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岩

作品数:32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艺术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学

主题

  • 7篇艺术
  • 6篇手工艺
  • 4篇审美
  • 4篇漆器
  • 4篇工艺美术
  • 4篇传统手工艺
  • 3篇展览
  • 3篇漆艺
  • 3篇文化
  • 3篇文人
  • 3篇美术
  • 2篇当代艺术
  • 2篇艺术创作
  • 2篇疫情
  • 2篇载道
  • 2篇手艺
  • 2篇漆工
  • 2篇文人生活
  • 2篇景观
  • 2篇公共空间

机构

  • 30篇中国艺术研究...
  • 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30篇林岩
  • 5篇阴澍雨

传媒

  • 6篇美术观察
  • 4篇中华手工
  • 4篇民艺
  • 2篇艺术评论
  • 2篇创意与设计
  • 2篇中国非物质文...
  • 1篇荣宝斋
  • 1篇艺术科技
  • 1篇美术大观
  • 1篇中国生漆
  • 1篇艺术市场
  • 1篇山东工艺美术...
  • 1篇中国艺术时空
  • 1篇艺术品
  • 1篇内蒙古艺术学...
  • 1篇艺术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6篇2023
  • 6篇2022
  • 3篇2021
  • 10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鬃饰录》中的“时宜”
2019年
作为中国传统探饰工艺经典集成的《探饰录》旨在完整记录漆器的装饰工艺,为后世提供具体可借鉴的知识文本。但今人多从技艺考证、品质鉴赏、文本注释等角度展开,对《糅饰录》中的“时宜”思想却语焉不详,疏漏了黄成的重要理论贡献。“时宜”即指与自然天时和谐,与时代潮流风尚相宜的鲜明时代美感和时尚意识。这不仅符合黄成深受经史教育影响的徽州工匠身份,也是晚明“物”崛起时代背景的反映,同时有效调节了工艺自身规矩的“超稳定性”。传统糅饰工艺因“时宜”超越了匠人技艺行为本身,从造物理念到生产制作的形式尺度,再到功用与审美接受都体现了注重宇宙生成变化,注重和谐整体,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设计理念。本文立足操饰工艺第一次从本体到客体的角度提出“时宜”观念,揭示了中国传统造物的特性,并由此启发对中国传统造物批评方式的原则。
林岩
关键词:审美接受
展览时代传统漆艺在公共空间的转型
2021年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漆艺,这些年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各种形式的漆艺作品屡见不鲜,呈现出多样丰富的创作面貌。但在展览中,传统漆艺作品仅仅放置于展览柜中,与欣赏者和公共空间并未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在展览时代与当代展陈中发展脱节,使得传统漆艺的空间属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当代漆艺家迫切需要面对的议题。
林岩
关键词:公共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漆艺展览欣赏者
拓展与转型:新时期中国工艺美术发展趋向探析
2023年
当前,尽管面临着经济增长承压,疫情持续冲击、供应链重塑、消费市场低迷等诸多压力,但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依然迎难而上,在后疫情时代紧跟时势,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求进,修复与提振行业信心,深化创新与改革,逐渐走向复苏回暖的趋势。通过采取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科艺交互、记忆活化、想象力消费等方式,积极探索转型升级的发展空间。总体来说,新时期中国工艺美术顶住了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经受了疫情常态化的冲击,积极响应政府的发展战略与决策,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更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生产生活中,稳定传承与发展的信心,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适应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林岩
关键词:工艺美术
守正与出新:“新时代中国好手艺展”述评
2022年
为贯彻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精神,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展现新时代中国手工艺的新样貌,实现手工艺创作的守正出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领新时代手工艺的价值导向,2022年2月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国工艺美术馆落成开馆暨“中华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展”开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在致辞中强调,让工艺美术和非遗活起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其中,作为展览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时代中国好手艺展”体现了工艺美术从业者们的创作新导向、艺术新追求和创新意识,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人民,以服务社会民生为价值追求。
