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丽娟

作品数:15 被引量:93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毒性
  • 3篇药房
  • 3篇药物
  • 3篇肾损
  • 3篇肾损伤
  • 3篇门诊
  • 3篇门诊药房
  • 3篇急性肾损
  • 3篇急性肾损伤
  • 2篇药物毒性
  • 2篇脂质
  • 2篇脂质体
  • 2篇食管
  • 2篇食管癌
  • 2篇脓毒
  • 2篇自动化
  • 2篇细菌
  • 2篇两性霉素
  • 2篇两性霉素B脂...
  • 2篇满意度

机构

  • 15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泰州市人民医...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陈丽娟
  • 10篇吴晓丽
  • 5篇杨康群
  • 3篇王昕雯
  • 3篇梁茂本
  • 3篇朱月梅
  • 2篇王书中
  • 2篇陶维静
  • 2篇谭维琴
  • 2篇谷彪
  • 2篇朱虹
  • 2篇张赟
  • 1篇葛东明
  • 1篇薛泳
  • 1篇孔敏
  • 1篇王经纬
  • 1篇孙俊
  • 1篇李进冬

传媒

  • 4篇安徽医药
  • 2篇中国新药与临...
  • 2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中国药物警戒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1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8)F-FDG PET/CT对治疗前食管癌患者远处转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治疗前食管癌患者远处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确诊的12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PET/CT检查。利用病理诊断结果来评价PET/CT影像表现的准确性,当没有病理诊断时,以临床和其他影像学随访(6个月)作为参考标准,对PET/CT诊断远处转移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完成了PET/CT检查,其中46例患者提示远处转移,74例患者提示无转移或仅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经病理及临床随访,PET/CT检查提示的46例远处转移患者中,假阳性所占比例为4.34%(2/46),其余44例患者的治疗方案发生改变,由根治性手术或放疗转为姑息性化疗或最佳支持治疗,其中9例患者PET/CT检查时在同机CT检查阴性的组织内发现了转移灶。74例无远处转移患者中,假阴性所占比例为4.05%(3/74)。PET/CT诊断食管癌远处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93.6%、97.2%及95.8%。远处转移组与无远处转移组食管原发灶SUVmax值分别为(13.58±6.30)、(14.26±6.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6,P=0.579)。结论^(18)F-FDG PET/CT在治疗前食管癌患者远处转移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尤其在CT检查显示阴性的组织内可以发现新的转移灶;无法利用食管原发病灶SUVmax对患者是否发生肿瘤远处转移进行判断。
朱蕻潮陶维静黄婧王书中谭维琴谷彪陈丽娟
关键词:食管癌PET/CT远处转移SUVMAX
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在患者肝毒性和视觉症状不良反应预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在患者肝毒性和视觉症状不良反应预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伏立康唑治疗成年患者的治疗药物监测资料,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者肝毒性和视觉症状与血药谷浓度(c_(min))之间的关系,观察并统计患者剂量调整后的不良反应改善情况。结果221例伏立康唑治疗患者中发生肝毒性13例,视觉症状33例,视觉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肝毒性(14.9%vs.5.9%,P<0.01)。发生肝毒性的中位时间点为治疗第12日,发生视觉症状为第4日(P<0.01)。ROC曲线显示初始c_(min)与视觉症状显著相关(AUC=0.623,P<0.05),但与肝毒性无关(AUC=0.597,P>0.05);肝毒性和视觉症状均与不良反应发生时的c_(min)显著相关(均P<0.01),发生肝毒性的c_(min)临界值为5.160μg·mL^(-1),视觉症状为4.545μg·mL^(-1)。发生肝毒性和视觉症状而停用伏立康唑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2%(8/13)和27%(9/33)(P<0.05);在继续使用伏立康唑的患者中,分别有38%(5/13)发生肝毒性患者和21%(7/33)发生视觉症状患者减少了给药剂量(P>0.05);通过调整剂量,38%(5/13)发生肝毒性患者和73%(24/33)发生视觉症状患者完成了伏立康唑治疗(P<0.05)。结论伏立康唑治疗中,患者视觉症状发生早于肝毒性且发生比例较高。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能够对不良反应进行预测诊断,指导临床及时进行剂量调整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陈丽娟朱蕻潮吴晓丽杨康群秦海艳王昕雯
关键词:伏立康唑治疗药物监测肝毒性视觉症状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人发生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人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61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两性霉素B脂质体相关AKI分为AKI组23例(37.7%),非AKI组38例(62.3%)。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比较两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人发生AKI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L-AMB使用累积剂量及治疗前血清钾水平在诊断AKI方面的能力。结果有23例病人在使用L-AMB治疗过程中发生AKI,AKI发生率为37.7%。L-AMB疗程、累积剂量、日剂量,L-AMB治疗前血钾水平在AKI及非AKI两组病人比较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累积剂量是发生L-AMB相关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6,95%CI:(1.08,1.98),P=0.014];在L-AMB治疗前低血钾水平是发生L-AMB相关AKI的另一个独立危险因素[OR=0.05,95%CI:(0.01,0.43),P=0.007]。累积剂量和治疗前血钾水平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CI分别为0.88(0.79,0.98)、0.88(0.79,0.96),灵敏度分别为86.9%、81.5%,特异度分别为89.4%、86.9%。结论L-AMB累积剂量及治疗前低血钾水平均是L-AMB相关AKI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在L-AMB相关AKI的诊断中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而且累积剂量的诊断价值大于治疗前低血钾水平。
