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三
- 作品数:9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福建闽江口—三沙湾口近岸海域沙波群发育特征、成因及其对海洋工程应用的影响
- 2020年
- 基于高精度多波束、单波束、侧扫声呐等资料研究发现,福建近岸闽江口和三沙湾口外海域分别发育一处海底沙波群。本文详细分析了海底沙波地貌发育特征,根据沙波发育形态及沙脊线走向将其分为挠曲型沙波、直线型沙波和过渡型沙波3类。调查区2处沙波群均呈迎潮面坡度缓而背潮面陡的特征,沙波末端均存在分枝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弯曲变形。沉积物质来源和水文动力环境是控制海底沙波群发育的两个主要因素,研究区近岸基岩侵蚀物质、河流沉积物质和洋流输运物质来源减少打破了维持沙波动态平衡的物质供应,底流冲刷提供了海底泥沙的起动条件。结合沙波纹、残留沙丘及海底沙波的发育特征,本文认为沙波存在一定的活动性,具有向坡陡一侧不断迁移的规律。最后,通过对沙波活动性成因和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并详细探讨了海底沙波的存在对海洋工程应用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为近岸海底工程建设及灾害预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 伊善堂吴承强林纪江胡小三罗伟东
- 关键词:近岸海域地貌特征起动流速
- 南海主要断裂(带)与构造分区
- 2025年
- 构造分区是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由于区域性构造分区的界线基本上都以深大断裂(带)为依据,因此在划分构造单元之前,研究区域内规模较大的主要断裂(带)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在分析南海主要断裂(带)的基础上,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完善了南海的构造分区。南海主要断裂(带)分为以俯冲带、碰撞带、大型逆冲带、大型走滑带为特征的一级断裂带;切穿沉积基底与上地壳、延伸至下地壳的二级断裂带;错断沉积基底的三级断裂。本区一级构造单元为“南海次板块”,其边界基本以一级断裂带,个别以二级断裂带为界;二级构造单元有微板块、断阶带、隆起区、深坳带、深坳区、碰撞带等;三级构造单元在微板块之内划分为隆坳带和微地块。
- 邱燕杜文波杜文波韩冰鞠东胡小三
- 北极阿拉斯加北坡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与远景预测
- 阿拉斯加北坡位于北极圈北部,主要发育石炭系以来海相-非海相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地层。钻井证实,阿拉斯加北坡存在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横向上水合物分布面积广,纵向上赋存在白垩系至第三系Nanushuk组、Tuluvak-S...
- 姚永坚胡小三李学杰李顺杨楚鹏徐行
- 关键词:成藏条件天然气水合物
- 古扩张脊建造系统的表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本申请公开了古扩张脊建造系统的表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表征古扩张脊建造系统的地质‑地球物理多维数据;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多维数据确定研究区的目标特征数据;其中,目标特征数据包括研...
- 孙美静高红芳罗伟东胡小三黄文凯陈家乐刘杰
- 南海西沙海域东岛北峡谷体系形态、演化及其成因机制
- 2023年
- 海底峡谷是全球大陆边缘分布较广泛的地貌单元,是地形地貌、深水沉积和海洋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和二维地震资料,以南海西沙东部海域为研究区,深入剖析了东岛北海底峡谷体系。东岛北海底峡谷分布在水深1000~3150 m范围,长度137 km,下切深度70~400 m,表现出西高东低的地形特征,总体由一条主峡谷和4条分支峡谷构成。峡谷上游有东岛西北部Ⅰ区和永兴海台东部Ⅱ区的沉积物供给,峡谷中游加入了东岛东北部Ⅲ区供给的沉积物。3个物源区的沉积物供应以线状的峡谷、水道和面状的块体流沉积类型为主。主峡谷北坡周缘分布有大量的海底麻坑,侧壁呈阶梯状不断后撤垮塌,因重力驱动作用和水流侵蚀,使峡谷壁外缘发育呈不规则小型“枝杈”状水道;主峡谷南岸因浊流作用,发育沉积物波。NE走向主断裂,控制着主干峡谷NE方向延伸,而峡谷南岸分布海山和海丘地形、岩浆底辟,影响主峡谷各分段的转向;同时峡谷和周缘下部地层发育的断层,控制峡谷侧壁向谷底呈阶梯状下降。
- 孙美静陈泓君杨楚鹏胡小三刘杰
- 关键词:地形地貌西沙海域
- 北极阿拉斯加北坡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研究
- 阿拉斯加北坡位于北极圈北部,主要发育石炭系以来海相—非海相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地层。钻井证实,阿拉斯加北坡存在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横向上水合物分布面积广,纵向上赋存在白垩系至第三系 Nanushuk 组、Tuluvak...
- 姚永坚胡小三李学杰杨楚鹏朱荣伟
- 西菲律宾海盆中央裂谷周缘地质灾害特征及诱发因素被引量:1
- 2022年
- 基于2018年在西菲律宾海盆最新实测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和多波束测深数据,对西菲律宾海盆中部的中央裂谷及周缘区域的海洋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在研究区总体识别出两大类灾害地质因素:(1)破坏性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滑坡、活动断层、冲刷沟谷和岩浆底辟;(2)限制性地质因素,以海山、陡坎、沟槽为主。利用浅地层剖面资料,精细刻画出灾害地质体的类型、形态、内部结构特征,并论述其分布区域、发育特点,探讨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及造成的不利影响。对研究区地质灾害的识别、分布范围的圈定和成因的分析,能够为海洋工程建设、装备预设和海上航行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规避不利影响,提前做好风险预判。
- 孙美静罗伟东罗伟东胡小三陈泓君杜文波胡小三韩艳飞黄文凯
- 关键词:地质灾害浅地层剖面中央裂谷
- 南海西北部中建南海底峡谷群的发现及演化特征被引量:3
- 2022年
- 在南海西北部首次发现中建南峡谷群,目前对其地质信息尚未开展相关研究.综合利用水深地形数据和二维多道地震资料,主要分析中建南峡谷群的地形地貌特征、平面展布与分段性特点,精细刻画峡谷沉积充填结构及演化特征,再进一步讨论峡谷形成的控制因素.中建南海底峡谷群分布于中建阶地与中建北海台之间,它是由西侧的一条主轴峡谷和东侧的多条小型分支峡谷组成,整体呈SE-S-SE走向,以走向转折拐点为起点,将峡谷分为三段式:北段、中段和南段,北段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段和南段主要受侵蚀作用、沉积作用,东南部的峡谷口外主要受沉积作用.研究区晚中新世-第四纪时广泛分布峡谷沉积体系,包括半深海相、三角洲相、峡谷/水道充填相、滑塌相、块体搬运复合沉积和浊积扇相.揭示了该海底峡谷群的发育和演化主要受海平面变化、沉积物源供给和重力流、底流作用的控制.通过对该峡谷群的地形地貌和沉积演化特征的分析,将对海洋地质灾害、南海深水沉积体系研究及油气资源勘探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 孙美静姚永坚姚永坚胡小三罗伟东徐子英胡小三刘杰
- 关键词:地形地貌南海西北部沉积学
- 北极阿拉斯加地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与远景预测
- 北极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十分丰富,在巴伦支海、加拿大北极群岛周围海域、白令海以及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等均进行水合物的调查与研究,但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总体勘探和开发程度甚低。而阿拉斯加地区,是北极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程度最...
- 姚永坚胡小三李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