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雷

作品数:8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脊柱
  • 2篇腰椎
  • 2篇椎体
  • 2篇细胞
  • 2篇内固定
  • 2篇结核
  • 2篇老年
  • 2篇后路
  • 2篇脊柱结核
  • 1篇胸腰椎
  • 1篇胸腰椎结核
  • 1篇血液指标
  • 1篇压缩骨折
  • 1篇腰椎结核
  • 1篇腰椎失稳
  • 1篇腰椎终板
  • 1篇药物治疗
  • 1篇增殖
  • 1篇置换术
  • 1篇中老年

机构

  • 7篇商丘市第一人...
  • 2篇上海第二军医...

作者

  • 7篇张雷
  • 5篇陈盈君
  • 3篇徐长科
  • 2篇耿同宇
  • 2篇杨海松
  • 2篇朱鑫
  • 2篇段广超
  • 1篇郭旗
  • 1篇南运东
  • 1篇吴智辉
  • 1篇张传林
  • 1篇陈坤峰
  • 1篇张舜

传媒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2篇2021
  • 3篇2017
  • 2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miR-494 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究miR-494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对骨肉瘤MG-63细胞采用瞬时转染法上调/下调miR-494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mRNA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瞬时转染后随时间推移,两组miR-494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转染后12、18以及24 h时,转染组的miR-494表达情况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细胞增殖均显著增加(P<0.05),24、48以及72 h时,转染组细胞增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转染组在视野下的平均细胞数、细胞跨膜数量以及细胞迁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转染组CDK6的mRNA以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iR-494的高表达能够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并且能够导致CDK6的mRNA以及蛋白质表达水平降低。
张雷段广超吴智辉
关键词:骨肉瘤细胞增殖
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在胸腰椎结核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行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收治2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病灶节段均位于胸11-腰2椎体范围。均伴有椎旁、椎管脓肿和后凸畸形表现,按ASIA神经功能分级,其中B级3例,C级9例,D级8例,E级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术前给予严格的抗结核药物四联疗法2-4周,术后给予抗结核化疗12-18个月。结果 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60-240 min,平均为(180.1±30.2)min;术中出血量为400-920 m L,平均为(590.3±80.6)m L。术后1例出现皮下局部脓肿,1例切口延迟愈合,均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所有患者随访20-40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发生,无窦道形成,未见结核复发,椎间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为5-8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前B级3例,恢复至C级1例,D级1例,E级1例;C级9例,恢复至D级2例,E级7例;D级8例均恢复至E级。末次随访时,血沉指标、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严格的抗结核药物化疗基础上,胸腰椎结核行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手术创伤小,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性小,可取得明显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徐长科张雷陈盈君
关键词:脊柱结核后路手术
Ⅰ期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Ⅰ期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7例,据置换方案分为Ⅰ期组(Ⅰ期置换)和分期组(分期置换),其中Ⅰ期组患者39例,分期组患者28例。对比两组患者置换前后关节活动度(ROM)、疼痛度(VAS)、膝关节评分(KSS)、骨关节炎指数(WOMAC)、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置换后ROM、VAS评分、KSS评分及WOMAC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组住院时间(16.4±2.5)d,显著短于分期组(29.2±2.8)d,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组并发症发生率28.2%,分期组并发症发生率21.4%,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组患者满意度87.2%,明显高于分期组64.3%,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期双膝关节置换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治疗骨关节炎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疗效,但Ⅰ期双膝关节置换免去了二次手术,明显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患者满意度较高。
徐长科张雷陈盈君
关键词:双膝关节置换术骨关节炎安全性疗效
药物治疗在脊柱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对血液指标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研究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病灶内药物治疗在脊柱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液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11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72例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病灶清除术治疗,观察组则进行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病灶内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术前及术后2、4周血清疾病相关指标,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术后2、4周血清疾病相关指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病灶内药物治疗在脊柱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对于患者的血液指标也有积极的影响,故其在脊柱结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耿同宇陈盈君张雷杨海松朱鑫
