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

作品数:24 被引量:132H指数:7
供职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三黄
  • 4篇三黄泻心汤
  • 4篇泻心汤
  • 4篇甘草
  • 3篇药效
  • 3篇乌头
  • 3篇乌头碱
  • 3篇附子
  • 2篇蛋白
  • 2篇在体肠
  • 2篇在体肠吸收
  • 2篇牛膝
  • 2篇中药
  • 2篇拮抗
  • 2篇拮抗作用
  • 2篇小考
  • 2篇怀牛膝
  • 2篇减毒
  • 2篇合煎
  • 2篇肠吸收

机构

  • 23篇成都中医药大...
  • 3篇重庆市中医院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澳门大学
  • 1篇成都农业科技...
  • 1篇大竹县人民医...
  • 1篇成都市温江区...

作者

  • 23篇李文
  • 7篇蒋淼
  • 7篇傅超美
  • 5篇章津铭
  • 5篇周莹莹
  • 4篇傅舒
  • 3篇张彤
  • 3篇陈哲杰
  • 3篇孙俊杰
  • 2篇何瑶
  • 2篇曾佑琴
  • 2篇李杰
  • 2篇林彦君
  • 1篇季宁平
  • 1篇李锐
  • 1篇游宇
  • 1篇谢秀琼
  • 1篇闵志强
  • 1篇张慧敏
  • 1篇王雪