林岩
关键词:社会民生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出新工艺美术
简雅幽玄而生辉的大漆食器
2022年
民以食为天,人类的饮食生活同样也离不开食器。传统食器应用范围广泛且材质多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饮食方式的改变以及审美意识的增强,传统食器不断从审美和功能上改进,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部分。而“食不如美器”的说法,则把食器上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不仅可以增强食欲、愉悦心情,也将其与工业化生产加以区分,在维系使用功能的同时,拓展艺术性。有言道“古淡有真味”,历史悠久的大漆食器则以深邃含蓄的色泽,简雅多变的造型,形成清新雅致的品味,成为饮食器具里一抹靓丽的风景,丰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林岩镰田克慈(图)龙一(图)郝冠雄(图)常瑞红(图)
关键词:饮食生活食器饮食方式饮食器具美器
传统器玩的当代展陈与空间重塑
2020年
器玩作为个人在器物审美文化建构行为的载体,既承载主体的情趣意识,又是集体与时代的精神折射。在古时,器玩多指与文人生活相关的文房用品,如今已扩展为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为生活增添赏玩之趣的器物。在强调非功利的摆设功用下,将玩赏依附于器物实体中。器玩虽是小众,但是在体验经济与互联网时代,这门古老的欣赏艺术却可以重新焕发荣光.
林岩
关键词:文人生活空间重塑互联网时代欣赏艺术审美文化陶冶性情
构建治愈性景观: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的艺术治疗
2020年
运用何种艺术形式,如何使更多的公众从艺术治疗中获益,从而提升身心健康,改善生活品质,取得最佳治疗效果,是当前艺术治疗面临的最核心问题。与时代和社会紧密联系的当代艺术可以在公共空间中承担这样的角色,当代艺术介入社会公共空间,要考虑实现公众与艺术的情感交流,形成具有治愈性的良好效果,满足不同社会公共空间不同受众群体的情感与心理需求。本文从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与公众参与的视角,探讨以当代艺术为媒介在社会公共空间中进行艺术治疗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展开的方式。
林岩
关键词:当代艺术公共空间艺术治疗公众参与
甘而可:髹漆以成重器
2020年
小到漆艺界,大到工艺界,甘而可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近些年,无论是大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是中国漆器在日本逐渐增强的影响力,都与他不无关系。质则人身精髹细琢下的文质彬彬人们看甘而可出品的漆器,多是被沉稳色调中隐藏的金边云斑深深吸引,越看越美,越是着迷。
林岩甘而可(图)了不起的匠人(摄影)
关键词:文质彬彬中国漆器
竹韵清幽——常州留青竹刻的文人审美趣味被引量:1
2020年
作为文人雅士的珍玩,常州留青竹刻具有很高的工艺文化与审美价值。从器物形制、风格、雕刻样式和审美趣味等方面,充分发挥了竹材的自然形态,竹器上镌刻诗文花草,将文人画的笔情墨趣融入竹刻,形成潇洒儒雅的文人竹刻风格,使得竹刻不再局限于附加雕饰与日用之作,开始产生丰富的层次与立体感,成为高度独立的艺术品类。
林岩
关键词:文人书画文人画审美趣味
当代艺术语境下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转型路径探析被引量:2
2022年
中国当代艺术经过30余年的发展,其新观念与新思潮,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语言体系和文脉传统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并逐渐在西方观念与表达方式的基础上,立足中国本土物质文化,影响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的技艺标准、美学观念、审美趣味都开始发生变化,自身的文化内涵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但其依然可以转型获得创新性发展,从而变得更加典雅,展现深厚的传统底蕴,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本土当代艺术。手工艺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并非与传统决裂,而应成为当代的一种新的传统。手工艺开始超越物性,在不断突破技法的同时,更加重视作品的意义生成。当代艺术具有问题意识的观念,融入到手工艺的生产制作中,使其逐渐超越形式语言而进入到思想观念的表达中。随着大众与精英阶层的受众界线进一步消解,手工艺的内容、形态、艺术语言与当代艺术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呈现出新的面貌。
林岩
关键词:当代艺术传统手工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