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抽动障...
  • 1篇多动症
  • 1篇血性
  • 1篇盐酸
  • 1篇盐酸托莫西汀
  • 1篇盐酸哌甲酯
  • 1篇氧疗
  • 1篇氧疗法
  • 1篇药品
  • 1篇药品不良反应
  • 1篇药物
  • 1篇针刺
  • 1篇针刺配合
  • 1篇治疗儿童
  • 1篇托莫西汀
  • 1篇缺血
  • 1篇缺血性脑卒中
  • 1篇住院
  • 1篇住院患者

机构

  • 3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作者

  • 3篇张文静
  • 1篇孟智坚
  • 1篇景兰
  • 1篇张瑜
  • 1篇田乐
  • 1篇王毅

传媒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盐酸托莫西汀治疗儿童多动症合并短暂性抽动障碍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9
2019年
目的观察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合并短暂性抽动障碍应用盐酸托莫西汀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采集2016年7月~2018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治疗的128例ADHD合并短暂性抽动障碍患儿,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服用盐酸哌甲酯治疗,观察组服用盐酸托莫西汀。比较两组疗效、认知功能及不良反应等多项指标。结果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前两组各项Cormer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各项Cormer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且观察组学习、行为、焦虑等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前两组运动抽动、发声抽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运动抽动、发声抽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前两组认知功能各项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认知功能各项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 0.05),且观察组算数、编码、数字广度、C因子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ADHD合并短暂性抽动障碍应用盐酸托莫西汀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ADHD,减轻抽动障碍,并纠正患儿认知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景兰王毅张文静田乐
关键词:短暂性抽动障碍盐酸托莫西汀盐酸哌甲酯
针刺配合高压氧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高压氧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高压氧等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刺,经治疗后根据患者临床检测指标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呈不断降低趋势(P<0.05),治疗组治疗后不同点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MA评分和MMSE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和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高压氧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障碍。
张瑜张文静孟智坚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针刺高压氧
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6年
分析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精神科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间报告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190例ADR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190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n=116,61.05%)多于男性患者(n=74,38.95%)。年龄15~29岁的患者(n=81,42.63%)所占比例最大。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为利培酮(n=41,21.58%)、丙戊酸盐(n=38,20.00%)和喹硫平(n=17,8.95%);ADR主要累及以椎体外系反应为主的神经系统(n=68,35.79%)、胃肠道(n=25,13.16%)和血液与淋巴系统(n=19,10.00%)。ADR多发生在用药后0~7d(n=70,36.84%)。ADR转归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患者好转(n=102,53.68%)或痊愈(n=79,41.58%),8例不详(4.21%),1例未好转(0.53%)。ADR与怀疑药品关联性评价结果显示59.47%为肯定相关(n=113),25.79%为很可能相关(n=49),14.21%为可能相关(n=27),0.53%为可能无关(n=1)。结论:精神科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比较多见,且以神经系统为主要表现。对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的早期预防、早期识别、及时诊断和合理干预有助于提高用药安全。
张文静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精神科药物回顾性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