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 作品数:62 被引量:163H指数:5
- 供职机构:鲁迅美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项课题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及发展趋势被引量:75
- 2022年
- 数字文化产业是人类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不断创新发展形成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数字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内容,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为发展方向所进行的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新兴产业,体现出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出现诸多新业态,如数字媒体产业、数字电竞产业、动漫及衍生品产业、数字营销产业、网络文学产业、虚拟现实产业、数字教育产业等。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一方面促使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即传统文化产业和数字技术融合的过程,凭借数字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文化产品生产数量的增加和生产效能的提升;另一方面促使了数字产业文化化,即数字产业巨头所推进的文化产业过程,这些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资数字文化产业。未来,数字文化产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数字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下一个风口;BAT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资数字文化产业;短视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眼球经济"让位于"耳朵经济";用户下沉成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向;数字营销产业正成为热点行业;数字文旅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旺盛等。
- 张伟吴晶琦
- 关键词:数字技术新业态
- 百年中国美学的当代繁荣
- 2021年
- 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的中国美学研究应该是近代以降百年中国美学研究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各种美学理论、命题异军突起,不断转换美学研究的论题和热点。尽管其中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曲折和艰难,但总体上说这个时期的中国美学仍然堪称为花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学术繁荣期。
- 张伟
- 关键词:中国美学研究美学理论繁荣期
- “美丽中国”建设与当下艺术美的回归被引量:1
- 2013年
- "美丽中国"的建设不仅要求山美、水美的自然美,更要求以人的心灵美为核心的社会美和艺术美,这其中既包括生态的自然美建设与和谐的社会美创造,更应该呼唤高雅的艺术美回归,因为没有美丽的艺术,就没有"美丽中国"。
- 张伟
- 关键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文化建设
- 中国策展人行业规制研究--规制经济学在文化产业实践中的应用
- 本文从规制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策展人的现状,以及由此产生的突出问题,从中国策展人制度、策展人身份认证标准等方面探讨中国策展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我国策展人在其策展领域面临问题之道。
- 张伟王璐萱
- 关键词:策展人规制文化产业
- 论类哲学的超越性
- 2014年
- 类哲学是人走向类化的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反思和自我创造的理论体系,是人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自觉形态的以人为核心内容的理论形态。类是具有超越性的概念,可以和任何对象建立关系,是消融在普遍关系中的一种存在。类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观念,必然会对传统的哲学理论问题以新的阐释,并从中显示出类哲学自身的超越性。
- 张伟
- 关键词:类哲学
- 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
- 新时期以来,在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通过对世界范围内的当代文艺理论的引进、吸收和消化,以及对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开掘和整理,形成了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新格局。然而应该清醒地认识...
- 张伟
- 关键词:文艺理论知识论生存本体论
- 关于生态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思考被引量:8
- 2006年
- 生态审美观的建构是以对“生态”的理解为前提的,我们认为“生态”不仅指自然的存在方式,也不是单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生态和环境不同,环境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术语,是主客分离的二元对立的产物;生态则更多地体现为相互依存的整体化的系统联系,所以“生态”是指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在”的诗意的存在方式。生态美学是对人类生态审美观念反思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停留在环境污染、土地沙化等具体层面上,生态美学研究首先是关于自然美的存在状态或者人与自然关系的状态;其次生态美学研究还应该包括人类社会存在的生态化问题,让人们告别“祛魅”的世界,重新回到人类栖居的“诗意”的大地上。生态学虽然是从生物学发展而来的,但是我们在生态美学的研究中不能用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等的科学方法。同样,在生态美学研究中我们也不能把认识论作为生态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因为生态不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的概念,而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所以,在对生态美学的研究中,其研究方法应该建立在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生态美学应该以本体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前提。
- 张伟
- 关键词:生态生态美学本体论
- 类美学论纲被引量:1
- 2004年
- 类美学是人在与自然互动走向类化的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反思的理论体系 ,是人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自觉形态的以人与自然共处为核心内容的理论形态 ,是以否定的方式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美学学说。从类美学的意义上去认识生命不能将它等同于生物所具有的活动能力 ,而是使人的生命充满活力的开放系统 ,是使人的生活具有意义和赋予价值的类存在。类美学是具有超越性质的美学 ,体现为对客观美学、形式逻辑美学和实践美学的超越。类美学的创立对于改变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 ,发展马克思的美学理论 ,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
- 张伟
- 关键词:社会
- 促进艺术繁荣与发展必须坚持真善美的标准被引量:1
- 2012年
-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要有三个基本点:一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真),二是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善),三是艺术上怎样处理这些关系问题(美)。这三个方面是统一的,缺一不可。过去人们很少从真善美的三个方面去理解《讲话》的精神实质,而强调艺术的真善美恰恰是《讲话》的当代价值所在。
- 张伟
- 论杨虎城与中共关系
- 2005年
- 杨虎城与中共的关系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 92 3年至1 92 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前,这是第一阶段,杨虎城因忠实信仰三民主义,忠实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他与中共相互信任与合作,堪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典范;1 92 7年7月至1 935年初,这是第二阶段,杨虎城顶住冯玉祥“清党”的极大压力,继续与中共合作往来,在规模和层次上也有扩展,难能可贵,“九·一八”事变后,他与红四方面军私订协定,和而不战,表明他对中共、对国共两党的作用与斗争有他自己的理解和看法;1 935年8月至西安事变前,这是他与中共关系发展的第三阶段,中共通过三条渠道与杨虎城联络停战与合作事宜,杨虎城从抗日大局出发表示接受,为中共的生存与发展乃至西北日后形成三位一体的军事、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 张伟
- 关键词: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