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庞守贵

作品数:10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红河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4篇艺术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教学
  • 2篇教学改革
  • 1篇大学生
  • 1篇地方高校
  • 1篇滇越铁路
  • 1篇多模态
  • 1篇多模态话语
  • 1篇性意识
  • 1篇休闲
  • 1篇虚拟技术
  • 1篇学习生态
  • 1篇央视
  • 1篇银幕
  • 1篇影视
  • 1篇影视作品
  • 1篇影像
  • 1篇影像艺术
  • 1篇用户
  • 1篇绽放
  • 1篇真人

机构

  • 10篇红河学院
  • 1篇西北大学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马来西亚博特...

作者

  • 10篇庞守贵
  • 2篇聂芸芸
  • 2篇李刚存
  • 1篇黄小平
  • 1篇杨惠林
  • 1篇李鹏

传媒

  • 6篇红河学院学报
  • 2篇西部广播电视
  • 1篇新闻知识
  • 1篇视听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模态话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构建及认同分析——以四个央视精准扶贫视频广告为例被引量:1
2022年
文化是由多模态符号系统建构的,它告诉人们:如何完成日常的社会交际和事物的价值。红河哈尼梯田红米、鲁甸花椒、临沧永德坚果、云南核桃分别是哈尼族、彝族、佤族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包含着历史、文化内涵。央视精准扶贫视频广告对这四种食物的叙事再现,建构了这四种食物符号的意义体系。这个意义体系构建了社会现实、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意义。这四个视频广告的传播将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引起共鸣,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与发展。
黄小平庞守贵
关键词:多模态民族文化认同
大学生微信群用户休闲使用动机的定量研究
2023年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人员对大学生微信群用户的使用习惯、休闲使用动机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发现,“朋友群”是大学生微信群用户最喜欢的微信群类型。大学生微信群用户的使用时间较长,使用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多数用户会在上课期间使用微信群。研究还发现,大学生微信群用户的休闲使用动机与满意度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内在动机”感知对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显著。此外,“外在规范”感知和“认同规范”感知对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无动机”感知对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投入规范”感知对满意度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当大学生微信群用户以休闲、娱乐为目的使用微信群时,应进行合理规划,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张拓李鹏庞守贵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理论
“编码—解码”理论视域下军事真人秀节目的创作特色研究——以湖南卫视《真正男子汉》为例被引量:1
2020年
近年来,军事真人秀节目《真正男子汉》以其新颖的模式、真实的“明星”体验,立意独特的主题设置,引发现象级的热度,并成为国内真人秀节目中的成功案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的相关理论,对节目在编码上的创作特色与解码策略进行研究,且对编码者在节目主题、主体、环节中的编码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尝试解密能够成功集政治性与娱乐性于一体,并取得商业利益与好口碑双丰收的方法与策略。
贺玮程庞守贵
关键词:编码解码
光线在影视作品中的审美价值探究被引量:1
2016年
影视艺术以视觉画面为主要造型手段,而光线作为构成视觉画面影像的首要元素,是影视艺术的魂和生命,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细腻的人物心理展现,张力十足的剧情脉络,极具感染力的氛围营造等都离不开富有魅力的光线语言。光线使创作者将文学剧本中的抽象形象化为影视画面中的具象形象成为可能,使视觉画面富有美感,使影视作品具有审美价值。本文从光线对于影视作品中的造型作用及其创造性两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国内国外的优秀影视作品案例探究其审美意义。
庞守贵范映雄
关键词:光线表意审美价值
绽放在银幕中的女性之花——李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探析
2017年
自影视诞生至今,众多女导演都致力于表现女性题材,塑造女性形象,唤醒女性意识。李玉作为新生代华语女导演,是众多女导演中特立独行的一位,其近乎"锋利"的表达方式和求"真"的创作思路使其影视作品带有自己独特的影视风格。个人的成长环境使她极为关注女性题材且倡导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早年长期致力于创作纪录片的工作经历让她善于运用丰富且极具个性化的视听语言对女性题材进行深度解读,塑造鲜活的女性形象,并以构建的影像世界为表现手段,表达女性主义情感,唤醒女性自我意识。
庞守贵范映雄李艾蓉
关键词:女性女性意识
数字技术背景下影像艺术的发展与传播探究被引量:3
2017年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当前媒体带来了深远影响。不断涌现的新媒介形式,在刷新人们对媒介世界认识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进入到数字化时代。影像作为一种媒介形式,以其优于其他媒介的形象性、艺术性、兼容性、便捷性和承载性,成为人们在数字时代接触最密切的传播工具和艺术载体。同时,数字技术的进步,丰富了影像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模式,为影像的发展、创新和传播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数字技术进步也使影像艺术成为真正的普罗大众艺术,打破了创作者"身份"的藩篱。深入研究数字技术发展对影像艺术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影像艺术传播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庞守贵范映雄李艾蓉
关键词:影像艺术
空间美学与沉浸体验:滇越铁路红河州段VR全景数字化呈现与传播研究
2023年
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优化升级使得人类从传统的语言叙事转向视觉呈现,全息的技术媒介突破了屏幕空间和影像空间的局限,拓展了媒介作用于感官的深度与广度,改变了人们信息识读的方式(沉浸式阅读)。基于新的媒介背景,“VR+文化”应用模式正在表现出巨大的文化潜力和商业价值,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与全息的空间建构功能给滇越铁路红河州段的数字化呈现和传播带来全新面向的同时,也给滇越铁路文化遗产的留存与保护带来了新的视点。
庞守贵聂芸芸李刚存
关键词:滇越铁路空间美学文化保护
“四融合”立体式学习生态社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融合新闻学”课程为例
2024年
媒体融合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传播学教育带来了双重挑战。面对未来的新闻生产,旧有教学模式出现了“学生高阶能力”缺失、“专业理想”缺失、教学条件落后、教学资源有限的“痛点问题”。“融合新闻学”课程以“空间融合、思政融合、技术融合、平台融合”的“四融合”模式实施创新改革,建立立体式学习生态社区:一是改革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空间融合,建构“以问题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二是重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思政融合,通过“演、讲、走、拓”全程融入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引领专业。三是改善教学条件,进行技术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深度嵌入教学内容和场景,体现新文科特色。四是重构教学资源,进行平台融合,构建新型社会形态下的育人模式。
聂芸芸庞守贵
关键词:教学改革
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以彝族刺绣为例被引量:2
2021年
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如何传播与传承,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下面临的紧要课题。在短视频传播的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短视频传播符号再造重构文化消费景观。文章提出了彝族刺绣非遗短视频传播策略:短视频“非遗”符号意义再生产、与国家话语下官方机构号整合传播、提高绣娘自我传播能力以及社会合理传播等四个策略。
聂芸芸庞守贵杨惠林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维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性高校传媒课程中的应用探究——以红河学院《广播电视编辑》课程为例被引量:4
2019年
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传媒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构成,同样面临着变革的需要,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在传媒人才和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变革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传统理论型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要求。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大力推动课程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体系,对于传媒类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五维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运用为探究点,以红河学院人文学院的《广播电视编辑》为分析案例,对"五维"模式在传媒课程中的应用模式、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究,旨在尝试为地方高校如何推动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
庞守贵李刚存黄涵琪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学改革传媒人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