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赛男

作品数:16 被引量:115H指数:6
供职机构:湖北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暴雨
  • 3篇地形
  • 3篇中尺度
  • 3篇气象
  • 3篇降水
  • 2篇中尺度暴雨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极端降水
  • 2篇谷地
  • 2篇暴雨过程
  • 2篇PM
  • 2篇PM2.5
  • 2篇大暴雨
  • 2篇大暴雨过程
  • 2篇值模拟
  • 1篇地形强迫
  • 1篇地形作用
  • 1篇动力因子
  • 1篇动量
  • 1篇冻雨

机构

  • 15篇湖北省气象局
  • 5篇武汉区域气候...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武汉设计工程...

作者

  • 16篇陈赛男
  • 7篇王晓玲
  • 5篇岳岩裕
  • 4篇李银娥
  • 3篇周悦
  • 3篇祝赢
  • 3篇陈璇
  • 3篇柳草
  • 3篇王艳杰
  • 2篇吴翠红
  • 2篇钟敏
  • 2篇张萍萍
  • 2篇董良鹏
  • 1篇王海燕
  • 1篇许冠宇
  • 1篇付丹红
  • 1篇张宁
  • 1篇韩芳蓉
  • 1篇郭学良
  • 1篇张蒙蒙

传媒

  • 3篇干旱气象
  • 3篇暴雨灾害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峡谷地三类突发性中尺度暴雨概念模型研究
利用2003-2013年湖北省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等对三峡谷地突发性中尺度暴雨进行了分型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西南涡前冷暖切变结合型以天气尺度强迫为主,584 dagpm线位置、低层冷暖切变结合区、低...
张萍萍陈赛男张蒙蒙韦惠红董良鹏张宁
关键词:中尺度暴雨地形强迫
湖北省三峡谷地两类突发性中尺度暴雨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利用湖北省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逐6 h的NCEP/GFS再分析资料及FY-2E红外卫星云图等资料,对三峡谷地南北汇合型及聚集增强型两类突发性中尺度暴雨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南北汇合型以天气尺度强迫为主,低层冷暖切变结合提供了主要的动力抬升机制,地面气流汇合及Ω型温度场的形成促使中尺度对流系统南北汇合增强,并受地形影响,沿峡谷向东移动。2)聚集增强型以边界层辐合和地形强迫抬升为主,边界层弱切变和地面形成的有组织的涡旋结构促使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产生发展,地面温度锋区的形成进一步促使零散分布的对流系统产生聚集增强,并由南向北移动。基于以上分析,建立了三峡谷地两类突发性中尺度暴雨概念模型。
张萍萍韦惠红董良鹏张蒙蒙陈赛男张宁
关键词:中尺度暴雨
鄂北春播期降水异常能量输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利用1981—2018年降水观测信息,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诊断以及大气能谱方法,对比分析鄂北春播期降水异常天气成因。结果表明:降水偏少年副热带高压偏弱偏南,极涡偏弱,中纬度扰动动能表现为经向弱,纬向输送位置偏南,角动量以向南输送为主,南北能量交换弱,因而鄂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不明显,对流层低层为辐散气流,不利于产生锋生动力。降水偏多年副热带高压和极涡均偏强,高原槽活动频繁,中纬度扰动动能表现为经向强,纬向输送位置偏北,角动量南北输送均明显,能量交换频繁,因而鄂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明显,对流层低层为辐合气流,利于产生锋生动力。
王晓玲高正旭王海燕陈赛男王艳杰
关键词:降水异常角动量
“集合统计量集成法”在湖北短期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利用2013年11月—2014年11月ECMWF全球集合预报的51个成员降水预报资料和湖北省78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实况,对集合平均值、分位值、概率匹配平均值、众数(Mode值)等10种集合统计量在湖北省不同预报分区内的降水预报效果分别进行检验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在不同降水量级上选取TS评分最优的集合统计量的原则,设计出适用湖北降水预报的最佳集合统计量集成方案,并检验了该方法在2015年和2016年6—8月湖北降水预报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将集合统计量集成法应用于湖北降水预报时,集合统计量集成方案应随着预报分区的改变而改变;改进后的ECMWF集合统计量集成方案对湖北72 h内大雨及以上降水预报的T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空报率和漏报率总体上有所降低;与ECMWF确定性预报相比,ECMWF集合统计量集成预报产品对湖北24 h内各降水量级的预报均优于ECMWF确定性预报,且对湖北72 h内的暴雨预报准确率均高于ECMWF确定性预报。
李武阶车钦姜杰祝赢陈赛男
关键词:暴雨预报
湖北省PM_(2.5)重污染过程天气分型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基于2015-2016年湖北省细颗粒物PM_(2.5)监测数据,研究了湖北省17个重点城市PM_(2.5)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细颗粒物污染事件在西部和东部山区出现频率相对较小,在中部江汉平原地区出现频率较高,严重污染事件在襄阳、宜昌和武汉出现最多。结合2015-2016年天气环流背景,将影响湖北省PM_(2.5)重污染过程的天气类型分为6种:冷锋前部型(北路型、西北路型)、暖倒槽型(东高西低型、北高南低型)、均压场型和入海高压底后部型。湖北省特殊的地理构造,对不同天气类型的污染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冷锋前部型(北路型)主要影响鄂北及江汉平原地区;冷锋前部型(西北路型)主要污染区域为鄂东地区;暖倒槽型(东高西低型)主要影响江汉平原和鄂东北;暖倒槽型(北高南低型)和入海高压底后部型主要污染鄂西北、江汉平原、鄂东北西部;均压场型主要影响湖北省大部地区。不同类型的环流背景下,气流轨迹也有明显的差别。
陈璇王晓玲岳言裕陈赛男柳草李银娥王艳杰
