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辉
- 作品数:22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去经典化与英国文学教学新思路被引量:2
- 2009年
- 受中国当前广泛流行的文学"去经典化"的影响,高校学子的经典观念日益淡薄,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不读英语文学原著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去经典化视阈下的英国文学教学不仅能适应社会语境的变迁,重新燃起青年学子阅读文学经典原著的热情,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
- 吴桂辉
- 关键词:去经典化英国文学教学新思路
- 河南省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针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择业意向的问卷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利于引导英语专业毕业生开阔就业视野和转变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同时为学校开展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和实际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 吴桂辉
- 关键词:英语专业就业意向
- 由人性之爱到神性之爱——从《莎乐美》和《道连·葛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宗教观
- 2012年
- 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和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被认为是其唯美主义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中人性与神性的紧张冲突与对立,折射出作家隐藏于写作背后的宗教信仰困惑与焦虑:一方面,作为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向往古希腊文化中肉体的崇拜与感官享受;另一方面,他又对基督文化中强大的宗教道德力量深感恐惧。而王尔德对这两部作品结局的处理则表明,他最终抛弃了对希腊多神教的信仰,转向了公正、悲悯、宽容的耶稣基督以寻求救赎。
- 吴桂辉
- 关键词:《莎乐美》《道连·葛雷的画像》宗教观
- 从“语言是现实的大敌”到“立象以尽意”——以“言—象—意”论析康拉德小说的叙事特征
- 2015年
- 康拉德怀疑语言传递意义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同时使用大量的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这一做法与中国艺术古老命题"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不谋而合。用中国古代"言—象—意"理论分析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不仅可以挖掘出造成该文本拥有开放性阐释空间的深层次原因,而且更是一次运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西方文学文本进行研究的有益尝试。
- 吴桂辉
- 关键词:康拉德语言危机
- 高校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出路被引量:2
- 2011年
-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我国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存在诸多问题,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应从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实习环节和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就业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寻找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 吴桂辉
- 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观念
- 自我与他者——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看小说《宠儿》
- 本文试图从拉康关于自我形成的基本理论出发,剖析造成这些人物精神创伤的深层原因,追踪她们寻找自我的过程,旨在强调一个人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情感上,都要依赖他者来形成自我;同时试图说明拉康镜像阶段中关于自我形成理论的可靠性及...
- 吴桂辉
- 关键词:《宠儿》镜像阶段自我他者
- 文献传递
- 狄更斯小说的后殖民解读被引量:1
- 2009年
- 文学经典文本并非独立存在,它与这个世界的众多方面,如政治、社会、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狄更斯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大英帝国历史背景下的写作,挖掘其小说中蕴涵的殖民话语与帝国意识。这种解读不仅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好地欣赏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学内涵,更有助于我们摆脱以往纯学科研究的局限性,拓展文学研究的领域与空间。
- 吴桂辉
-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狄更斯殖民话语帝国意识
- 狄更斯小说的后殖民解读被引量:1
- 2008年
- 从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角度出发,分析狄更斯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大英帝国历史背景下的写作,挖掘其小说中蕴涵的殖民话语与帝国意识,这种解读不仅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好地欣赏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学内涵,更有助于我们摆脱以往纯学科研究的局限性,拓展文学研究的领域与空间。
- 吴桂辉
-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狄更斯殖民话语帝国意识
- 《宠儿》中的呼唤—应答模式探究被引量:3
- 2007年
- 《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鼎力之作。作为一部黑人文学作品,该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蕴涵着丰富的黑人口述传统文化。呼唤—应答模式在该部作品中的运用,不仅在语言上继承传递了黑人文化传统,而且在主题上解构了传统视角的二元对立话语,实现了文本解读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 吴桂辉曹万忠
- 关键词:黑人文化口述传统
- 美国黑人文学语境化研究
- 2009年
- 文化研究是一种高度语境化活动。它要求从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民族或政治等语境出发,对文学作品及其中的文化现象做出解读。美国黑人作家独特的生存方式使美国黑人文本呈现出一种和美国文学既相象又不同的"混杂性"特征与"双重声音"。针对这种特征,只有运用文化研究的语境化理论,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将黑人文本置于其特定的语境之中进行解读,才能在文本中达到对黑人实际体验的正确理解,并从中透视出黑人文本解释的多种可能性。
- 吴桂辉
- 关键词:文化研究语境化美国黑人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