陈丽娟朱蕻潮吴晓丽杨康群秦海艳王昕雯
关键词:两性霉素B脂质体侵袭性真菌感染急性肾损伤药物毒性
高剂量替加环素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高剂量替加环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以替加环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治疗的158例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替加环素使用剂量分为高剂量组(负荷剂量200 mg,维持剂量100 mg q12h)78例和推荐剂量组(负荷剂量100 mg,维持剂量50 mg q12h)80例,观察2组患者使用替加环素的疗效、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推荐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1%(49/80)和77%(60/78),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高剂量组PCT水平降低更显著(P<0.05)。2组治疗后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血肌酐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2种剂量均能够显著升高国际标准化比值、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及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高剂量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较推荐剂量具有更高治疗有效率,对患者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两种剂量均可诱导凝血功能障碍。
陈丽娟朱蕻潮吴晓丽杨康群秦海艳孙俊
关键词:替加环素革兰阴性菌血液凝固
多黏菌素B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疗效与肾毒性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观察高剂量多黏菌素B与标准剂量多黏菌素B为基础联合治疗方案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其肾损伤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以多黏菌素B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治疗的90例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按多黏菌素B使用剂量分为高剂量组[多黏菌素B剂量≥2.50万U·kg?1·d?1,31例(34.4%)]和标准剂量组[多黏菌素B剂量<2.50万U·kg?1·d?1,59例(65.5%)],观察两组患者多黏菌素B的疗效、肾功能的变化及肾功能损伤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相关因素。结果高剂量组日均多黏菌素B剂量和疗程分别为(2.98±0.45)万U/kg和(9.16±4.15)d,标准剂量组分别为(1.73±0.35)万U/kg和(7.32±3.87)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6,P<0.01;t=2.04,P=0.04);高剂量组有效率为83.9%(26/31),标准剂量组有效率为61.0%(36/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P=0.03)。标准剂量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水平分别为55.00(37.00,92.47)和50.10(34.00,156.00)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8,P=0.07),45.8%(27/59)的患者发生AKI;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水平分别为69.40(47.00,94.70)和116.20(59.20,213.2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9,P<0.01),67.7%(21/31)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AKI;两组AK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P=0.04)。高剂量组30 d病死率为32.3%(10/31),因AKI死亡4例,标准剂量组30 d 病死率为49.2%(29/59),因AKI死亡10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36,P=0.12;χ^(2)=0.25,P=0.6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日高剂量多黏菌素B(调整OR=2.662,95%CI 1.082~6.549,P=0.03)与AKI发生独立相关。结论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使用高剂量多黏菌素B具有较高的有效率,AKI发生率显著升高。
陈丽娟吴晓丽杨康群秦海艳朱蕻潮
关键词:多粘菌素B药物毒性药效动力学
阿司匹林肠溶片导致便秘1例被引量:1
2017年
1临床资料患者,女,58岁,高血压病史8年,口服卡托普利片12.5mg bid降压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5年,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 qn抗血小板治疗。1个月前,患者诉经阳光照射后,颈部、胳膊处皮肤瘙痒。药师分析后,考虑为阿司匹林肠溶片引起的光敏反应,建议患者暂停服用阿司匹林,并注意防晒。停用1周后,患者诉皮肤瘙痒症状消失,并反映长期便秘症状较前明显好转。药师进一步了解后,
王经纬吴晓丽张赟朱虹秦海艳陈丽娟
关键词:阿司匹林便秘
现行自动化调剂模式对门诊药房调剂质量控制的影响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探讨现行自动化调剂模式对门诊药房调剂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分析门诊药房2014年6—8月传统手工调剂模式与2015年同期自动化调剂模式的调配内差、患者或家属取药等候时间以及患者或家属对门诊药房的满意度,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在传统手工调剂模式及现行自动化调剂模式下,门诊药房的调配内差率分别为0.54‰、0.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P<0.05);患者或家属在两种模式下的平均取药等候时间分别为(1.29±0.19)、(1.05±0.07)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P<0.05);患者或家属在两种模式下的满意率分别为81.82%、90.9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5,P<0.05)。结论现行自动化调剂模式能够明显减少药品调配内差率,缩短患者或家属取药等候时间,提高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提高了医院门诊药房的调剂质量。