关键词: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湖北三种地形下AQI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被引量:5
2018年
基于2015—2016年湖北省环境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分析了3种地形下空气质量指数(AQI)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年空气质量指数时空分布特征为山区低平原高,冬季高夏季低,日高峰值襄阳出现在中午,武汉和宜昌出现在23:00—24:00;与空气质量指数关系较显著的气象因子包括相对湿度、变温、变压、风、降水等,其中降水对污染物的沉降作用跟空气质量等级有关,污染程度越重,需要清洁空气的雨量越大,轻度以上污染时,需要中雨及以上降水才会产生有效清洁,当降水为微量(1mm以下)时,AQI反而会增长;受不同地形影响,不同城市污染天气输入路径不同,襄阳为北风、武汉西北风、宜昌多弱东风扰动,且襄阳大风速出现的频数较高,而宜昌以小风为主。
王晓玲岳岩裕陈赛男祝赢陈楠
关键词:气象因子地形
不同环流背景下极端高温天气特征和预报服务要点被引量:9
2018年
基于2013年和2017年湖北省2次极端高温过程中气象要素、NCEP再分析数据、灾情资料和服务材料等数据,对比分析2次高温重灾害年的环流背景、高温特征、主要影响和服务要点等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2017年环流指数明显偏强,高温来势猛、强度大,高温日平均有效积温值高,但前期降水正常,抗旱水源充足,造成损失小; 2013年副高控制湖北省中东部时间长,52站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极端高温事件标准,同时,2011—2013年降水均低于历史平均值,且梅雨期降水偏少,持续高温和少雨导致重旱和特旱明显,经济损失为近10 a来最重。不同的天气背景导致高温的影响不同,重点服务方向有差别,2013年与抗旱增雨有关的决策材料占64%,而2017年更突出新媒体的应用,提供高温体验式预报服务,获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通过对前期天气背景的分析和未来天气形势的预测,可以为气象服务的重点方向提供指导,有效加强灾害性天气服务针对性。
岳岩裕吴翠红周悦陈赛男秦鹏程
关键词:极端高温高温热浪气象干旱气象服务
北京“6.23”暴雨天气形成特征及云物理过程的影响研究
本文利用FNL、地面自动站、FY-2E卫星、多普勒雷达以及其他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北京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及相关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中尺度数值WRF模式,研究了模式中10种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此次暴雨数值模...
陈赛男
关键词:暴雨天气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不同标准下湖北省霾日分布特征及气候因子影响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利用1981-2013年湖北省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基于不同判识标准,探讨湖北省霾日数和气候因子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0年左右是霾站日数变化的分界点,之前小幅度震荡,之后显著增加,并在2007年达到峰值。冬季霾日发生最为频繁,其次为秋季和春季。霾日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气候趋势系数在0.60以上。2000年以后5 a以下短周期的转换比较频繁,受人为活动影响加剧。3个霾频发区主要位于鄂西北丹江口和襄阳、鄂西南当阳和宜都、鄂东南大冶等地。通过5种判识标准相关性分析发现,标准1更适合于在湖北省霾日的分析中使用。同时对气候因子的分析表明,随着气温的增加和相对湿度的降低,霾日数呈显著增加,相关系数达0.6。
岳岩裕周悦陈赛男王晓玲许冠宇
关键词:气候因子
北京一次短时局地大暴雨过程的特征及对云物理方案的敏感性数值模拟试验被引量:9
2019年
云物理过程是云和降水形成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2011年6月23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云降水与天气特征分析,并开展了WRF模式中10种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此次暴雨强度、落区和发生时间的敏感性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是由多单体组织、合并形成深厚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并具有明显的短时局地特征和有利的高低空、高低纬度大中尺度天气环流形势及强烈的水汽输送条件。暴雨强度、落区和发生时间的数值模拟结果对云物理方案非常敏感。不同云物理方案对累积降水量≥50 mm和≥100 mm的暴雨模拟的ETS评分显示,只有Thompson方案对此暴雨量级的评分均为正,其他方案的ETS评分均不理想,特别是对累积降水量≥100 mm的大暴雨模拟。在小时暴雨强度和发生时间方面,Thompson方案模拟效果也较好,其次是Lin方案和WSM6方案;对区域累积最大降水量和落区的模拟方面,Thompson方案和Morrison方案模拟的最大累积降水量更接近观测值,但在落区方面,一些具有完整云物理过程的单参数方案(Lin方案、WSM6方案)模拟效果较好,但模拟的最大降水量偏小。针对暖雨的双参数方案WDM6对区域平均降水模拟较好,但对暴雨极端降水模拟较差。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分析表明,不同云物理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雪和霰的参数化方面,由于采用的粒子谱分布、密度和末速度不同,导致云中粒子间的碰并和形成过程不同,大部分云物理方案模拟的霰含量高,雪含量低。这种云微物理过程的差异会导致云动力过程的反馈作用出现明显不同,但这种反馈作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降水粒子对上升气流的拖曳作用不同。尽管云中相变潜热过程对云动力过程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但不同云物理方案在相变潜热过程和温度廓线分布方面造成的差异并不明显。因此,云物理方案中考虑合�
陈赛男郭学良付丹红
关键词:局地大暴雨数值模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