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晓明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载药
  • 2篇缺损
  • 2篇微球
  • 2篇磷酸三钙
  • 2篇缓释
  • 2篇缓释微球
  • 2篇骨缺损
  • 2篇骨替代
  • 2篇骨替代材料
  • 2篇复合体
  • 2篇感染性
  • 2篇感染性骨缺损
  • 1篇蛋白
  • 1篇凋亡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新西兰兔
  • 1篇氧化应激
  • 1篇植入
  • 1篇植入物

机构

  • 5篇兰州军区兰州...
  • 4篇兰州大学第二...
  • 2篇上海应用技术...

作者

  • 7篇邱晓明
  • 3篇甄平
  • 2篇乔永杰
  • 1篇康学文
  • 1篇李松凯
  • 1篇贾丁丁
  • 1篇刘健
  • 1篇王伟
  • 1篇刘华
  • 1篇张洪

传媒

  • 3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一种用于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载药缓释支架复合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载药缓释支架复合体,由万古霉素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包封制成缓释微球,并加载于β‑磷酸三钙支架制得。本发明将具有广谱抗菌能力的万古霉素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包封制成缓释微球,并加载...
甄诚邱晓明李松凯陈慧刘军
文献传递
不同浓度结核菌建立兔脊柱结核模型的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应用不同浓度结核杆菌构建兔脊柱结核模型,探索在造模中较适合的菌量。[方法]4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5组,实验组3组共30只,每组10只;对照组10只;空白组2只。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经弗氏完全佐剂致敏后,在L_6上终板下方钻孔,塞入明胶海绵。实验组分别注入0.1 ml浓度为10~6CFU/ml,10~7CFU/ml,10~8CFU/ml H37Rv标准菌;对照组注入0.9%的生理盐水0.1 ml;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结果]术后12周兔存活率:注射10~6 CFU/ml菌量兔100%、10~7CFU/ml菌量80%、10~8CFU/ml菌量30%、对照组100%、空白组100%。术后8周X线片阳性率分别为33.3%,62.5%,66.7%;CT及三维CT阳性率分别为44.4%,75%,100%。术后12周X线片阳性率分别为44.4%,75%,100%;CT及三维CT阳性率分别为44.4%,100%,100%。术后12周解剖见17只兔椎体发生骨质破坏,部分有干酪样坏死物质形成,未见有腰大肌脓肿形成;病理学检查:片状分布的干酪样坏死物质,骨小梁排列紊乱及轮廓不清,周围见上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包绕,局部有部分死骨碎片形成,周围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实验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2.2%,75%,66.7%。对照组及空白组未出现上述结核影像学及病理改变。[结论]不同浓度H37Rv标准菌构建兔脊柱结核模型存在较大差异,10~6CFU/ml成功率较低;10~8CFU/ml死亡率及并发症较高;10~7CFU/ml造模成功率高且死亡率较低,较适合兔脊柱结核模型的构建。
乔永杰李松凯甄平刘华邱晓明王伟贾丁丁张洪
关键词:脊柱结核动物模型新西兰兔
microRNAs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继发性病变如氧化应激、调亡等会进一步加重神经功能损害。microRNAs(miRNAs)是一类新型的小非编码RNAs,其通过沉默翻译或干扰粑mRNAs的表达调控蛋白质的产生和细胞功能。SCI改变了氧化应激、炎症和凋亡等许多继发性损伤相关的miRNAs的表达。本综述旨在阐明miRNAs在脊髓损伤后凋亡及氧化应激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导miRNAs在脊髓损伤中的进一步研究。
景文李生李永盛邱晓明
关键词:MICRORNAS脊髓损伤凋亡氧化应激
一种用于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载药缓释支架复合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载药缓释支架复合体,由万古霉素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包封制成缓释微球,并加载于β‑磷酸三钙支架制得。本发明将具有广谱抗菌能力的万古霉素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包封制成缓释微球,并加载...
甄诚邱晓明李松凯陈慧刘军
警报素在椎间盘退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4年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一类骨科常见的疾病,给社会经济和人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目前,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手段仅能缓解患者症状,无法阻止椎间盘退变的进程。炎症反应是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是体内重要的一种免疫应答方式,警报素作为DAMP的配体,是一类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的分子。警报素包括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S100蛋白家族、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和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等蛋白,在机体应对外界引起的炎症反应、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不同警报素在椎间盘退变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罗章斌邱晓明张亦智康学文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热休克蛋白髓核椎间盘退变
人工关节置换后不同磨损颗粒对全身多系统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背景:研究显示磨损颗粒可导致假体无菌性松动,并播散至全身对全身多系统产生影响。目的:对磨损颗粒的产生、特性、转移至全身的途径及不同磨损颗粒对全身多系统影响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做一综述。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9年1月至2016年4月关于人工关节置换后磨损颗粒的文章,排除其中磨损颗粒对假体松动相关文章,中文检索关键词为"磨损颗粒",英文检索关键词"wear particles"。结果与结论:无论人工关节置换采用何种固定方式或采用何种材质假体,假体之间的摩擦和假体与骨界面之间的微动都会产生磨损颗粒。目前还没有发现骨水泥、聚乙烯、陶瓷磨损颗粒对人体短期影响而导致的临床并发症。相比之下,金属磨损颗粒引起的全身反应比较多见,其产生的金属离子不仅对全身多系统产生影响,长期累积还可对人体造成损伤。如今关于假体置换磨损颗粒相关机制的研究多为体外细胞层面研究,却少有完整动物模型层面上的分析,学者们普遍认为颗粒介导的疾病具有长期潜伏期,暴露于金属颗粒后的长期影响仍然不清楚,需要不断探究。
邱晓明甄平李光勇
关键词:假体和植入物骨科植入物人工关节关节置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骨膜骨肉瘤一例报告及相关文献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骨膜骨肉瘤的发病特点、发病部位及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收治的1例骨膜骨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近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报道的35例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收治的骨膜骨肉瘤患者女,16岁,发生于胫骨,行广泛切除术,术后3个月随访无复发转移。文献报道的35例患者中,发病年龄以14~35岁为主,女性稍多于男性(19例比16例),发病部位以胫骨和股骨为主;35例均行手术治疗,转移4例;手术联合化疗6例。结论骨膜骨肉瘤患者女性稍多于男性;发病部位以胫骨和股骨为主;化疗疗效不确切,广泛切除为其最有效治疗手段;术后转移率低,转移部位及特点不确切。
邱晓明甄平刘健乔永杰赵青
关键词:骨肉瘤骨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