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猛
- 作品数:23 被引量:155H指数:7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常州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2
- 2014年
- 目的探讨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预后。方法选择522例老年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高龄组152例(≥80岁)和老年组370例(60-79岁)。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和发病危险因素,并在病后30d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估分析预后。结果与老年组比较,高龄组头晕和双侧肢体乏力、心房颤动比例明显升高(42.11%vs 29.73%、7.89%vs 3.24%、17.11%vs 10.00%,P〈0.05,P〈0.01)。高龄组最常累积后循环血管的中段和远段。与老年组比较,高龄组枕叶单发梗死和多发梗死明显升高;预后不良比例明显升高(28.29%vs 17.57%,P〈0.01)。结论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均与老年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存在差异,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 刘猛吴坚盛世英练学淦唐晓春姜晴晴陈利民
- 关键词:脑梗死头晕心房颤动枕叶
- 白细胞介素23/Th17轴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和多发性硬化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08年
-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性脱髓鞘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CD4^+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在MS发生中起主要作用。最近人们发现了一类新的CD4^+T细胞亚群,因分泌IL-17而被称为Th17细胞亚群。IL-23是最近发现的IL-12家族新成员,在促进Th17细胞的生成和功能的发挥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h17和IL-23参与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我们就近年来有关Th17细胞和IL-23在MS及其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 刘猛胡学强
- 关键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白细胞介素23多发性硬化CD4^+T细胞亚群IL-23脱髓鞘性疾病
- Micropure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微钙化的初步临床应用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微钙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及其对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自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韩国改良TOAST分型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患者26例,采取Micropure技术检测双侧颈动脉微钙化情况,以Alberta卒中CT(ASPECT)评分评估颅内缺血性病变严重程度,分析微钙化发生情况与ASPECT评分的关系。采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颈动脉微钙化对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Micropure技术提示有19例患者27条颈动脉出现微钙化,其中位于纤维帽处23个(85.19%),位于斑块基底部4个(14.81%)。纤维帽处23个微钙化中位于大钙化边缘的有14个(51.85%)。微钙化颈动脉侧ASPECT评分为(10.85±1.43)分,无微钙化颈动脉侧ASPECT评分为(11.80±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4,P=0.013)。ROC曲线下面积为0.673,灵敏度0.667,特异度0.680,提示评估颈动脉微钙化对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Micropure技术可以应用于颈动脉微钙化检测,微钙化侧颈动脉区域更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
- 何英叶丹华飞练学淦吴坚蒋颖岳春贤杨松魏宁刘猛
- 关键词:颈动脉微钙化超声脑卒中
- 炎性脱髓鞘疾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甲状腺激素和神经生长因子的改变
- 2009年
- 炎性脱髓鞘疾病是一类与免疫相关的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eephalomyelitis,ADEM)等,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髓鞘脱失、轴突变性、少突胶质细胞坏死等。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s,TH)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都是重要神经营养因子,能促进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模型动物的神经再生。
- 杨渝江滢胡学强张斌刘猛
- 关键词:炎性脱髓鞘疾病神经生长因子甲状腺激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脑脊液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 e-NIHSS量表对延髓梗死功能障碍的评估价值研究被引量:24
- 2017年
- 目的探讨扩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e-NIHSS)对延髓梗死患者功能障碍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自2011年2月至2016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头颅MRI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延髓梗死的首发脑卒中患者113例。依据梗死部位分为延髓内侧梗死(MMI)组(n=41)和延髓外侧梗死(LMI)组(n=72)。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临床体征以及NIHSS量表评分、e-NmSS量表评分的差异。结果MMI组平均年龄、伴发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L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I组的主要临床体征为肢体无力(95.12%)、吞咽功能障碍(36.59%)、面瘫(34.15%)、构音障碍(31.71%)等,LMI组的主要临床体征为吞咽功能障碍(63.89%)、躯干性共济失调(54.17%)、感觉障碍(50.00%)、构音障碍(48.61%)等。113例延髓梗死患者的N/HSS量表评分平均为f2.96±2.22)分,争NIHSS量表评分平均为f5.40±2.74)分,量表评分增加(2.57±1.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I组的NmSS量表评分平均为(4.07±2.55)分,e-N-IHSS量表评分平均为(5.34±3.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I组的NmSS量表评分平均为(2.33±1.74)分,e-NIHSS量表评分平均为(5.43±2.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MMI组的量表评分增加值[(1.63±2.25)分]明显低于LMI组[(3.10±1.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IHSS量表对延髓梗死的评估价值优于NIHSS量表,且对LMI的评估价值优于MMI。
