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血管外皮肉瘤一例 2009年 患者男,69岁。右上腹疼痛不适7d。体检:右中上腹部可触及直径约13cm的类圆形包块。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影像检查:B超示肝后下方及右肾上方探及一大小约15.0cm×13.2cm×12.5cm包块,边界清,包块局部回声偏强,彩色超声多普勒示肿块内部及周边探及血流信号。 王超 徐锐 李丽关键词:血管外皮肉瘤 彩色超声多普勒 疼痛不适 影像检查 血流信号 右上腹 CT在评估胸骨肌变异中的应用价值 2025年 目的 探讨CT在评估胸骨肌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胸部CT平扫显示胸骨肌变异的患者102例,应用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技术,对胸骨肌的数量、分布、形态、走行、宽度等解剖特点进行评估,分析性别间分布方式差异。结果 102例共发现137条胸骨肌。64条为扁平状(46.72%),30条为扁丘状(21.90%),42条为索条状(30.66%),1条为半羽状。单侧分布66例(64.71%),双侧分布36例(35.29%)。单侧分布中,51例位于右侧(77.27%),15例位于左侧(22.73%)。双侧分布中,28例双侧不对称(77.78%),8例双侧对称(22.22%)。所有胸骨肌均分布于胸骨两侧,97条斜行(70.80%),40条平行于胸骨(29.2%)。112条上缘起自第2~3肋软骨间水平(81.75%),23条起自胸骨(16.79%),2条起自第4肋软骨水平(1.46%)。96条下缘止于第4~5肋软骨水平(70.07%),41条止于第6~7肋软骨水平(29.93%)。男、女间胸骨肌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宽度分别为(20.01±10.37) mm和(12.80±6.4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骨肌分布及形态多种多样,扁平状居多,单侧分布多于双侧;单侧分布中,右侧多于左侧;双侧分布中,双侧多不对称。影像学表现多为斜行,上缘多起自第2~3肋软骨水平,下缘多止于第4~5肋软骨水平。男、女间分布无差异,男性胸骨肌宽度大于女性。利用高分辨率CT及重建技术可完整、立体地显示胸骨肌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及必要的胸部手术提供帮助。 何晓宁 穆乃文 肖娟 郑超 王超 单裕清关键词:胸骨肌 计算机体层成像 双能量CT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狭窄和斑块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双能量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狭窄和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双源CT双能量CTA检查8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分析双能量CTA自动减影去骨技术对颈动脉的显示情况,并评价图像质量。分析80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斑块在颈动脉各段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其中有30例患者在2周内选择了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与双能量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双能量自动去骨后颈动脉各段血管满意率用百分比表示,去骨后图像质量评分和血管狭窄程度与DSA结果对照用段数表示,不同类型的斑块在颈动脉各段的分布以斑块数表示,行R×C表χ2检验。结果80例患者经颈动脉双能量自动减影去骨后,显示颈动脉血管总体满意率为86.0%,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ICA-E)血管满意率最高(96.3%)。30例阳性患者颈动脉双能量自动去骨后与DSA对照,狭窄吻合率基本一致,中度以上狭窄吻合率超过90.0%。72例检出斑块,其中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检出率最高;软斑块多位于颈总动脉段(63/115),硬斑块多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81/132),混合斑块多分布在ICA—E段(54/85),不同类型的斑块在颈动脉各段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7,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颈动脉成像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分析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为脑血管事件的防治提供了较高的参考依据。 王超 王青 刘鑫 徐锐关键词:颈动脉 斑块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腹膜后血管外皮肉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血管外皮肉瘤(hemangiopericytesarcoma, HS)临床、CT、病理表现的认识。方法:结合1例腹膜后血管外皮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详细分析该病的临床表现、CT及其病理特征。结果:该病... 王超 徐锐 匡立山 李丽 赵传武关键词:软组织肿瘤 体层摄影术 CT诊断 文献传递 缺氧性呼吸抑制的中枢机制 被引量:4 2007年 呼吸对缺氧的反应都是双相的,即先兴奋后抑制。缺氧性呼吸兴奋的主要机制是氧分压降低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性效应,但呼吸抑制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主要介绍高级中枢、缺氧后脑血流量变化、缺氧对呼吸中枢神经元的实质性损害、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在缺氧性呼吸抑制过程中的作用。 李丽 王超 张静关键词:缺氧 过表达miR-34a对肾癌细胞株769-P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microRNA-34a(miR-34a)外源性表达对人肾癌细胞769-P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建立稳定表达的空载体(NC)与miR-34a细胞株,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miR-34a组,qRT-PCR检测miR-34a在各肾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流式细胞周期检测观测miR-34a高表达后769-P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及迁移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iR-34a组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在48、72h增殖明显受到抑制,穿膜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25)。