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斌

作品数:11 被引量:77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关节
  • 6篇膝关节
  • 5篇膝关节挛缩
  • 5篇挛缩
  • 5篇关节挛缩
  • 4篇步态
  • 4篇创伤
  • 4篇创伤性
  • 3篇体外冲击波
  • 3篇体外冲击波疗...
  • 3篇跟骨
  • 3篇骨折
  • 3篇步态分析
  • 2篇伸直
  • 2篇伸直型
  • 2篇手术
  • 2篇偏瘫
  • 2篇偏瘫患者
  • 2篇气压治疗
  • 2篇切开

机构

  • 1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熊斌
  • 10篇周云
  • 7篇王永召
  • 6篇张全兵
  • 4篇阚秀丽
  • 3篇冯小军
  • 3篇刘奕
  • 3篇吴建贤
  • 1篇黄晶晶
  • 1篇丁呈彪
  • 1篇沈显山
  • 1篇王取南
  • 1篇荆珏华
  • 1篇詹俊锋
  • 1篇王华
  • 1篇王锋
  • 1篇杨雪
  • 1篇江炎
  • 1篇李雪明

传媒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安徽医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临床医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悬吊训练用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3
2020年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用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0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外,增加偏瘫侧膝关节运动疗法20min/天;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悬吊训练20min/天。于6周后采用膝关节CPM仪测量其膝关节角度位置重现角度、被动复位实际移动角度,以分别评定两组患者位置觉和运动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膝关节的移动角度位置重现角度及被动复位实际移动角度组间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在30°、45°、60°的目标角度移动角度位置重现角度均更接近目标角度值,在30°屈和伸的被动复位实际移动角度测量值均减小,与组内治疗前测量值对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测量值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测量值(P<0.05)。结论:悬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膝关节本体感觉改善明显。
李静熊斌王永召沈显山杨雪吴建贤周云
关键词:悬吊训练脑卒中偏瘫膝关节本体感觉
红外线联合气压治疗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研究被引量:35
2019年
背景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围术期足踝肿胀及切口愈合一直是手术医生关注的重点,临床医生也一直在试图缩短手术等待期并降低切口感染率。目的探讨红外线联合气压治疗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围术期应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40例(40足)跟骨骨折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围术期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正确体位摆放、冰敷消肿、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患肢红外线联合气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跟骨周围皮肤褶皱试验阳性所需时间、术后切口恢复情况、术后肿胀、踝周径差值、疼痛、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观察组跟骨周围皮肤褶皱试验转阳性所需时间为(6.4±0.7)d,短于对照组的(8.2±1.2)d(t=-5.794,P<0.001)。观察组切口治愈率为70%(14/20),高于对照组的35%(7/20)(χ^2=4.912,P=0.027)。观察组Ⅱ度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584,P=0.018)。入院第5天、术后第5天,观察组踝周径差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入院第5天、术后第5天,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围术期应用红外线联合气压治疗,有利于消除肿胀,缓解疼痛,促进术后切口愈合,降低患者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
熊斌周云詹俊锋黄晶晶李凯王永召荆珏华吴建贤
关键词:骨折跟骨气压治疗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改善膝关节挛缩角度及步态: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研究
2024年
目的:旨在探究膝关节挛缩患者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后行走时步态相关参数的变化和动态足底压力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2年9月至2024年2月诊治的40例单侧膝关节挛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40例膝关节挛缩患者随机分为2组,20例行常规康复治疗(A组),2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行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B组)。另选取20例步态自然的健康人群(C组)。分别在行康复治疗前1天,治疗后第1、2周对患者进行足底压力系统检测及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测量。另对正常组同样进行足底压力系统检测。结果:冲击波组和常规治疗组在接受治疗后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均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膝关节的主动屈曲活动度丧失,且体外冲击波疗法对改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相较常规治疗有一定优势。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常规的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提升膝关节挛缩患者的步幅长度和步速,改善其步态,因此在临床上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周涵冯小军周云张润张全兵熊斌阚秀丽王永召
关键词:关节挛缩体外冲击波足底压力步态分析
