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国龙

作品数:28 被引量:56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7篇皮肤
  • 8篇细胞
  • 7篇鳞状
  • 7篇鳞状细胞
  • 7篇光动力
  • 6篇细胞癌
  • 5篇皮肤鳞状细胞
  • 5篇皮肤鳞状细胞...
  • 5篇肿瘤
  • 5篇小鼠
  • 5篇疗法
  • 5篇鳞状细胞癌
  • 4篇动力疗法
  • 4篇皮肤病
  • 4篇角化病
  • 4篇光动力疗法
  • 4篇光动力治疗
  • 3篇酮戊酸
  • 3篇皮肤镜
  • 3篇化学疗法

机构

  • 28篇同济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扬州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28篇张国龙
  • 21篇王秀丽
  • 4篇张玲琳
  • 4篇石磊
  • 3篇周倩
  • 2篇蔡良奇
  • 2篇赵小燕
  • 2篇郑哲
  • 2篇周忠霞
  • 1篇程茜
  • 1篇吉杰
  • 1篇罗敏
  • 1篇张海艳
  • 1篇刘沛
  • 1篇杨德刚

传媒

  • 7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皮肤病与性病
  • 2篇临床皮肤科杂...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国际免疫学杂...
  • 2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皮肤科学通报
  • 1篇2016全国...