- 蒋颖李晓娜岳春贤叶丹刘猛吴坚盛世英练学淦
- 关键词:延髓梗死延髓内侧梗死
-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影像学预测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2年
-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mMCAI)是指由颈内动脉远端或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引起的急性脑梗死,常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致命性脑水肿甚至脑疝。mMCAI即使经过积极的内科治疗,死亡率仍高达80%,脑梗死后继发占位性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中线移位,称为恶性脑水肿(malignant cerebral edema,MCE),是发生恶性病程的主要原因。
- 徐格曼王宇梅李翰青(综述)刘猛
- 关键词: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影像学
- 扩展版NIHSS对NIHSS评分0分延髓梗死的评估价值被引量:15
- 2018年
- 目的探讨扩展版NIHSS(e-NIHSS)对NIHSS评分0分的延髓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经头颅MRI证实的NIHSS评分0分首发延髓梗死的患者,记录脑血管危险因素、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e-NIHSS评分。结果共纳入9例延髓梗死患者,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7例(77. 78%),糖尿病4例(44. 44%),高脂血症6例(66. 67%),高同型半胱氨酸2例(22. 22%),吸烟5例(55. 56%),饮酒5例(55. 56%),冠心病1例(11. 11%),血小板增多症2例(22. 22%)。临床症状头晕6例(66. 67%)、呕吐3例(33. 33%)、行走不稳3例(33. 33%)、吞咽困难1例(11. 11%)、进食呛咳2例(22. 22%)、肢体麻木1例(11. 11%),体征咽反射减弱或提腭无力6例(66. 67%)、躯干性共济失调6例(66. 67%)、Horner征3例(33. 33%),影像学表现全部为延髓外侧梗死,位于延髓近端1例(11. 11%)、远端4例(44. 44%)、中间4例(44. 44%),e-NIHSS评分0~6分,平均(3. 55±1. 81)分。结论 e-NIHSS量表应用于延髓梗死是对NIHSS量表的有效补充。
- 季蕾蒋颖岳春贤叶丹刘猛吴坚盛世英练学淦
- 关键词:延髓梗死体征NIHSS
-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内动脉次全闭塞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颈内动脉次全闭塞(ICA-NO)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1年~2016年本中心完成的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患者133例,其中ICA-NO患者31例(NO组),非ICANO患者102例(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手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NO组临床表现为TIA、脑梗死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7)。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了CAS治疗。NO组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状态、重度血管痉挛的比例(87.10%,70.9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5.29%,16.67%)(均P<0.05)。两组术后90 d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4)。结论 CAS治疗ICA-NO是安全有效的。
- 季蕾蒋颖岳春贤刘猛李达文吴坚练学淦
- 关键词: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
- 36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分析被引量:26
- 2009年
- 目的总结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科自2002年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3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分型、临床特点、误诊情况、脑脊液(CSF)检查和MR改变。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30~78岁,平均48.1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常见类型为间质型(18例)、实质型(麻痹性痴呆,10例)、无症状型(4例)神经梅毒;最常见的症状是精神异常及痴呆,其次是局灶神经功能损害如瘫痪、构音障碍等:误诊率高达55.6%.最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和脑血管意外;CSF的生化异常表现为白细胞数增加、蛋白升高:CSF.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率(91.7%)明显高于CSF,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CSF-(VDRL)阳性率(55.6%)和CSF-梅毒螺旋体IgM抗体试验(CSF-ELISA—TP—IgM)阳性率(3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表现多样化。结论神经梅毒的诊断目前尚无金标准,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多样化,CSF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查是诊断神经梅毒的重要依据,诊断应主要依靠CSF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
- 杨渝陆正齐胡学强江滢刘猛
- 关键词:神经梅毒麻痹性痴呆
- 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脑梗死类型的比较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通过对颈内动脉(ICA)和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患者不同供血区脑梗死的对比研究,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确诊的ICA/MCA主干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依据患者发病1 w内头部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确定梗死部位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确诊ICA 39例,MCA 36例;据头颅MRI表现,ICA组和MCA组分水岭梗死(BZI)分别为15/39例(38.5%)、22/36例(61.1%),MCA组显著高于ICA组(P<0.05);ICA组单发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MCA组(P<0.05);MCA组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ICA组(P<0.05)。结论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梗死部位有显著性差异,前者以单发性脑梗死多见;后者以多发性脑梗死多见,多发性脑梗死中以皮层分支动脉供血区梗死(PI)+BZI多见。提示两者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不同之处。
- 朱林凤刘猛吴坚盛世英
- 关键词:梗死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