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娇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篇液化
  • 3篇纤维素
  • 3篇化合物
  • 3篇超临界乙醇
  • 2篇热解
  • 2篇模型化合物
  • 2篇木质素
  • 2篇甲醇
  • 2篇分子
  • 2篇超临界
  • 2篇超临界甲醇
  • 1篇丁基
  • 1篇液化产物
  • 1篇叔丁基
  • 1篇平台化合物
  • 1篇热解过程
  • 1篇热解机理
  • 1篇小分子
  • 1篇裂解
  • 1篇密度泛函

机构

  • 6篇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解新安
  • 6篇孙娇
  • 5篇李雁
  • 5篇李璐
  • 4篇黎巍
  • 4篇魏星
  • 1篇王娅莉
  • 1篇刘志威

传媒

  • 3篇燃料化学学报
  • 2篇化工进展
  • 1篇林产工业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4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β-O-4型木质素二聚体模型化合物热解机理及产物选择性理论被引量:4
2017年
木质素作为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的天然可再生资源,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平台化合物具有重大的经济以及环境意义。本文针对具有β-O-4典型连接方式的木质素二聚体模型化合物[2-甲氧基(2′-甲基-2′-苯基乙基)苯醚],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 B3LYP,在6-31G(d,p)基组水平上对其热解反应机理以及产物形成选择性进行理论研究,分析了二聚体中各化学键的解离能及Mulliken布居数,设计并计算了8条后续可能反应路径的标准热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该木质素二聚体模型化合物的初次热裂解路径主要为C_β—O键均裂的反应;热解的主要产物是酚类化合物如苯、苯酚、邻苯二酚以及烃类化合物如烯烃等;其中路径1是热力学支持的最优路径,其能垒为44.73k J/mol。
樊荻解新安李璐李雁黎巍魏星孙娇
关键词:木质素密度泛函理论热解机理
纤维素在亚/超临界甲醇中液化条件对主要化合物产物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在反应温度240-320℃、甲醇用量0-200 mL、反应时间0-200 min的条件下,采用间歇式高温高压反应釜对玉米秸秆纤维素在亚/超临界甲醇中进行液化实验,结合GC-MS分析,研究不同液化反应条件下,生物油中轻油、重油产率及液化产物中烃类、醇类、酯类、酸类等主要化合物的组分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甲醇用量对化合物的分布与含量影响较大,反应温度和甲醇用量增加,促进纤维素向烃类、醇类、酯类转化,各化合物含量随之增加,并使轻油、重油产率升高,当反应条件为:甲醇用量160 mL,温度320℃,反应时间30 min时,生物油产率达到最高25.1%。生物油中组分含量顺序为:烃类>醇类>酯类>酸类,各化合物最高相对含量分别为77.2%、19.0%、30.9%、20.8%。初步分析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和甲醇量的增加,自由基活性逐渐增强,当甲醇用量超过160 mL、温度超过300℃时,醇类以及酯类等化合物进一步发生氧化、缩合等反应形成酸类等化合物,造成化合物产率减小,进而使生物油产率降低。
孙娇王娅莉解新安黎巍李璐李雁樊荻魏星
关键词:甲醇反应温度
纤维素在超临界乙醇中的液化及其模型化合物的热解过程分子模拟被引量:1
2022年
采用超临界乙醇溶剂对玉米秸秆纤维素进行液化,通过GC-MS和FT-IR对生物油组分和残渣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生物油组分主要包括酮类、酯类、醛类、苯类、酸类和醇类等平台化合物。不同反应温度对生物油的组分分布有不同的影响,其中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酯类的含量则逐渐增大。基于试验结果,选择左旋葡聚糖为模型化合物。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基组水平,计算左旋葡聚糖各化学键的Mulliken数,并依次设计2条初始开环路径及其对应的9条可能的反应裂解路径,模拟了左旋葡聚糖在乙醇环境中脱水、开环、裂解生成小分子物质的反应过程,计算其反应势能。通过比较反应势能,得到各反应路径的反应能垒顺序为:Path6
