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改良持针法缝合技术与传统持针法缝合技术在3D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持针法组与传统持针法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谷丙转氨酶、胆总管直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持针方法采用单向倒刺线(可吸收缝合线V-Loc^(TM)180)分别行3D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连续缝合术,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胆漏、住院时间、术后胆总管狭窄等情况。结果:80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改良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组[(96.0±25.4) min vs.(129.0±30.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胆漏、住院时间、术后胆总管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持针缝合法用于3D腹腔镜胆总管缝合操作简单、易行,缝合确切,已熟练掌握腔镜缝合技术的医师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通过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阐明血清代谢物和肝细胞癌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通过代谢物组学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服务器获取血清代谢物GWAS数据作为暴露组,研究样本包括来自2项欧洲人口研究的7824名成人,从IEU Open GWAS prodect获取肝细胞癌GWAS数据作为结局组,包括总样本197611例,评价486种血清代谢物与肝细胞癌的关系。以逆方差加权(IVW)为主要分析方法,MR-Egger回归法、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式法和加权模式法为补充分析方法。敏感性分析采用Cochran''sQ检验、MR-Egger回归的截距项、留一分析和MR-PRESSO。反向MR和MR-steiger检验用于排除反向因果关系的影响。使用MetaboAnalyst 5.0进行代谢组学通路分析。结果MR最终确定了6种与肝细胞癌有潜在因果关系的代谢物:甘露糖(OR=0.38,95%CI:0.16~0.92,P=0.032)、γ-谷氨酰酪氨酸(OR=3.34,95%CI:1.14~9.83,P=0.028)、甘油-3-磷酸(OR=0.17,95%CI:0.04~0.70,P=0.014)、2-亚油酰甘油磷酸胆碱(OR=0.33,95%CI:0.13~0.98,P=0.028)、1-硬脂酰甘油磷酰乙醇胺(OR=2.44,95%CI:1.05~5.65,P=0.038)和棕榈酰鞘磷脂(OR=5.62,95%CI:1.56~20.18,P=0.008)。6种代谢物的敏感性分析均显示稳健,异质性检验均不存在异常变量,且均未发现基因多效性。反向MR和Steiger检验都不支持代谢物与肝细胞癌之间存在反向因果关系。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醚类脂质代谢通路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展有关(P=0.002)。结论6种血清代谢物(甘露糖、γ-谷氨酰酪氨酸、甘油-3-磷酸、2-亚油酰甘油磷酸胆碱、1-硬脂酰甘油磷酰乙醇胺和棕榈酰鞘磷脂)与肝细胞癌存在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