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黄素光动力疗法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膜作用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观察姜黄素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DT)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其生物膜活性的影响。方法先用单态氧荧光探针(SOSG)验证光动力下姜黄素产生活性氧(ROS);后实验对象为MRSA悬液和MRSA生物膜,均分为姜黄素组、PDT组、姜黄素-PDT组、空白对照组4组。姜黄素组和姜黄素-PDT组分别设置不同浓度剂量组(1.00、6.25、12.50、25.00μmol/L)。PDT处理为450nm波长光源照射(辐照度1W/cm^2)。稀释平板法检测MRSA浮游菌存活率,MTT法测定生物膜内MRSA存活率。MRSA生物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鉴定。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各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的SNK-q检验。结果姜黄素光动力下产生ROS呈浓度依赖性;浓度一定时,ROS量5min后趋于稳定。实验浓度范围内,姜黄素-PDT组对MRSA浮游菌及生物膜内细菌的杀伤作用呈姜黄素浓度依赖性,浓度为25μmol/L时,存活率分别降至(0.38±0.32)%、(34.50±1.44)%,同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生物膜完整性破坏明显。姜黄素组、PDT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0.71,P>0.05)。结论姜黄素介导PDT体外对MRSA浮游菌及生物膜内MRSA均有浓度依赖性的杀伤作用,同时还可有效破坏MRSA生物膜结构。
- 丁涛高鹰孙康王远贺刘江俊田少奇
- 关键词:姜黄素光动力疗法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
- 穴位注射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
- 2003年
- 陈圣光高鹰
- 关键词:穴位注射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氨苄青霉素抗生素静脉滴注皮试
- 莱州市2010-2022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规律,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莱州市2010-2022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概况、流行特点、气象特征进行分析,采用集中度对季节性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22年莱州市累计报告350例,年均发病率为3.17/10万;死亡46例,病死率为13.14%;5~10月为高发季节,占发病总数的98.29%。全市17处镇街均有病例报告,发病以位于莱州市东南山区、丘陵一带的驿道镇、程郭镇、郭家店镇和柞村镇为主,4处镇街累计报告病例占报告总数的65.00%。男女性别比为1∶1.03;病例以≥40岁为主,占97.14%,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0.29%。当地5~10月平均气温为22.86℃,平均降水91.63 mm。气温对发病呈线性相关,降水对发病呈线性相关。结论 莱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呈现高度散发,但有一定的区域性,5~10月的高发季节与当地气温、降水自然条件适宜蜱虫生长繁殖密切相关,建议家养动物圈养,开展环境治理、防蜱灭蜱、健康教育等,强化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和健康风险告知,降低病死率。
- 徐雪华高鹰李金萍李佳辉
-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