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宇
- 作品数:21 被引量:103H指数:6
- 供职机构:镇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镇江市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镇江市户籍居民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时间趋势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描述并分析镇江市2009—2016年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全市恶性肿瘤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镇江市2009—2016年户籍居民死因登记报告系统数据,计算5种主要恶性肿瘤(胃癌、食管癌、肝癌、支气管/气管/肺癌、结直肠癌)粗死亡率、中国标化死亡率(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构成),进而计算各癌种死亡率的变化百分比(PC);采用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分癌种进行线性模型估计,进而得出5种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由PC计算可知,8年间镇江市男性与女性5种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而由时间趋势进一步分析可知,男性肺癌、结直肠与肛门癌、胃癌死亡率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AAPC分别为20.41%、19.66%、18.65%;女性肺癌、肝癌、结直肠与肛门癌的死亡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AAPC分别为18.77%、17.16%、17.22%;而女性食管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为-5.66%,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江市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流行形势仍不容乐观,且肺癌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日渐严重。
- 古孝勇姜方平缪春华王宏宇
- 关键词:恶性肿瘤
- 江苏省社区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和抑郁状况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江苏省社区管理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生存质量、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针对性的糖尿病健康管理措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在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和盐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招募建档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1 37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疾病相关信息,分别采用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量表(SF-12)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抑郁状况。使用SAS 9.4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中370例(27.0%)T2DM患者有抑郁症状,SF-12量表中生理总评分(PCS)和心理总评分(MCS)分别为(44.72±8.27)和(50.95±9.31)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T2DM患者PCS的因素依次为抑郁状况、年龄、并发症、患其他慢性病数量、性别及地区(β值分别为-0.370、-0.145、-0.145、-0.100、0.077和-0.063,P<0.01),影响T2DM患者MCS的因素依次为抑郁状况、并发症、性别和文化程度(β值分别为-0.463、-0.061、-0.057和0.053,P<0.05)。结论抑郁状况是影响T2DM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对T2DM患者抑郁情绪的管理,并对有并发症、女性、高年龄组、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和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给予更多关注,以改善和提高T2DM患者的生存质量。
- 潘晓群万亚男吕淑荣洪忻郑春早王宏宇张永青
- 关键词:社区管理糖尿病抑郁
- Tensin1蛋白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探讨Tensin1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7月3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6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收集患者的术后胃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病理学标本,石蜡切片包埋,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观察指标:(1)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Tensin1蛋白表达情况。(2)胃癌组织中Tensin1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3)随访和生存情况。(4)胃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月1日。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双侧χ^2或配对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1)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Tensin1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显示Tensin1蛋白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细胞中主要表达于细胞质。163例患者,胃癌组织中154例Tensin1蛋白表达阳性(66例高表达、88例低表达),9例表达阴性;癌旁组织中79例Tensin1蛋白表达阳性(37例高表达、42例低表达),84例表达阴性;两者Tensin1蛋白表达阳性比例和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65,12.93,P〈0.05)。(2)胃癌组织中Tensin1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胃癌患者术后发生和未发生肿瘤转移患者胃癌组织中Tensin1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31.34%(21/67)和46.88%(45/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P〈0.05)。(3)随访和生存情况:163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3-64.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8.7个月。66例胃癌组织中Tensin1蛋白高表达患者3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和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3.12%�
- 曹一鑫李小琴王宏宇任琎顾汉刚严玲花陈文琪王德强
- 关键词:胃肿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生存率
- 胃癌家族史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有、无胃癌家族史的胃癌患者之间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5年45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有胃癌家族史者102例。采用双侧χ~2检验分析有、无胃癌家族史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结果在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中,年龄≥50岁、肿瘤最大径<5 cm、组织学分级为Ⅰ~Ⅱ级以及M_0分期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胃癌家族史者(P<0.05)。有胃癌家族史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56.1个月,高于无胃癌家族史者的51.0个月(P=0.318);但在发病年龄<50岁的亚组中,有胃癌家族史患者的中位OS显著优于无胃癌家族史患者(未达vs.53.0个月,P=0.021)。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影响有胃癌家族史患者OS的因素为N分期和M分期(P<0.05),影响无胃癌家族史患者OS的因素为肿瘤最大径、肿瘤部位和M分期(P<0.05)。结论有、无胃癌家族史的胃癌患者之间存在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其OS亦可能存在差异。
- 李丹王德强王宏宇任琎陈德玉顾汉刚陈文琪李小琴