传媒

  • 12篇中药与临床
  • 3篇中药药理与临...
  • 2篇中草药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药业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黄泻心汤煎煮过程中13种指标成分动态变化与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建立经典名方三黄泻心汤(Sanhuang Xiexin Decoction,SXD)中13种指标成分(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同时测定方法,探索SXD煎煮过程中成分动态变化和分布规律,揭示SXD复合分散体系的制剂特征。方法按照SXD传统煎煮方法制备煎液,建立样品中13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同时测定方法,检测各指标成分在汤剂、离心上清液、离心沉积物中的含量;进一步地,分别制备浸泡结束、刚沸腾以及煎煮不同时间后的样品进行测定,绘制SXD煎煮过程中13种指标成分动态变化和分布规律图,分析煎煮过程中各成分在汤剂、离心上清液和离心沉积物中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SXD煎液中,含量最高的指标成分为黄芩苷(15.496 mg/g),其次为小檗碱(3.048 mg/g),含量最低的指标成分为大黄素甲醚(0.046 mg/g);离心沉积物中黄连碱、小檗碱含量分别为离心上清液的4.13、3.44倍,离心上清液中黄芩苷、汉黄芩苷、芦荟大黄素含量分别为离心沉积物的2.04、2.76、1.33倍;煎煮过程中,自浸泡结束起,汤剂、离心上清液、离心沉积物中均含有13种指标成分,自加热沸腾起,除黄芩苷、汉黄芩苷、芦荟大黄素外,离心沉积物中其余10个指标成分含量均明显高于离心上清液。结论所建方法合理可行,可用于SXD样品中13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诠释了《金匮要略》对SXD有“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的科学内涵,为揭示SXD复合分散体系的制剂特征提供了依据。
吴学渊房春林房春林李文曾佑琴傅舒李锐章津铭傅超美
关键词:三黄泻心汤煎煮过程表小檗碱黄连碱小檗碱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
从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初步探究三黄泻心汤复方合煎制备工艺科学内涵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对比三黄泻心汤处方药材单煎液、分煎合并液、合煎液在抗炎、镇痛、解热方面的药效差异,初步探究三黄泻心汤复方合煎制备工艺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试验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试验,测定大鼠血清中SOD、MDA含量与炎症组织中TNF-α、PGE_2含量对抗炎作用进行考察;采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对各组的镇痛作用进行考察;采用干酵母制热和内毒素致热对各组解热作用进行考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黄(P<0.05)、黄芩(P<0.05)、黄连单煎液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抑制效果均不及三黄泻心汤分煎合并液(P<0.01)与合煎液(P<0.01);黄芩、黄连煎液对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肿胀抑制作用不显著,大黄煎液、黄连煎液、三黄泻心汤分煎合并液对SOD活性提高作用不显著,此外其余各组对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提高SOD活性、降低TNF-α、PGE_2含量均显著,其中合煎液作用效果尤为突出。在镇痛作用与解热作用的考察中,合煎液与其他组相比均具有更好的镇痛、解热效果趋势。结论:三黄泻心汤合煎液在抗炎、镇痛、解热作用方面要优于药材单煎液与药材分煎合并液,提示三黄泻心汤采用复方合煎的制备工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其现代研究与开发中应当重视复方合煎制备工艺。
陈哲杰王静甘帅李杰王潇成彦芬李文
关键词:三黄泻心汤抗炎解热
甘草次酸对乌头碱致大鼠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被引量:21
2021年
目的:探究甘草次酸拮抗乌头碱致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胺碘酮56 mg/kg组、甘草次酸50、150 mg/kg组,每组8只,以大鼠Ⅱ导联心电图变化为指标,动态观察用药后大鼠心电图和心率的变化,采用HE染色法评价心肌组织结构的改变,检测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脑钠肽(BNP)和心肌组织中Na^(+)-K^(+)-ATP酶,钙调蛋白(CaM)、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出现明显心率降低,BNP、LDH、CK水平明显升高,甘草次酸50、150 mg/kg组能有效恢复大鼠心率;BNP、 CK的释放显著降低(P<0.01),甘草次酸150 mg/kg组LDH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中Na^(+)-K^(+)-ATP酶水平明显降低、CaM和CaMKⅡ水平显著升高,甘草次酸150 mg/kg明显升高Na^(+)-K^(+)-ATP酶水平,降低CaM和CaMKⅡ水平(P<0.05)。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对照组心肌组织疏松,心肌细胞萎缩,排列紊乱,甘草次酸50 mg/kg组可见局部肌纤维坏死、变性,较模型对照组有好转。甘草次酸150 mg/kg组基本无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组织无坏死,变性明显好转,其他无明显病变。结论:甘草主要有效成分甘草次酸对乌头碱所致的大鼠心律失常具有较为明显的减毒作用。
蒋淼刘德明陈薇常靓李文傅超美
关键词:乌头碱甘草次酸心律失常减毒
唐五代到北宋巴蜀本草学家及其本草著作研究综述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对唐五代到北宋时期本草著作及本草学家研究概况进行综述。方法:搜集相关著作及作者的现代研究资料进行整理。结论:除对《证类本草》的各方面内容研究全面详实外,对其余本草的作者及内容都研究甚少,有必要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巴蜀本草学家及其本草著作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
周莹莹蒋淼李文张彤孙俊杰王家联
关键词:唐代北宋本草
米非司酮联用丹莪妇康煎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和联用丹莪妇康煎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5月~2009年2月我院收治的7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于术后给予米非司酮10mg·d-1,1次·d-1;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莪妇康煎膏15g·次-1,2次·d-1,连用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性激素变化、妊娠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5.6%;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治疗后均有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轻微,易被患者接受。结论:米非司酮和丹莪妇康煎膏联用,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轻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较好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谢珍英李文
关键词:米非司酮丹莪妇康煎膏子宫内膜异位症
笋子虫或其炮制品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急性痢疾的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笋子虫或其炮制品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急性痢疾的药物中的用途。药效实验表明,本发明笋子虫具有显著的防治急性痢疾的作用,其有效率可达100%,且用药方便,治疗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刘芳傅舒甘霖胡慧玲李文何瑶瞿燕廖婉赵萱章津铭张慧敏季宁平甘丽
文献传递
越鞠丸对大鼠胃酸胃蛋白酶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越鞠丸对大鼠胃酸、胃蛋白酶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空白对照组、越鞠丸低剂量组、中等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末次灌胃后收集胃液,测定各组大鼠胃液胃酸、胃蛋白酶浓度和胃蛋白酶活力的变化。结果:各实验组胃酸、胃蛋白酶浓度和胃蛋白酶活力均较正常组增加(P<0.05),同时胃蛋白酶浓度和胃蛋白酶活力在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越鞠丸通过提高胃液酸度、胃蛋白酶浓度及胃蛋白酶活力发挥行气解郁的生理功效,并且与高剂量相比,低剂量使用效力相当。
王雪李文唐丹陆勇刘霞余海波
关键词:越鞠丸胃酸胃蛋白酶
甘草酸和甘草苷对乌头碱诱导斑马鱼心脏毒性的拮抗作用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究甘草主要有效成分甘草酸和甘草苷对乌头碱诱导斑马鱼心脏毒性的拮抗作用。方法:选择48hpf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乌头碱中后,选择心脏毒性表型最明显的乌头碱浓度,将其分别联用甘草苷和甘草酸。利用10μM乌头碱和30μM甘草苷,10μM乌头碱和10μM的甘草酸分别处理48hpf斑马鱼胚胎,在显微镜下观察斑马鱼生长状态、存活率,并对胚胎心包水肿情况进行拍照记录;置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斑马鱼心脏收缩和舒张形态,并记录各项心脏功能指标(心跳、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以及心室短轴缩短率)。结果:随着乌头碱浓度的升高,斑马鱼出现心包水肿、心律增加、心脏结构异常等改变,且存活率下降,心脏毒性表型最明显的乌头碱浓度为10μM以上,而分别联用30μM甘草苷和10μM的甘草酸后,各项心脏指标得到有效恢复。结论:甘草主要有效成分甘草酸和甘草苷对乌头碱诱导的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李文杨晓琴章津铭刘芳傅舒傅超美林彦君
关键词:乌头碱甘草酸甘草苷斑马鱼心脏毒性
三黄泻心汤合煎液与分煎液的汤液相态差异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对比分析三黄泻心汤合煎液与分煎液的汤液相态之间的汤液相态差异。方法:采用电导率仪、旋转黏度计、表面张力测定仪、pH计,分别测定20,40,60℃时三黄泻心汤分煎液与合煎液的理化指标,并运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分煎液与合煎液中微粒粒径,进而分析三黄泻心汤不同煎煮方法对汤液相态的影响。结果:三黄泻心汤分煎液与合煎液的理化参数确有较为明显差异,提示在三黄泻心汤制备过程中由于受到温度的影响,采用复方合煎与单煎合并的汤液其有效成分分子之间的反应、结合程度存在差异。结论:证实不同煎煮方法对三黄泻心汤汤液相态确实能造成较大影响,为研究三黄泻心汤不同煎煮方法对其代谢途径、临床疗效的影响奠定了研究基础。
陈哲杰李文王丽娟傅超美李杰吕雨蒙
关键词:三黄泻心汤理化性质
怀牛膝与川牛膝功效小考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对怀牛膝与川牛膝的古今功效记载及现代研究进行梳理,以探究其功效的演变过程。方法:通过查阅牛膝(包括怀牛膝、川牛膝)在古代本草及方书中的记载,整理历代医药学家对其功效的描述及临床运用,结合现代的功效记载、药理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现代功效认识与古代文献论述不一致。结论:目前对怀牛膝与川牛膝的功效认识还不够全面,需做进一步探索研究。
周莹莹蒋淼李文
关键词:怀牛膝川牛膝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