关键词:老年人睡眠质量影响因素
"7S"管理法应用于病区备用药品管理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 通过"7S"管理法在病区备用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探讨其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各病区自 2017 年 4 月起开始采用"7S"管理理论对病区备用药品进行干预,将干预前 3 个月和干预后 3 个月的应用效...
杨婧
关键词:病区备用药品
规范化肠内营养管理在预防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应用效果被引量:3
2018年
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可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影响患者预后,降低生存质量[1],因此,加强对SAP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早期合理的肠内营养是可以有效减少SAP的发生,并能促进SAP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2]。我院神经内科从2016年10月起采用规范化肠内营养管理对45例卒中患者进行护理,现报告如下。
龚火英杨婧徐艳
关键词:卒中相关性肺炎营养管理PNEUMONIA
集束化护理管理对落实患者身份识别依从性的效果评价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管理在落实患者身份识别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6月佩戴腕带可对答的住院患者184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2016年1—3月入院的92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入院宣教和查对制度,2016年4—6月入院的92例为观察组,在常规入院宣教和查对制度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管理方案。结果患者身份识别依从性(对照组为23例,观察组为89例)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身份识别依从性,使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得以落实,有利于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
杨婧范颖施巧妹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身份识别依从性
集束化护理管理对落实患者身份识别依从性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管理在落实患者身份识别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6 年1 月至7 月佩戴腕带可对答的住院患者184 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2016年1 月至3 月入院的92 例为对照组,按常规入院宣教和...
杨婧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身份识别依从性
老年患者睡眠质量及睡眠认知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睡眠质量与睡眠认知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与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DBAS-16)对728例老年患者进行测评。结果老年患者的PSQI总分为(9.17±5.22)分,其中54.8%的老年患者睡眠质量差,其DBAS-16总分为(43.90±13.24)分,明显低于睡眠质量好的老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DBAS-16各维度进行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老年患者的DBAS-16与PSQ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呈现负相关。结论老年患者睡眠质量及睡眠信念态度总体不佳,睡眠质量差的老年患者比睡眠质量好的老年患者存在更多的错误信念与态度,低水平的睡眠认知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老年患者不良的睡眠信念与态度,以提高睡眠质量。
高云徐艳杨婧林秀玲
关键词:睡眠质量老年患者
“7S”管理法应用于病区备用药品管理中的效果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7S"管理法在病区备用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各病区自2017年4月起开始采用"7S"管理法对病区备用药品进行干预,将干预前3个月和干预后3个月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7S"管理法干预后,各病区药品管理情况得分均值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药品管理合计得分由(48.75±6.87)上升至(98.54±1.46)分。结论 "7S"管理法能提高病区备用药品的管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杨婧范颖
关键词:病区备用药品
基于“互联网+”护士引导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在老年慢性失眠患者中的应用
2024年
慢性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伴有日间功能障碍或日间的痛苦体验,病程≥3个月,频次≥3次/周[1].中国城市老年人群中失眠患病率为43.90%~53.89%,其中慢性失眠患病率为21.84%[2].美国及欧洲推荐所有成年患者接受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作为慢性失眠的初始治疗和一线治疗[3].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线下认知行为干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借助“互联网+”平台结合护士引导的认知行为团体对老年慢性失眠患者实施干预,探讨其对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睡眠信念态度的影响.
高云徐艳杨婧龚火英陈晓颖邱荣燕
关键词:慢性失眠睡眠质量团体干预
睡眠质量差的老年患者主观睡眠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调查睡眠质量差的老年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构建老年慢性失眠的新型综合干预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00名睡眠质量差的老年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睡眠质量调查。结果主观睡眠质量差的老年患者PSQI总分为(13.05±3.55)分,其中35.75%的睡眠质量差的老年患者被诊断为失眠,频次≥3次/周的易醒或早醒(53.00%)、入睡困难(49.50%)和夜间去厕所(41.75%)是引起睡眠质量差的主要原因。结论老年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与睡眠习惯、睡眠影响因素关系密切。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老年患者的睡眠习惯及影响因素,针对性进行睡眠护理,帮助其建立良好睡眠卫生习惯,改善睡眠质量。
徐艳杨婧林秀玲高云
关键词:老年患者睡眠质量主观睡眠质量
老年失眠病人睡眠感知特征的研究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不同失眠程度老年病人的睡眠感知特征,以期为其睡眠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客观多导睡眠监测(PSG)参数为参照,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对老年失眠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失眠严重程度的老年病人在PSQI总分、各维度及睡眠潜伏期(SOL)、觉醒时间(WASO)延长,总睡眠时间(TST)缩短,睡眠效率(SE)下降;在PSG参数方面,TST、N1%、N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PSQI和PSG参数的差值比较,中度、重度失眠组TST、WASO、SE差值与无失眠组、轻度失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发现老年失眠病人的睡眠感知特征,以PSQI各维度为切入点,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促进老年病人的睡眠健康。
杨婧徐艳林秀玲高云
关键词:老年病人失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