陈丽娟朱月梅梁茂本
关键词:满意度
降钙素原与白蛋白比值对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不良预后的评估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在脓毒症相关AKI病人不良预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ICU)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231例由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症相关AKI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随访预后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137例)和死亡组(94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相关AKI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PCT/白蛋白(Alb)、CRP/Alb对脓毒症相关AKI病人不良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31例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小肠坏死或穿孔疾病引起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回盲阑尾疾病的病死率(31.9%比11.7%)(P<0.001);死亡组PCT浓度显著高于生存组[28.65(18.73,78.97)mg/L比8.0(1.05,21.73)mg/L](P<0.001);同样,死亡组CRP浓度显著高于生存组[224.37(180.10,263.15)mg/L比186.3(136.33,235.84)mg/L](P<0.001);死亡组PCT/Alb和CRP/Alb比值均显著高于生存组[2.29(0.73,3.78)比0.25(0.04,0.53)和10.78(6.91,13.79)比5.75(5.30,10.92)](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Alb、CRP/Alb是脓毒症诱导AKI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的ROC曲线显示,PCT/Alb预测脓毒症AKI病人不良预后的准确性均高于CRP/Alb,曲线下面积(0.86比0.74)、特异度(84.7%比61.3%)、灵敏度(78.7%比75.5%)。结论PCT/Alb不仅是评估腹腔感染引起的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更能为临床改善此类疾病管理和降低病死率方面提供一定帮助。
陈丽娟王昕雯王昕雯吴晓丽杨康群朱蕻潮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降钙素原白蛋白脓毒症腹腔感染
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伏立康唑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曲霉菌感染21例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伏立康唑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曲霉菌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曲霉菌感染39例,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21)。对照组采用单一的伏立康唑治疗,观察组采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与伏立康唑联合治疗;两组在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均复查肌酐、尿素水平。结果对照组治疗(15.72±9.06)d,治疗前后肌酐和尿素水平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17.90±11.06)d,治疗前后肌酐(51.51±17.95)、(116.37±20.64)μmol/L和尿素水平(5.27±1.43)、(9.96±3.56)mmol/L比较P<0.0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47%高于对照组61.11%(Z=-2.045,P<0.05)。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伏立康唑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曲霉菌感染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伏立康唑,然而应注意控制剂量,监测肾功能。
陈丽娟李进东吴晓丽秦海艳朱蕻潮孔敏
关键词:曲霉菌病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
奥沙利铂诱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文献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诱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Oxaliplatin-induced immune thrombocytopenia,OIIT)的一般症状和特点。方法以“奥沙利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病例”“oxaliplatin”“immune thrombocytopenia”“case”等为检索词,检索2005年9月至2024年9月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OIIT的个案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26篇,共30例患者,男11例(36.67%),女19例(63.33%)。OIIT通常发生在多次给药后,21例(70.00%)患者的累积用药周期≥12个;24例(80.00%)给药后24 h内出现该不良反应;13例行血小板抗体检测,11例(84.62%)血小板抗体阳性;累及器官/系统中,29例(96.67%)出现全身症状,16例次出现皮肤紫癜;28例(93.33%)出现3~4级严重血小板减少;25例(83.33%)患者输注了血小板后均好转。结论OIIT易发生于多次用药的女性患者,常发生在用药后24 h内,多伴有出血症状,可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症处理可输注血小板。临床上应与骨髓抑制、脾隔离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相区别。
秦海艳吴晓丽陈丽娟李慧林
关键词:奥沙利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