关键词:脊柱结核血液指标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后壁完整的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椎体后壁完整的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本院诊治的47例(54个椎体)OVCF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球囊扩张复位法进行PKP治疗,治疗后随访18~24个月。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患椎高度、疼痛度评分(VAS)、局部Cobb角及健康调查评分(SF-36),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7例患者治疗前患椎平均高度为(8.4±1.3)mm、VAS评分为(7.9±1.8)分、局部Cobb角为(25.1±5.5)°、SF-36评分为(33.2±6.5)分;治疗后3d患椎平均高度为(12.8±1.9)mm、VAS评分为(2.3±1.1)分、局部Cobb角为(17.2±4.5)°、SF-36评分为(44.5±6.8)分;末次随访患椎平均高度为(12.3±2.1)mm、VAS评分为(2.4±1.3)分、局部Cobb角为(18.3±4.7)°、SF-36评分为(46.3±7.1)允治疗后3d及末次随访数据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d与末次随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VCF患者采用球囊扩张复位法行PKP治疗,安全性高,临床效果明显。
徐长科张雷陈盈君
关键词:老年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与促炎因子的变化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研究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与促炎因子的变化状态,以为该类切口感染的控制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3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为A组,同时期的38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未感染患者为B组,38名体检健康人员为C组,将3组受试者的红细胞免疫及促炎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然后比较A组中浅部和深部感染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及促炎因子水平。结果 A组的红细胞免疫指标FEER、ATER、DTER、RBC-C3bR水平分别为(45.22±4.80)(50.34±3.73)(26.50±2.31)(13.09±1.10)%,其均低于B组的(51.38±5.26)(60.04±4.18)(32.54±2.76)(16.18±1.31)%及C组的(60.45±5.73)(65.15±4.82)(39.59±3.24)(19.20±1.55)%,B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血清促炎因子均高于B组及C组,B组则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中浅部和深部感染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及促炎因子水平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红细胞免疫与促炎因子的变化明显,且浅部与深部感染的差异突出,因此对其进行监测及干预的价值较高。
耿同宇陈盈君张雷杨海松朱鑫
关键词:红细胞免疫促炎因子
腰椎终板间自体骨粒移植融合术治疗中老年腰椎失稳腰椎脱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中老年腰椎终板间自体骨粒移植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腰椎脱位的疗效,并与目前临床常用的腰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比较。方法:分析2011年6月至2018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中老年腰椎失稳腰椎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50.6±3.7)岁,其中21例行腰椎复位内固定+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终板间自体骨粒移植融合术(终板组),另21例行腰椎复位内固定+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对照组)。术后两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术后输血例数及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终板间隙及腰椎前曲度,术后配支具下床时间。术后2年内固定去除时比较两组终板间隙CT平描融合面积占终板面积百分比、终板间隙高度因承压承旋下降值、腰椎前曲度下降值、移植物松动退出例数、改良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背痛评分。比较术后约3、6个月、1、及2年时内固定去除时两组X线像显示的骨痂生成速度及融合质量。结果患者资料收集范围均分别为住院病历资料、随访资料及内固定去除时病历资料,其中内固定去除时间为术后(23.6±2.2)个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123.6±30.4)、(141.7±28.4)min,术后失血量(164.3±50.7)、(193.4±60.8)ml,术中术后输血例数14例、15例(两组每例均2 U),术后引流量(350.1±72.4)、(390.3±99.1)ml,引流管拔除时间(73.0±0.6)、(74.0±1.90)h,术后终板间隙(12.6±0.2)、(11.9±1.0)mm,腰椎前曲度(16.1±1.0)°、(15.8±1.9)°,配支具下床时间(7.6±0.9)、(6.8±0.5)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约2年时两组CT平描终板间隙融合面积占终板面积百分比分别为(78.2±21.7)%、(39.8±13.7)%,移植物松动退出分别为0例、1例,终板间隙下降值分别为(1.2±0.3)、(1.8±0.6)mm,腰椎前曲度下降值分别为(1.1±0.2)°、(1.9±0.9)°,JOA腰背痛评分分别为(0.76±10.7
张舜陈坤峰郭旗张雷段广超南运东张传林
关键词:腰椎脱位椎体终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