体外冲击波疗法改善创伤性膝关节挛缩患者本体感觉的临床疗效
2024年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在改善创伤性膝关节挛缩患者本体感觉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并接受治疗的60例创伤性膝关节挛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增加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总计2周。通过分析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运动觉和位置觉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在膝关节本体感觉改善方面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膝关节屈曲关节活动度(ROM)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研究组在治疗后膝关节屈曲ROM大于同期对照组(P<0.05),研究组膝关节在30°和45°的位置觉以及30°起伸和30°起屈的运动觉均优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在30°和45°的位置觉以及30°起伸和30°起屈的运动觉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可有效改善创伤性膝关节挛缩患者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运动觉和位置觉,从而提高患膝的本体感觉。
熊斌周云张全兵王永召阚秀丽杜尊宇李雪明李静李凯张润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创伤膝关节挛缩本体感觉
MOTOmed功能训练对创伤性膝关节挛缩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讨MOTOmed功能训练对创伤性膝关节挛缩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以创伤性膝关节挛缩为第一诊断的患者共37例,其中股骨干骨折11例,股骨远端骨折10例,髌骨骨折6例,胫骨平台骨折10例,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7例膝关节挛缩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9例,对照组18例,均按照膝关节挛缩的治疗方案正规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行MOTOmed功能训练治疗,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步速。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有无差异,其中膝关节活动度以膝关节屈曲角度(°)表示,步速以cm/s表示。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关节活动度[治疗组:(45.826 3±6.785 18)°;对照组:(45.922 2±6.479 61)°]和步速[治疗组:(97.742 1±6.541 52)cm/s;对照组:(97.377 8±6.912 18)c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治疗组:(69.352 6±6.744 90)°;对照组:(57.488 9±6.877 40)°]和步速[治疗组:(111.968 4±6.365 36)cm/s;对照组:(103.738 9±7.373 65)cm/s]与治疗前膝关节活动度和步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关节活动度和步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TOmed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创伤性膝关节挛缩中的膝关节活动度,提高步行能力,且与传统的常规康复治疗相比有利于节省人力和时间,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周云王锋张全兵阚秀丽刘奕王永召熊斌冯小军吴建贤
关键词:膝关节关节活动度步速
创伤性伸直型膝关节挛缩患者动态足底压力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背景创伤性伸直型膝关节挛缩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绝大部分患者存在步态异常。在临床康复中,对于步态的评估多采用量表及平衡仪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作为科学、客观的评估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下肢疾病的评估。但国内外对于动态足底压力测试在创伤性伸直型膝关节挛缩患者中的应用较少。目的探讨创伤性伸直型膝关节挛缩患者动态足底压力的分布规律,为指导康复评估和步态训练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的创伤性伸直型膝关节挛缩患者35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志愿参与本研究的步态正常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ByGait-G6060-5步态分析系统测量仪分别采集两组受试者足底压力参数,对比分析两组受试者步长、步宽、步速、足角、总触地时长、足底各分区〔踇趾(T1区),第二至第五脚趾(T2区),第一跖骨(M1区),第二跖骨(M2区),第三跖骨(M3区),第四跖骨(M4区),第五跖骨(M5区),足底中部(MF区),足后跟内侧(MH区),足后跟外侧(LH区)〕压力占比、足底压力Ad值、足底压力中心在横向(身体左右方向)的最大偏移距离(COP-X偏移)、足底压力中心在纵向(身体前后方向)的最大偏移距离(COP-Y偏移)。结果研究组步长短于对照组,步宽、总触地时长长于对照组,步速慢于对照组,足角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2区、M4区、M5区足底压力占比高于对照组,MH区、LH区足底压力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侧足底压力Ad值占比低于健侧(P<0.01)。对照组左侧与右侧足底压力Ad值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COP-X方向、COP-Y方向的偏移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性伸直型膝关节挛缩患者步长短、步宽大、步速慢、足角大、双足总触地时长长,步行时患侧下肢负重较少,且主要以前足和足外侧�
熊斌周云周云张全兵王华张全兵郑浩然刘奕王取南