年份

  • 3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扁平苔藓样角化病临床及皮肤镜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扁平苔藓样角化病(LPLK)的临床表现及皮肤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并行皮肤镜及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21例扁平苔藓样角化病患者的临床及皮肤镜特征。结果21例患者年龄(64.69±13.29)岁,男女比例为1∶2。18例皮损位于面部,3例位于小腿。10例皮损呈斑块样型,6例扁平色素斑型,5例扁平红斑样型。7例皮损呈红/紫红色,5例棕红色,8例棕/灰色,1例棕/红色。皮肤镜检查显示,12例为非色素型LPLK,9例为色素型LPLK。色素颗粒见于13例皮损中,且在色素型和非色素型LPLK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色素颗粒多呈弥漫分布(9/13),且多见于色素型LPLK(8/9);4例色素颗粒呈局灶分布,均见于非色素型LPLK皮损。10例(10/13)可见色素粗颗粒,其中色素型8例,非色素型2例,色素粗颗粒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色素特殊分布模式中,环状颗粒模式为8例(8/13),胡椒粉样色素颗粒模式7例(7/13),色素型和非色素型LPLK两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13/21)可见鳞屑,7例(7/21)血管结构,两种结构在色素型和非色素型LPLK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7、0.16)。结论LPLK好发于面部,可表现为单发的红色、棕红色和棕灰色斑块或斑片,表面可覆鳞屑;特征性皮肤镜特征为出现色素颗粒,以弥漫分布的粗颗粒为主,多见于色素型LPLK。
胡婵曹雅晶杨晓芹王佩茹石磊徐明圆张国龙王秀丽
关键词:角化病皮肤表现
FABP5在肿瘤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4年
脂肪酸结合蛋白5(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5,FABP5)是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之一,在调控脂肪酸的摄取、运输和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FABP5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其参与了肿瘤的增殖、转移以及诱导免疫逃逸等多种肿瘤生物学过程。该文综述了FABP5在肿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讨论FABP5在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肿瘤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为肿瘤新靶点的开发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卢芳琪张国龙
关键词:肿瘤
联合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老年颜面部基底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回顾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不同联合方式的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老年颜面部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8月至2023年10月就诊于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的颜面部基底细胞癌老年患者13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皮损深度分别接受刮勺刮除术(41例)、CO_(2)激光治疗(35例)和窄缘切除旷置手术(55例)的强化预处理,所有患者联合ALA-PDT治疗。随访时间6~39(17.7±9.0)个月,评估各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刮除术+ALA-PDT治疗组、CO_(2)激光+ALA-PDT治疗组和窄缘切除旷置手术+ALA-PDT治疗组总缓解率分别为100%(41/41)、100%(35/35)和96.4%(53/55)。患者接受ALA-PDT治疗时有轻度疼痛、局部红肿等暂时性反应,均能完全耐受,未见创面感染、愈合困难等现象。除了窄缘切除旷置手术+ALA-PDT治疗组3例鼻部和鼻唇沟基底细胞癌治疗后形成瘢痕,其余患者颜面部保留良好外观。结论ALA-PDT联合刮除术、CO_(2)激光或窄缘切除旷置手术是PDT在不同深度基底细胞癌的初探治疗,疗效肯定且创伤小,为老年颜面部基底细胞癌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廖彩荷王佩茹吴明顺孙晓飞张国龙王秀丽
关键词:基底细胞光化学疗法面部新辅助治疗
皮肤镜联合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老年光线性角化病区域性癌化中的应用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皮肤镜与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在发现老年光线性角化病(AK)区域性癌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确诊且资料完整的老年(>60岁)AK患者的临床、皮肤镜及RCM特征。结果共纳入老年AK患者132例,皮肤镜检查显示,AK皮损可见棕-灰色假网状色素、毛囊角栓、不规则分枝状血管、玫瑰花瓣征。51例行组织病理检查,47例(92.16%)确诊为AK。106例(80.3%)患者的AK皮损合并区域性癌化,其中66例(62.26%)血管结构为不规则分枝状血管,88例(83.02%)色素结构中以棕-灰色假网状色素为主,83例(78.30%)表现为散在褐色色素网/指纹样模式。治疗后随访的63例患者,AK皮损在皮肤镜下见血管及色素结构等均呈不同程度变化,其中毛囊角栓及表面黄白色鳞屑或角质物团块的减少最为显著。41例AK患者行RCM检查,发现所有患者的AK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排列紊乱,呈不典型蜂窝结构,细胞见异型性;其中20例患者的区域性癌化处皮损RCM均可见角质形成细胞排列紊乱,表现为不规则的蜂窝图案,部分角质形成细胞见轻度异型性。34例AK患者于ALA-PDT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6个月行RCM动态检测,发现AK皮损角质形成细胞排列逐渐趋于规整,异形细胞减少。结论老年AK区域性癌化的发生率高,皮肤镜及RCM有助于多发且难以进行多点病理活检的AK及区域性癌化的早期发现。
李建丹徐红艳胡婵柳小婧陈诗怡曹智张国龙王秀丽王佩茹
关键词:角化病显微镜检查共焦
应用动物模型研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皮肤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无创、有效且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少的治疗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皮肤科领域多种疾病的治疗。动物模型是研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疗效及机制的重要方法。近年来,通过应用皮肤肿瘤、光老化、痤疮、瘢痕以及银屑病的动物模型,优化了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参数,进一步阐明了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的治疗机制,为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增敏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张国龙周倩王秀丽
关键词:皮肤疾病氨基酮戊酸光化学疗法小鼠
单线态氧在光动力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检测方法被引量:7
2019年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在光动力治疗过程中可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其中单线态氧(singlet oxygen,1O2)被认为是光动力效应中的关键因子。1O2主要通过电子转移介导的氧化损伤对肿瘤细胞发挥作用,1O2的检测方法包括直接检测法和间接检测法(电子自旋共振法,分光光度计法等),明确1O2的作用机制及检测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拓展PDT的适用范围和应用领域。本文就PDT中单线态氧的产生机制、作用机制及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为1O2的深入研究及PDT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郑哲郑哲张国龙
关键词:单线态氧光动力疗法
光电技术在病理性瘢痕治疗中的应用
2024年
瘢痕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其中病理性瘢痕又分为萎缩性、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病理性瘢痕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外表美观,还可能导致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光电技术如染料激光、强脉冲光、Nd:YAG激光、剥脱性点阵激光、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微针射频和微等离子体射频等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型病理性瘢痕的治疗。不同技术治疗瘢痕的作用和机制不尽相同,主要是通过靶向血管抑制血流、减少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促进胶原蛋白的重塑实现瘢痕外观的改善和症状的减轻。本文全面综述了光电技术在病理性瘢痕中的治疗机制、疗效、策略以及可能不良反应,旨在为临床病理性瘢痕的个体化、精准化光电治疗提供全面的、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也为今后瘢痕光电治疗的进一步探索和扩大应用指明方向。
高嘉雯曹雅晶施靖娟廖彩荷张国龙
关键词:病理性瘢痕光电技术
光动力治疗遗传性皮肤病相关非黑素皮肤癌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遗传性皮肤病相关非黑素皮肤癌(non melanoma skin cancer,NMSC)是一类继发于遗传性皮肤病的皮肤恶性肿瘤,主要包括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一般具有家族史,且呈早发、多发和易复发的特点。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但存在创伤大、易复发、耐受性差等缺点。光动力治疗可以靶向杀伤肿瘤和病理性增生组织,基于其破坏小、可靶向、可重复的优势,近年来已被广泛用于NMSC的治疗。本文就光动力在遗传性皮肤病相关NMSC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郑洁张国龙
关键词:遗传性皮肤病光动力治疗
皮肤鳞状细胞癌小鼠模型的光声成像及光声谱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初步建立皮肤肿瘤光声检测系统与数据处理方法,并对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模型进行光声成像和光声谱分析。方法6~8周龄健康雌性SPF级BALB/C裸鼠60只,分别用小鼠皮肤鳞癌XL50细胞(30只)和人皮肤鳞癌A431细胞(30只)接种裸鼠背部右侧近上肢处,成功构建小鼠皮肤鳞癌和人皮肤鳞癌动物模型各20只。在850nm波长下应用光声检测系统采集上述两种模型在体光声成像和光声谱数据,对鳞癌和背部左侧正常皮肤声功率谱曲线拟合斜率进行比较。光声检测完成后,取两种模型小鼠肿瘤组织及对侧正常皮肤行组织病理检查。不同组织拟合斜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光声成像显示,鳞癌瘤体与正常组织相比具有更丰富的血红蛋白光声信号。同时,XL50小鼠皮肤鳞癌裸鼠模型肿瘤组织声功率谱拟合斜率(-1.827±0.1531)低于正常皮肤组织(-1.059±0.1178),t=3.973,P<0.001;A431人皮肤鳞癌为-1.537±0.1255,亦低于正常皮肤组织(-0.960±0.2597),t=2.166,P=0.043。组织病理显示,肿瘤组织较正常组织血管增多。结论皮肤鳞癌与正常皮肤组织的光声成像信号与光声谱的声功率谱拟合斜率存在差异,为皮肤鳞癌的无创光声诊断奠定基础。
文龙潘晶王佩茹张浩南张国龙王学鼎程茜王秀丽
关键词:光声成像
比较国内日光光动力和传统红光光动力治疗日光性角化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朱路得王佩茹张国龙张玲琳柳小婧胡婵杨晓芹周忠霞王秀丽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