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小君

作品数:11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蛋白
  • 3篇老年
  • 3篇冠状
  • 2篇新型冠状病毒
  • 2篇血性
  • 2篇脓毒
  • 2篇脓毒症
  • 2篇缺血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急性
  • 2篇梗死
  • 2篇冠状病毒
  • 2篇反应蛋白
  • 2篇肺炎
  • 2篇病毒
  • 2篇超敏C反应蛋...
  • 2篇HS-CRP
  • 1篇胆碱
  • 1篇蛋白酶

机构

  • 1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洛阳市中心医...

作者

  • 11篇尹小君
  • 4篇张国秀
  • 4篇武文娟
  • 2篇邵艳敏
  • 2篇王俊红
  • 2篇胡莹莹
  • 1篇强军
  • 1篇伍星
  • 1篇李洁
  • 1篇程丽妞
  • 1篇汤媛媛

传媒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广东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卫生工程...
  • 1篇抗感染药学
  • 1篇药物评价研究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丁苯酞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对hs-CRP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前列地尔10μg静脉推注,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胶囊0.2 g/次,3次/d,顿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hs-CRP、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的NIHSS、ADL评分、hs-CRP水平均有明显改善,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 d后,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酶原(FIB)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PT显著高于对照组,DD和FIB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0.5%)显著高于对照组(7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前列地尔单一用药,联合丁苯酞治疗能更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凝血功能,抑制hs-CRP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武文娟汤媛媛尹小君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前列地尔丁苯酞疗效超敏C反应蛋白
某院100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7月—2020年7月间收治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100例病历资料,统计其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其病原菌的分布以及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结果:100例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出8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9株(占66.29%,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4株(占26.97%,以溶血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为主)和真菌6株占6.74%;革兰阴性菌中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而革兰阳性菌中溶血葡萄球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较高,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而溶血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头孢唑林、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较低。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大多为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致病菌株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为主,且不同病原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各不相同,临床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以及时控制感染,抑制疾病进展。
李洁杨宁波尹小君张国秀
关键词:老年重症肺炎药敏试验耐药性
洛阳市3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分析
2020年
目的分析洛阳市收治的3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情况,为洛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开发和验证新冠肺炎诊断预测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洛阳市(包括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洛阳市中心医院及偃师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22日至2月14日收治的31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情况,分享疫情防控经验.结果31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男性和女性比例为1.21:1;年龄25~87岁,平均(51.7±18.7)岁;以涧西区(10例)和瀍河区(8例)累计确诊患者数最多.临床分型:轻型0例,普通型16例,重型10例,危重型5例.1月31日至2月9日为确诊病例高发阶段,其中2月3日至2月6日为确诊高峰,单日确诊病例最多为5例.25例患者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间隔为(3.8±2.2)d,发病至住院时间间隔为(5.1±1.8)d;另外6例患者在出现症状前已采取隔离措施.确诊病例呈现明显聚集性发病,31例确诊病例中的22例(71.0%)为聚集性发病,且以家庭式聚集为主.31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7.8±5.5)d.死亡1例(病死率3.2%).结论关注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和流行病学调查,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关键环节.重视无症状感染者,可针对性加强核酸检测力度.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多,病情容易加重.
王俊红伍星胡莹莹张冲魏晓蕾尹小君杨璞李站民张国秀
关键词:流行病学
急性胸痛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对350例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急性高危型胸痛患者的早期识别提供理论依据,避免误诊、漏诊。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该院急诊医学部急诊的急性胸痛患者350例,所有患者均第一时间进行胸痛中心既定的胸痛诊治流程,入院10 min内进行第1次心电图检查,30 min内进行生化项目检查,配合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及血管重建进行确诊。结果确诊结果显示,350例急性胸痛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112例(32.00%),稳定型心绞痛65例(18.57%),急性心肌梗死54例(15.43%),呼吸系统疾病43例(12.29%),骨骼肌肉疾病18例(5.14%),消化系统疾病18例(5.14%),高危非心源性胸痛28例(8.00%),其他12例(3.43%)。高危非心源性胸痛28例中主动脉夹层21例(75.00%),急性肺栓塞7例(25.00%)。心源性胸痛包括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5稳定型心绞痛,34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除稳定型心绞痛外均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属于急性高危型胸痛。结论急性胸痛是急诊医学部常见症状,急性高危型胸痛患者包括急性高危非心源性胸痛及心源性胸痛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上需对高危胸痛患者进行快速识别,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
尹小君王俊红张国秀
