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乔静
-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时机与生存预后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明确较晚开始维持性血液透析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并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预后影响因素,以为透析公共卫生资源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03年01月~2015年12月新入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计212例,依据新入时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将患者分为A组(eGFR>5 ml·min-1·1.73 m-2)和B组(eGFR≤5 ml·min-1·1.73 m-2)。比较开始血透时两组血白蛋白、总蛋白、肌酐、尿素氮等相关指标和生存时间的差异,并分析血透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间白蛋白、总蛋白、血肌酐、尿素氮等相关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提示两组间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新入透析时eGFR水平与生存预后无明显相关性,COX多因素分析提示透龄是保护因素而年龄是危险因素。结论:较低eGFR水平开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对患者生存预后无明显影响;应加强对新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和老年患者的监护及并发症监测,从而延长透龄、增加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
- 覃乔静覃乔静顾勇牛建英
- 关键词:血液透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透析时机生存预后
- 56例肾淀粉样变性的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分析肾淀粉样变性的组织学特点及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2007年1月至2016年7月肾活检病例中确诊的56例肾淀粉样变性,经免疫染色检测肾组织中免疫球蛋白轻链κ、λ及淀粉样蛋白A(amyloid A,AA)的表达,并分析病理形态学特点及临床表现。结果56例肾淀粉样变性的发病年龄为(58.6±9.3)岁,高峰年龄段为50~69岁。42例(75.0%)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10例(17.9%)伴2个或以上多器官淀粉样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及电镜检查显示淀粉样物广泛沉积于肾小球、肾小管基膜、间质及血管壁,肾小球重度沉积者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高于轻度沉积者。43例(76.8%)为AL型(36例ALλ型、7例ALκ型),3例(5.4%)为AA型,其余10例(17.9%)免疫染色均为阴性。46例确定分型的病例中,免疫染色显示多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轻度沉积于各型尤其ALλ型,电镜下多未发现电子致密物沉积,提示为非特异性沉积。电镜检查显著提高早期病变的检出率。结论ALλ型是本组肾淀粉样变性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电镜检查可显著提高其早期病变的确诊率;应常规应用免疫染色确定前体蛋白类型,必要时应进行质谱分析。
- 覃乔静覃乔静赵仲华刘学光
- 关键词:淀粉样变性肾脏
- 肾康栓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硫酸对甲酚和硫酸吲哚酚的影响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肾康栓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血清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硫酸吲哚酚(indoxylsulfate,IS)、硫酸对甲酚(p-cresylsulfate,PCS)的影响。方法:将120例CKD3~4期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肾康栓;8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生化指标变化,并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HPLC-ESI-MS/MS)法测定两组血清IS及PCS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肾康栓组血清IS、PCS均显著降低,对照组仅PCS轻度降低(P<0.05)。结论:CKD患者采用肾康栓治疗,能有效地改善症状,减轻或延缓肾功能损害,是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 李鹏李鹏张丽红钟晓菁牛建英张丽红
-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
- 高尿酸血症肾病的临床处理策略被引量:10
- 2011年
-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尿酸作为人类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产生过多和(或)清除减少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尿酸结晶沉积到软组织所致的急性或慢性病变称为痛风,所引起的肾脏损害被称为高尿酸血症肾病。血尿酸水平在男性正常上限为416μmol/L(7.0mg/dl),女性为357μmol/L(6.0mg/dl),绝经期后接近男性。高尿酸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由先天性嘌呤代谢障碍引起,后者多由某些遗传性疾病、血液病和慢性肾脏病引起。嘌呤的来源既有从食物摄取(约100mg/日),也包括内源性合成和降解的核酸(约600mg/日)。在稳态条件下,每天生成和吸收的尿酸约700mg,约30%尿酸从肠道排出后被肠道细菌分解,另外70%(约500mg)需从肾脏排泄,该过程主要由近曲小管选择性尿酸转运蛋白来完成。
- 顾勇覃乔静
-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肾病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水平遗传性疾病慢性肾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