- 关键词:胃癌家族史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 TOP2A与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及表柔比星疗效的关系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拓扑异构酶ⅡA(TOP2A)与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及表柔比星疗效的关系。方法筛选D2根治术后接受了辅助化疗的胃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中TOP2A蛋白的表达,分析TOP2A与患者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的关系,并亚组分析TOP2A与含表柔比星方案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109例患者入选,其中接受含表柔比星方案辅助化疗的患者44例。TOP2A表达水平与胃癌各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OP2A蛋白低表达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高表达者(79.8%vs.57.1%和88.0%vs.65.0%;P均<0.05)。在接受含表柔比星方案辅助化疗的胃癌患者中,TOP2A蛋白低表达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显著高于高表达者(83.3%vs.50.0%,P<0.05),而3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7%vs.62.2%,P=0.06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组织学分级Ⅲ级(HR=3.02,95%CI:1.41~6.46;P=0.004)和TOP2A蛋白高表达(HR=3.51,95%CI:1.06~11.58;P=0.039)是影响胃癌OS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TOP2A可能与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及表柔比星疗效有关,是疗效预测潜在的分子标志。
- 龙卫国李小琴王宏宇任琎陈德玉顾汉刚王德强
- 关键词:胃癌辅助化疗表柔比星蒽环类
- 基于2011—2017年镇江市慢性病监测数据的年龄别人群空腹血糖受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流行趋势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背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糖尿病相关指标流行率,对防治效果的评价和患病率的时间变化趋势分析不足,且关于不同年龄段居民空腹血糖受损(IFG)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流行趋势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基于2011—2017年镇江市慢性病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年龄段人群IFG情况及其时间变化趋势、相关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方法本研究实施时间为2011年6月—2017年12月。回顾性分析2011—2017年镇江市历年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该监测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分析不同年龄段居民IFG率、标化IFG率时间变化趋势及IFG相关危险因素流行趋势。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29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408份,有效回收率为96.63%;共130名居民被置换,置换率为0.46%;2011—2017年分别抽取到3953、3482、4259、4270、4203、4039、4202名居民。2011—2017年45~59岁男性居民IFG率呈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6.92,95%CI(-12.50,-1.00),P<0.05];2014—2017年≥60岁男性居民IFG率亦呈下降趋势[APC=-15.71,95%CI(-26.50,-3.30),P<0.05]。2011—2017年所有居民总体标化IFG率呈下降趋势[APC=-3.18,95%CI(-5.90,-0.40),P<0.05],男性居民总体标化IFG率亦呈下降趋势[APC=-5.26,95%CI(-9.50,-0.80),P<0.05];2014—2017年≥60岁男性居民标化IFG率呈下降趋势[APC=-16.23,95%CI(-28.20,-2.30),P<0.05]。2011—2017年所有居民吸烟、被动吸烟、蔬菜摄入频次≥4 d/周流行率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早餐摄入频次≥5 d/周、水果摄入频次≥4 d/周、睡眠质量好及很好、近1年内体质量基本不变、超重、血压<130/85 mm Hg流行率呈上升趋势(P<0.05),静态行为时间<4 h/d、肥胖、中心性肥胖流行率呈下降趋势(P<0.05)。不同年龄段居民IFG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率呈现不同变化趋势。结论2011—2017年镇江市居民IFG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流行趋势均得到了一定控
- 古孝勇姜方平王宏宇徐璐何佳佳
- 关键词:血糖空腹血糖受损年龄组
-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对慢性病高风险人群转归的影响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探讨健康相关行为改变因素在慢性病高风险人群转归过程中的作用,为慢性病一级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慢性病高风险人群489名,通过个性化健康指导引导其行为改变,追踪其1年后转归情况,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进而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行为改变因素对慢性病高风险人群转归的影响。结果:处理组与对照组共312人完成了倾向评分匹配,匹配后,各变量标准化差异变小,1∶1匹配组的分布近似,各变量达到均衡,匹配效果较好。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慢性病高风险人群转归的10个行为改变因素中,饮酒行为改变、食盐摄入量改变、身体活动量改变、静态行为持续时间改变、睡眠时间改变5个行为改变因素被纳入到回归方程模型中(P<0.05),主动戒酒或保持不饮酒状态、食盐摄入量减少、身体活动量增加、静态行为持续时间减少、睡眠时间增加均可降低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向患者转归的程度。结论:通过纠正饮酒、身体活动量、嗜盐、静态行为时间等健康相关行为,可有效促进慢性病高风险人群向正常人转归。
- 古孝勇姜方平王宏宇徐璐何佳佳
- 关键词:健康相关行为
- 镇江市2006年居民死因与恶性肿瘤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王宏宇杨建文
- 关键词:死因恶性肿瘤
- 高血压、糖尿病患病对老年人吸烟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与态度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6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病与否对其吸烟相关知识及态度的影响,比较患者与非患者之间吸烟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对待吸烟相关问题态度的差异。方法采用2013年镇江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将调查样本年龄在60岁及以上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将研究对象分为患病组及对照组。其中患病组为只患有高血压(379例)或只患有糖尿病(163例)的调查对象,对照组为高血压与糖尿病均不患病(337例)的调查对象。采用卡方检验,分别比较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组与对照组吸烟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对待吸烟相关问题的态度差异。结果 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高血压患者组、糖尿病患者组、对照组吸烟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8.07%、75.46%、64.09%,吸烟相关知识知晓率在高血压患者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P=0.29),糖尿病患者吸烟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P=0.01);60岁及以上老年人在对待吸烟相关观点态度上,高血压患者组在公共场所应该禁止吸烟、政府应该加大控烟力度两项问题上,持正确态度比例(分别为82.85%、80.21%)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2.28%、8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对待吸烟相关观点的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行为作为高血压及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相关知识应广泛在人群尤其是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普及,以纠正老年人对待吸烟相关观点的态度。
- 古孝勇李爱华缪春华王宏宇
- 关键词:老年人
- 镇江市医务人员控烟干预效果分析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吸烟现状及控烟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11家医疗单位的在职医务人员,分别于干预前后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计算干预前后吸烟率、知晓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吸烟率为25.62%,干预后为23.49%;干预前现在吸烟率为20.37%,干预后为16.95%,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医务人员对吸烟相关知识、吸烟及被动吸烟与相关疾病的认识情况、帮助吸烟者戒烟的意识、帮助吸烟者戒烟的技能、在固定场合不吸烟意识均有所上升。结论针对医务人员的控烟干预是可行的,其效果需持续巩固。
- 周藜沈洪兵鲍务新王宏宇夏小娟
- 关键词:医务人员控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