关键词:急性病胸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美罗培南对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H-FABP和I-FABP及Gal-3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美罗培南治疗脓毒症休克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半乳糖凝集素-3(Gal-3)水平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41)和对照组(n=39)。对照组给予氢化可的松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美罗培南治疗。比较2组细菌清除率、H-FABP、I-FABP、Gal-3、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同时统计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细菌清除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1,P=0.026)。治疗前,2组H-FABP、I-FABP、Gal-3、CD3^(+)、CD4^(+)、NK水平、SOF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H-FABP、I-FABP、Gal-3水平、SOFA评分均降低,CD3^(+)、CD4^(+)、NK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试验组H-FABP、I-FABP、Gal-3水平、SOFA评分低于对照组,CD3^(+)、CD4^(+)、NK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7.38±0.71)、(12.68±2.08)d]显著低于对照组[(9.68±1.41)、(18.91±2.6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83、11.782,P均<0.05)。试验组28 d病死率(7.32%)显著低于对照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4,P=0.048)。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9.76%、17.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31,P=0.288)。结论在脓毒症休克患者中应用美罗培南治疗疗效显著,可能与其可有效改善H-FABP、I-FABP、Gal-3水平有关。
尹小君李大欢张冲付玉梅潘萌
关键词:美罗培南脓毒症休克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乳酸检测对脓毒症患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血乳酸对脓毒血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92例,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脓毒血症组50例、严重脓毒血症组25例、脓毒血症休克组17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25例为非脓毒血症组。对各组受试者行PCT、hsCRP和血乳酸含量检测,比较各组差异;绘制ROC曲线,分析PCT、hsCRP、血乳酸对脓毒血症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脓毒症患者PCT、hsCRP、血乳酸含量均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患者脓毒血症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PCT、血乳酸水平均有所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脓毒症组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T、hsCRP、血乳酸诊断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0.766、0.886,经ROC曲线分析,PCT、hsCRP、血乳酸诊断脓毒症以及脓毒症休克性能最高的截点分别为≥2 ng/ml、≥75 mg/L、≥2 mmol/L,按照此截点,以上3个指标的敏感度分别为60.18%、78.64%、69.56%,特异度分别为86.27%、66.36%、78.58%。结论血清PCT、hsCRP和血乳酸皆可作为诊断脓毒症的指标,PCT、血乳酸在判断脓毒血症病情严重程度上效果较好,hsCRP的敏感度最高,PCT的特异度最高。
尹小君
关键词:脓毒症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血乳酸
2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9日至3月1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潜伏期及确诊时间、临床表现及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胸部CT表现及转归情况.结果28例新冠肺炎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1.9岁.其中11例患者到过疫区,15例有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明确接触史,2例无明确接触史.临床症状包括发热(92.9%)、咳嗽(75.0%)、乏力(39.3%)、气促(28.6%)、肌肉酸痛(25.0%)、白黏痰(21.4%)、咽痛(17.9%)、恶心呕吐(10.7%)、头痛(7.1%)、流涕(3.6%)和腹痛(3.6%).血常规检查显示,16例(57.1%)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M)有不同程度下降,17例(60.7%)患者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12例(42.8%)患者乳酸脱氢酶(LDH)明显升高,15例(53.5%)降钙素原(PCT)升高,但均<1.0μg/L.胸部CT肺窗显示,新冠肺炎早期可见超早期磨玻璃影,多分布在单侧或双侧胸膜下或肺外带;初期可见磨玻璃影和网格样表现;进展期可出现肺实变或条索状改变,部分可见支气管充气征;病情好转后大部分影像学表现可完全消失,部分可形成肺纤维化表现.临床分型:普通型16例,重型9例,危重型3例.治疗10~23 d(平均18.1 d)后,28例患者咽拭子或痰液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均转阴,生化指标恢复正常,其中26例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8 d,咽拭子核酸平均转阴时间13.8 d;1例核酸转阴后出现其他并发症,最终死亡;1例怀疑因肺栓塞死亡.结论本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多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以发热、咳嗽、乏力多见,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早期有特异性表现,大部分患者经治疗痊愈出院,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出现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应引起重视.
魏晓蕾胡莹莹尹小君张冲季涛涛强军赵向辉张国秀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参附注射液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肺损伤和血清IL-6、IL-8及MMP-9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参附注射液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肺损伤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治疗+血液灌流,观察组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28 d内病死率、肺纤维化发生率及动脉血气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28 d内病死率、肺纤维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 2)、氧合分值(PaO 2/FiO 2)水平高于对照组,肺泡气动脉血氧差(PA-aDO 2)低于对照组,治疗后IL-6、IL-8及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够延缓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肺损伤,降低病死率。
潘萌郑雷振尹小君李大欢张国秀
关键词:参附注射液急性百草枯中毒肺损伤
血清TNF-α、IL-6、CRP水平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睡眠障碍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3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介入治疗后睡眠障碍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4月至2020年8月接受介入治疗且完成6个月随访的137例老年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血清TNF-α、IL-6、CRP水平检测。统计患者睡眠障碍情况并分组,分析血清TNF-α、IL-6、CRP水平与老年ACI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睡眠障碍的关系。结果:137例老年ACI患者介入治疗后有51例发生睡眠障碍,占37.23%;睡眠障碍组TNF-α、IL-6、CRP水平均高于睡眠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NF-α、IL-6、CRP过表达可能是老年ACI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睡眠障碍的风险因子(OR>1,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血清TNF-α、IL-6、CRP单一及联合预测老年ACI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睡眠障碍风险的AUC均>0.80,均有一定预测价值;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NF-α、IL-6、CRP三者水平均呈正相关(r>0,P<0.05)。结论:血清TNF-α、IL-6、CRP过表达与老年ACI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睡眠障碍有关。
武文娟邵艳敏尹小君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睡眠障碍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治疗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治疗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各指标评分及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氯化钠能有效改善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武文娟程丽妞尹小君
关键词:脑梗死腔隙性依达拉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