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军
- 作品数:44 被引量:241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 谈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认同感的建立被引量:16
- 2012年
-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认同感的建立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心理基础,对其事业心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应该在审理稿件、与作者沟通、参与学术交流和研究编辑学4个方面着力,逐步提升自己的编辑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逐步认识编辑工作的性质、意义和社会价值等,从而逐步建立职业认同感。
- 朱玉军
- 关键词: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认同感稿件审理
- 化合价的历史演变被引量:15
- 2009年
- 回顾了化合价概念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化合价概念的提出、化学结构理论的创立、化合价的电子理论的发展、基于现代化学键理论的化合价规则等。介绍了区别化合价与氧化数的相关论述,以助于对化合价概念的理解。
- 朱玉军李宗和
- 关键词:化合价氧化数配位场理论化学键理论
- 记忆热力学关系式的状态函数正方形和Maxwell正方形被引量:7
- 2007年
- 本文提出了状态函数正方形和Maxwell正方形的概念,提出了使用状态函数正方形和Maxwell正方形记忆热力学关系式方法。使用本方法可迅速记忆特性函数与特征变量的关系式、基本公式、对应系数的关系式和Maxwell关系式等20个热力学公式,而且不易忘记。
- 阿里木江.艾拜都拉开丽比努尔.艾山朱玉军
- 关键词:热力学关系式记忆
- 美国化学教育专业博士培养方案的特点与启示
- [研究目的]基于学科的教育研究人才的培养对于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美国化学教育专业博士培养方案,为我国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以促进我国化学(科学)教育的发展。[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以美...
- 朱玉军王磊
-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实践
- 概念转变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有效策略——以高中化学为例被引量:20
- 2013年
- 概念转变是科学教育的核心议题。要在课堂里实现学生概念转变的有效发生,需要深入理解概念转变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有效策略,其中包括:关注学生的差异和迷思概念;理解学生概念转变的基本步骤和条件;提供先行组织者,促进学习迁移;利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使用正例和反例;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建构概念;使用类比模型,通过类比推理建构概念;卓有成效地利用学生观点等。
- 朱玉军刘东方
- 关键词:科学教育先行组织者
- 科技教育类核心期刊的发展策略——以《化学教育》为例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针对科技教育类期刊研究较少的问题,探索科技教育类核心期刊的发展策略。【方法】以核心期刊《化学教育》为例,分析其特色以及从一般期刊到连续入选核心期刊所采取的措施和办法。【结果】提炼出《化学教育》的特色及其提升学术质量的策略。【结论】坚持清晰而稳定的办刊宗旨,注重学术策划和学术服务,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审稿机制,请专家参与到办刊的实际工作中,打造属于期刊自身的学术会议品牌等可以作为科技教育类核心期刊的发展策略。
- 朱玉军
- 关键词:学术服务
- 化学教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研究领域被引量:8
- 2014年
- 针对"化学教育"作为一个科学研究领域在我国认同度不高的现状,讨论了开展化学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化学教育研究的起源及其国际学术地位,化学教育研究与化学研究的相似性,化学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化学教育研究应遵循的科学原理。
- 朱玉军王磊
- 关键词:化学研究学科地位
- 科技期刊中的推荐论文及处理方法
- 2013年
- 讨论科技期刊中"推荐论文"的含义、来源和类型。针对"推荐论文"不同的来源和类型,提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以发挥其正面作用,解除其负面的困扰。
- 朱玉军
- 关键词:科技期刊稿件审理
- 突出教育功能及科学方法的无机化学系列教材——求新求精的《无机化学探究式教学丛书》被引量:1
- 2022年
- 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3次工业革命,充分证明了科技对国家、民族、社会及个人的深远影响!当前,我们正经历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第4次工业革命,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繁荣、公民的福祉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的科学教育。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相继开展科学教育改革,试图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培育公民能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参与国际竞争需要的强大人力资源。
- 朱玉军王香凤
- 关键词:科学教育改革无机化学系列教材
- 科学教育的4项基本原理
- 2023年
- 第一,科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包括2个:(1)使每个公民都成为英明的科学决策者,在面对涉及个人、社会及环境的决策时,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1],此目的面向所有公民个人科学素养的提升,面向国民整体科学素养的提升,面向社会建设及决策的科学水平;(2)培养和造就未来的科学家,此目的面向人类对世界的无尽探索,面向国家科技创新的需求,面向国家高端人力资源的建设,面向部分公民的个人兴趣、理想与抱负。
- 朱玉军
- 关键词:面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