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辉

作品数:64 被引量:422H指数:14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0篇农业科学
  • 7篇文化科学
  • 6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社会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1篇小蠹
  • 27篇山松
  • 27篇华山松
  • 20篇大小蠹
  • 19篇华山松大小蠹
  • 9篇蠹虫
  • 8篇小蠹虫
  • 8篇共生真菌
  • 6篇教学
  • 5篇群落
  • 4篇油松
  • 4篇森林保护学
  • 4篇菌根
  • 4篇挥发性
  • 4篇挥发性物质
  • 4篇寄主
  • 4篇GC/MS
  • 4篇丛枝菌根
  • 3篇电镜
  • 3篇院校

机构

  • 64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64篇陈辉
  • 15篇唐明
  • 4篇李宗波
  • 4篇张海涵
  • 4篇谢寿安
  • 4篇蒲晓娟
  • 3篇陈霞
  • 3篇袁锋
  • 3篇胡景江
  • 3篇张然然
  • 3篇王胜军
  • 3篇朱长俊
  • 3篇杜小刚
  • 3篇王全坡
  • 3篇刘琳
  • 2篇马超
  • 2篇余仲东
  • 2篇康云霞
  • 2篇唐光辉
  • 2篇汪爱兰

传媒

  • 19篇西北林学院学...
  • 10篇林业科学
  • 10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林业教育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湘潮(理论版...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食品科学
  • 1篇中国南方果树
  • 1篇福建林学院学...
  • 1篇陕西林业科技
  • 1篇质谱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高校实验室工...
  • 1篇实验科学与技...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3
  • 6篇2002
  • 2篇2000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西危害档案的窃蠹类害虫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本文采用五点抽样技术调查了陕西危害档案的窃蠹类害虫,发现了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Fabricius)、药材甲Stegobium paniceum(Linnaeus)、大理窃蠹Ptilineurus marmoratus(Reitter)3种,观察了这3种窃蠹的生物学习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种群调控的技术措施。
康云霞陈辉石飞军
关键词:档案窃蠹生物学
信息素在小蠹综合治理中应用的现状与展望被引量:29
2002年
综述了信息素在小蠹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进展。提出信息素是小蠹虫综合治理中压低虫口密度和降低寄主树木危害率最重要的生物措施 。
陈辉
关键词:信息素小蠹
刀孢轮枝菌产红色素条件及稳定性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分离了一株在PDA上强烈产生红色素的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内生菌,ITS-nrDNA序列分析及形态学初步鉴定为:刀孢轮枝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其产红色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在513nm处有强吸收峰,该色素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迅速,培养至23d色素达到最大的浓度2.73mg·mL-1,随后浓度逐渐下降。氧化剂H2O2和还原剂Na2SO3浓度逐步增大对色素有减色反应,色素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红色加深,紫外光下长时间放置无大变化,但在紫外光照射3h时色素达到最大色度,温度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小。金属离子Ca2+、Fe2+、Cu2+和Zn2+对色素影响较大,能改变色素颜色。该色素浓度为2.11mg·mL-1时,对Escherichia coli和Pseudomonas syringa pv.actinidia拮抗作用明显。
王博徐龙光余仲东唐光辉陈辉
关键词:红色素稳定性
华山松大小蠹对华山松韧皮部营养和矿物元素的利用被引量:8
2009年
对健康和蓝变真菌侵染的华山松韧皮部以及华山松大小蠹排泄物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淀粉、还原性糖、可溶性总糖、游离态氨基酸和Na,K,Ca,Mg,Fe,Cu,Mn,Zn等8种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华山松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依次为:还原性糖>粗脂肪>可溶性总糖>粗纤维>淀粉>粗蛋白。华山松韧皮部的17种游离态氨基酸中含有华山松大小蠹必需的9种氨基酸;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华山松韧皮部组织内的Na,K,Ca,Mg,Fe,Cu,Mn,Zn等8种矿物元素需求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对K元素的需求量最大,而对Cu,Mn,Zn3种元素的需求量较小。同时,华山松大小蠹共生真菌能够加速华山松木质部和韧皮部中营养的分解转化,为华山松大小蠹在被害华山松韧皮部和木质部间的生存和发育创造条件,并加速被害华山松树势的衰弱和死亡。