陈勇强解新安孙娇李璐李雁
关键词:超临界乙醇热解分子模拟
木质素在超临界甲醇和乙醇溶剂中液化过程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通过研究木质素分别在超临界甲醇和乙醇溶剂中的液化过程,分析反应温度(260~340℃)及反应时间(0~120min)对木质素在两种溶剂中的转化率、生物油收率及其组分差异的影响。实验表明,木质素在超临界乙醇中的转化率及产物收率均高于甲醇。当反应温度340℃,反应时间60min,木质素在超临界乙醇中的转化率和生物油收率比在甲醇中分别提高了16.23%和11.54%,残渣收率降低了16.23%。通过GC-MS和FTIR对生物油和残渣分析,发现生物油组分中芳香族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在甲醇和乙醇溶剂中分别达到66.13%和58.84%;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甲醇溶剂中残渣的醚键官能团逐渐增强,而在乙醇溶剂中则先增强后减弱。分析认为在木质素降解过程中,超临界乙醇和甲醇均可产生氢自由基作为供氢体,攻击木质素及其大分子片段中的官能团,同时使液化产物中的活性片段减活,减弱重聚合反应,从而更利于芳烃产物的生成。而甲醇在液化过程中容易与木质素断键产生的苯酚中间体发生脱氢缩合反应,通过醚键聚合产生长链芳香族化合物,形成残渣,降低生物油收率。
廖玮婷解新安李璐李雁樊荻孙娇王鑫
关键词:木质素液化超临界流体芳香族化合物
N-叔丁基-α-苯基硝酮对纤维素超临界乙醇液化产物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以N-叔丁基-α-苯基硝酮(PBN)为自由基结合剂,采用间歇式高温高压反应釜对玉米秸秆纤维素进行超临界乙醇液化,考察PBN用量(浓度)和反应温度(活性)对纤维素液化产物及生物油中主要化合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20℃,仅有超临界乙醇作用,生物油收率为37.17%,挥发分收率高达50.08%;随着PBN用量增加到0.4 g,生物油收率最高提升至48.35%,挥发分最低下降到35.65%。在超临界乙醇和PBN作用下,随着反应温度从250℃升高至340℃,纤维素转化率从23.10%急剧增加至88.92%,生物油收率从19.18%上升到最高48.35%(320℃)后略有下降,挥发分也从6.03%急剧上升至50.28%。GC-M S结果显示,酯类、酮类、烃类、醇类、酸类及苯类化合物是生物油的主要成分,各组分的最高相对含量分别为27.91%、15.77%、13.44%、12.42%、16.07%、19.81%。实验结果证实了PBN对纤维素超临界乙醇液化产物及生物油组分分布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尤其能通过与含苯基、乙基等活性碎片结合促进挥发分与生物油之间的转化,且PBN用量及液化温度的改变可以促使生物油中主要化合物发生不同程度的相互转化。
黎巍汤楚翘解新安李雁李璐孙娇樊荻魏星
关键词:纤维素液化超临界乙醇
二苯乙烯对秸秆纤维素超临界乙醇裂解转化液化产物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以1,1-二苯乙烯(DPE)为阻聚剂,采用高压反应釜对玉米秸秆纤维素进行超临界乙醇液化,探究DPE浓度(用量)和反应温度对纤维素裂解碎片转化成液化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DPE浓度增加,挥发分收率降低了25.4%,生物油收率增加了19.9%,收率最高达39.8%,纤维素转化率有所下降;反应温度升高,纤维素转化率迅速增加到85.5%,挥发分也急剧升高,生物油收率最高为34.6%。GC-MS结果显示,生物油主要包括酮类、酯类、烃类等平台化合物以及较多的联苯化合物。DPE浓度过高,结合大量的纤维素裂解片段(乙基、羟基、甲基、氢等)形成联苯类化合物产生较强的空间位阻效应,使得纤维素裂解及活性片段转化成平台化合物的反应受到抑制,两者之间是一个竞争过程;温度升高,乙醇自由基活性增强,其对纤维素裂解的促进作用逐渐超过DPE对纤维素裂解的抑制作用,平台化合物收率有所升高。
黎巍刘志威解新安孙娇樊荻魏星
关键词:二苯乙烯超临界乙醇裂解平台化合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