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
-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从区域文化遗产保护看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被引量:4
- 2016年
- 京津冀区域作为环首都城市群,长久以来面临共同的机遇与挑战,支撑着首都的健康发展。2014年,习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区域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完全能够融合、协同发展”。2015年,中央审议并正式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将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到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与此同时,国家对于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 赵幸刘健
-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文化特征城市群
- 北京远郊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探析被引量:1
- 2021年
- 北京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座具有深厚革命传统的城市。2020年4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指出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以赓续红色基因为主线,以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为重点,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坐标,挖掘红色内涵,讲好红色故事,推动红色文化薪火相传、与时俱进。
- 刘健
-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名城集中连片
- 浅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被引量:1
- 2022年
- 北京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首都。本文基于首都职能分析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结合历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名城工作的要求,对名城保护与首都发展的关系进行解析,提出围绕新时代首都发展推进名城保护工作,应当做到名城保护格局和首都功能布局有机统一、名城保护管理和首都城市治理相辅相成、名城保护利用传承与首都高质量发展互为支撑。
- 路林路林
-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名城保护
- 坚持文化传承 以文化为魂 促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 2019年
- 大运河是城市副中心的金名片,构建和落实以大运河为核心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之一。以运河历史水系、古城整体保护为重点,通过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明确保护底线,结合城市设计手段加强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内涵的展示,推动文化设施与文化功能区建设,积极传承并不断创新,最终形成城市副中心古今同辉的文化氛围。
- 叶楠刘健
-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控制性详细规划
- 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 2024年
- 北京市通过完善规划体系、优化工作机制、完善法规政策、抓好重点项目实施等举措,构建了全覆盖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新时代新征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将进一步增强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系统性,突出规划引领彰显整体价值,加强首都规划体系统筹和实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不断擦亮首都文化金名片。
- 廖正昕冯斐菲刘健
- 关键词:北京历史文化名城
- 北京原点——琉璃河遗址的保护探索被引量:1
- 2022年
- 引言2021年底的一场考古直播将大众目光聚焦到三千年前的琉璃河遗址。这是自2002年大规模考古发掘后,琉璃河遗址再次站上北京历史文化的舞台中央。琉璃河遗址是周初燕国的封地所在,也是燕国最早的都邑。遗址同时并存大型宫殿基址、城墙基址、刻字甲骨、诸侯墓葬、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五大要素,是中国考古史上内涵最丰富的西周遗址之一,是由出土器物和出土文献共同证明的西周早期封国,以无可争议的文字资料实证了三千余年的北京建城史,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上具有独特价值。2021年,琉璃河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 刘健王晶汪瑀王茜廖正昕
- 关键词:西周遗址出土器物封国西周早期出土文献城市史研究
- 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开启名城保护新征程-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解读被引量:5
- 2022年
-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视察北京市工作时强调,北京市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和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2021年3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新版颁布实施。一、立法背景1982年,北京市被正式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2005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保护内容、规划编制、分类管控和有价值建筑保护等相关内容,自此北京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实施的阶段。《条例》实施十余年,在深化保护理念、强化保护认识、拓展保护方式、提升保护内涵等诸多方面切实规范和指导了名城保护工作实践。但整体来看,政府各部门条块分割、管理权责不清;保护对象缺少统一认定与常态化管理;资金来源、使用及管理缺乏法规保障;只会保不会用等老大难问题仍然长期困绕名城保护工作开展。
- 刘健叶楠辛萍
-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依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