关键词:膝关节挛缩步态病例对照研究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特征及其与STREAM量表下肢运动部分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态分析作为定量评估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步态异常的科学研究,但步态分析数据繁杂,如何高效且规范化进行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评估仍有待研究。目的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特征,并通过步态特征及脑卒中康复运动评价(STREAM)量表下肢运动部分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一些步态的定量指标为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评估和诊断提供规范化数据。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21例为卒中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14~77岁,平均年龄49.29岁;身高153~181 cm,平均身高168.90 cm;体质量53~94 kg,平均体质量69.88岁;其中脑出血恢复期患者9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12例。选取同时间段自愿参与该研究的健康者21例作为健康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9.14岁;身高155~183 cm,平均身高167.67 cm;体质量48~80 kg,平均体质量65.95 kg。应用步态分析系统及运动障碍数字化测试平台分别采集两组受试者步态参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STREAM量表下肢运动部分评分与卒中组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卒中组步幅小于健康组,步宽、触地时长百分比大于健康组,步速小于健康组,步相角大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T区、M1区、M2区足底压力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卒中组MF区压力占比较健康组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卒中组HEEL区压力占比较健康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卒中组在COP-X、COP-Y方向的偏移值均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卒中组患侧峰值屈髋角度较健康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卒中组患侧峰值屈膝角度较健康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江炎周云刘奕丁呈彪冯小军冀磊磊熊斌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综合康复治疗在不同类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2025年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在不同类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中的疗效,分析可能原因。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的75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分为原发组29例,继发非手术组27例,继发手术组19例,三组患者予以相同康复治疗方案,评估治疗前、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及疗效、不良反应和生存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VAS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三组之间VAS改善程度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其中,原发组优于继发非手术组,继发非手术组优于继发手术组(P<0.05)。治疗结束后,总有效率原发组为82.76%,继发非手术组为74.08%,继发手术组为42.10%,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原发组优于继发手术组(P<0.017)。75例患者有4例(5.33%)在首次冲击波治疗后发生疼痛加重,可自行缓解,所有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结束1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发生终点事件共有7例(9.33%)。其中,原发组有1例(占原发组人数3.44%),继发非手术组有4例(占继发非手术组人数15%),继发手术组有2例(占继发手术组人数10.53%),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何种原因导致肩关节周围炎发生,予以综合康复治疗均能得到有效改善,短期再发概率低,鼓励所有患者尽早积极康复。综合各项指标来看,原发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改善程度优于继发非手术组,继发非手术组优于继发手术组。
朱得婷李凯周云王永召熊斌张全兵
关键词:肩关节周围炎康复治疗疗效关节活动度疼痛
不同强度体外冲击波治疗创伤性伸直型膝关节挛缩的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对创伤性伸直型膝关节挛缩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创伤性伸直型膝关节挛缩患者8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每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以1.5bar、2.0bar、2.5bar和3.0bar的强度行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者的主动屈膝角度、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评定Lysholm评分、运用TecnoBody数字化跑台系统采集步速、健侧负重比和双侧触地时长差值,对治疗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的一般信息和各项评定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的主动屈膝角度、Lysholm评分、步速、健侧负重比和双侧触地时长差值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4组各项指标对比发现,2.0bar和2.5bar组的主动屈膝角度、Lysholm评分和健侧负重比的改善程度均优于1.5bar和3.0bar组(P<0.05);2.0bar、2.5bar和3.0bar组的步速均优于1.5bar组(P<0.05),但2.5bar组的速度最高(P<0.05);2.0bar、2.5bar和3.0bar组的双侧触地时长差值均低于1.5bar组(P<0.05),但3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4组不同强度的体外冲击治疗均可改善创伤性伸直型膝关节挛缩患者的主动屈膝角度、膝关节功能和步态,但2.0bar和2.5bar强度ESWT的整体疗效更好,建议在临床应用中选择2.0—2.5bar范围内的强度。
张润张全兵周云阚秀丽王永召周涵李凯熊斌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疗法步态分析
红外线治疗在跟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疗效观察
熊斌周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