空白对照组、NC组、miR-34a组迁出细胞数分别为:(382.18±37.84)、(398.57±24.09)、(103.73±17.36)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NC组、miR-34a组S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37.31±2.12)%、(35.96±1.78)%、(57.24±2.67)%,miR-34a组S期的细胞比例比另两组显著升高(P<0.025)。结论miR-34a在生物学行为上可降低肾癌细胞的恶性进展,有望在未来肾癌靶向治疗中发挥抑癌基因作用。 吕川 王超关键词:MIR-34A 肾癌 增殖 易误诊的原发前纵隔淋巴瘤影像学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原发前纵隔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并与侵袭性胸腺瘤对比,以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且影像学误诊的原发前纵隔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与23例侵袭性胸腺瘤比较,总结该病的影像学特点,包括:病变形态、分布、密度、周围淋巴结情况、与邻近血管关系、周围结构侵犯、强化幅度等。结果淋巴瘤呈多结节融合状15例(75.00%),均匀对称分布11例(55.00%),坏死、囊变边界清晰15例(75.00%),明显推压纵隔大血管15例(75.00%),侵蚀上腔、头臂静脉10例(50.00%),侵犯肺内10例(50.00%),胸壁软组织肿块6例(30.00%),周围淋巴结肿大12例(60.00%),强化幅度<30 Hu 14例(70.00%),以上表现与侵袭性胸腺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出现心包、胸腔积液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纵隔淋巴瘤虽然较为少见,但仍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多呈结节融合状,对称分布,坏死、囊变边界清晰,明显推移大血管,易侵蚀上腔及头臂静脉,易侵犯肺内,可形成胸壁软组织肿块,少见胸膜转移。结合CT引导下穿刺活检能够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 何晓宁 周长平 王慧慧 肖娟 单裕清 王超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成像 纵隔 淋巴瘤 胸腺瘤 双源CT Flash大螺距模式头颈心动脉血管联合成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 评价双源CT Flash大螺距模式在头颈心动脉血管联合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日照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应用双源CT Flash大螺距模式头颈心动脉血管联合成像扫描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阳性结果的患者中有27例接受头颈部血管造影(DSA)检查,38例接受冠状动脉DSA检查,评价双源CT Flash大螺距模式头颈心动脉血管联合成像的图像质量,结果与DSA进行对照统计.结果 冠状动脉血管显示总体满意率为93%,颈动脉颅外段(CA-E)血管显示总体满意率为99%,颈动脉颅内段(CA-I)血管显示总体满意率为95%,脑血管(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大脑后动脉)血管显示总体满意率为97%.阳性患者后处理图像诊断结果与DSA对照,狭窄吻合率基本一致,尤其重度及闭塞吻合率均达到95%以上.结论 双源CT Flash大螺距模式头颈心动脉一站式联合成像是一种快速方便、准确无创的新检查手段,能准确全面地评估头颈心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对早期干预、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临床意义. 延宏 王超 夏天关键词: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多模态影像学在原发性肺浸润性黏液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2025年 肺浸润性黏液腺癌(IMA)是一种罕见的肺腺癌亚型,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好发于中老年患者,男女发病比例无明显差异,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高,易被误诊为肺炎、肺结核等肺部良性疾病。从影像学上分为结节肿块型和肺炎型,最终确诊主要依据病理诊断。影像学检查作为早期诊断评估肿瘤的重要手段,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文就多模态影像学在原发性肺浸润性黏液腺癌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杨秀芹 杨秀芹 王超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10年 目的 研究分析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CRCC)临床、螺旋CT和病理表现,以提高对MCRCC的认识。方法报告2例M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结合文献复习,阐述该病的临床、病理及其螺旋CT表现。结果该病临床症状轻微;螺旋CT表现为多房性囊性肿物,边界清楚,囊壁可有局部增厚,间隔粗细不均,附壁及间隔结节直径〈5mm,增强后囊壁、分隔及结节中度以上强化;其病理特征为肿瘤均有包膜,由大小不等的囊腔构成,囊腔内衬单层或多层透明细胞,囊腔间隔内可见灶状透明细胞,Fuhrmam分级为Ⅰ~Ⅱ级,免疫组化显示广谱CK+,EMA+,CD68+。2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分别随访45个月和32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MCRCC是一种肾细胞癌的罕见亚型,属于低级别恶性肿瘤,螺旋CT和病理表现具有明显特征,早期正确诊断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王超 赵龙华 李建龙 李丽 徐锐关键词:肾细胞癌 多房性 囊性 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