李臻陈辉王胜军
关键词:华山松大小蠹华山松韧皮部营养利用
华山松大小蠹和共生真菌过氧化物酶组织化学定位被引量:1
2011年
通过石蜡和超薄切片对华山松大小蠹消化道和蓝变真菌Leptographium qinlingensis过氧化物酶的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华山松大小蠹消化道内没有过氧化物酶,但在华山松韧皮部和木质部营养物质诱导下,幼虫消化道中肠和后肠分泌过氧化物酶。在被蓝变真菌侵染的不同阶段,华山松韧皮部和木质部组织内有强烈的过氧化物酶反应,且随被害阶段的发展过氧化物酶的反应逐渐增强。华山松大小蠹消化道和蓝变真菌分泌的过氧化物酶参与抵御寄主华山松生理生化抗性,蓝变真菌在克服寄主华山松树木抗性中起主要作用。
张旭陈辉胡景江刘琳
关键词:华山松大小蠹共生菌过氧化物酶
“过日子”与农民自杀被引量:4
2017年
一 完整地解释当代中国农民的自杀问题。不仅需要关照面上统计数据,比较不同群体自杀率的区域差异和历史波动,进而把握自杀问题的时空特性及其社会基础,还应该进入农民的生活世界,在农民现实生活中理解自杀的行为逻辑。
陈辉
关键词:当代中国农民自杀问题社会基础行为逻辑
小蠹类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策略和方法被引量:11
2002年
根据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理论和目标 ,以及小蠹类森林害虫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在总结和评价森林有害生物治理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小蠹类重灾性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理论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调控、生态结构调控和种群密度治理的策略和方法。
陈辉
西北地区红脂大小蠹危害规律的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在陕西黄龙和子午岭林区采用连续取样调查,研究了红脂大小蠹的发生危害规律。结果显示红脂大小蠹主要危害胸径20cm以上的油松;油松纯林危害大于油松与白桦、山杨、辽东栎以及灌木组成的混交林;下坡位、沟谷底部危害程度大于中、上坡位,半阳坡大于阴坡,阳坡被害最轻;林缘、路边危害大于林内。午岭林区海拔1 500m附近的油松林受害最重,黄龙山1 100~1 300m的油松林危害较重。
张海风王鸿喆王全坡陈辉
关键词:油松红脂大小蠹
华山松大小蠹共生真菌秦岭细粘束孢产纤维素酶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秦岭细粘束孢分泌纤维素酶的组分、条件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秦岭细粘束孢可以分泌内切葡萄糖苷酶(CX)、外切葡萄糖苷酶(C1)和β-葡萄糖苷酶(BG),具有完整的纤维素酶系;其中CX是秦岭细粘束孢分泌的主要纤维素酶组分,优化后CX酶的最大酶活为35.215U,分别是C1和BG最大酶活的13.662倍和8.780倍。正交试验表明:秦岭细粘束孢分泌CX,C1和BG的最适条件各不相同,产CX的最佳条件为29℃、6天、起始pH4.0、摇床转速150r.min-1。温度、转速、起始pH和时间4个因素对秦岭细粘束孢产3种酶的影响各不相同,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其次是转速和时间,而起始pH对该菌产酶的影响最小。
高瑞霞陈辉唐明徐辉李守萍陈桂梅
关键词:华山松大小蠹纤维素酶正交试验
黄土高原典型林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21
2009年
通过研究黄土高原典型林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正确评价该生态恢复区土壤环境恢复状况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湿筛倾析法、涂平板法和BIOLOG法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4种典型林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孢子密度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表明,沙棘AMF孢子密度为刺槐的2.24倍,顺序为沙棘>狼牙刺>柠条>刺槐,不同林木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达极显著差异(p<0.01),真菌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林木土壤细菌对BIOLOG-ECO板中碳源的利用优势种类和利用程度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主成分1和主成分2贡献大的碳源为14种和8种,柠条和沙棘土壤典型变量值的变异(离散)较小,而狼牙刺和刺槐土壤典型变量值的变异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AMF孢子密度与细菌数量、氨基酸类、多胺类和芳香化合物类碳源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和细菌总代谢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是与羧酸类、糖类和多聚物类碳源相关性不显著(p>0.05).AMF孢子密度可以作为评价陕北黄土高原林木土壤细菌生理代谢类群及其多样性的环境生物学指标.
张海涵唐明陈辉
关键词:林木孢子密度BIOLOG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