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刚
- 作品数:37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被引量:1
- 2021年
-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是当代国家治理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这些治国理政智慧,不仅在历史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增强其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骨气和底气,还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资源,需要我们在扬弃中加以继承与借鉴。
- 范玉刚
-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先进文化精神品格治国理政
- 山东大运河的文化空间与场景塑造被引量:3
- 2022年
- 在场景理论的重新语境化中,如何形成高度认同和共识性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转换成中国概念体系和表达方式,至关重要。山东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山东段,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山东大运河文化空间的开发需要把场景概念与地方发展关联起来,将其放在公共空间、文化活动与市民消费体验等元素共同组成的文化场景中来审视。通过对文化符号的选取和城市文化记忆的重构,探求文化空间与场景营造的山东经验,以及多维度反思大运河文化带场景建构存在的现实困境,以阐释发掘山东大运河文化资源的现实价值。
- 范玉刚许诗怡
- 关键词:文化空间
- “新美学”的流行与美学何为被引量:1
- 2007年
- 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出场机缘的"新美学"在当下中国语境的变体"日常生活审美化",充当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守夜人,表征了经典美学在大众文化时代的下坠和乏力。"新美学"只是做了时代的注脚,未能真正切中时代本质和担当起本有的历史使命。美学须在对历史的眷注中汲取力量,寻求"说话"机缘。
- 范玉刚
- 关键词:大众文化消费主义新美学视像身体
- “人民文艺”:中国新文艺的发展道路
- 2021年
-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壮举中,文艺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的探索从肇始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到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主要围绕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高扬文艺的人民性,在不同的时期和发展阶段凸显不同的维度,形成了高度契合现实国情与文化传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
- 范玉刚
-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现实国情
- 美学复兴与“超越美学的美学”何以可能
- 2022年
- 美学复兴缘起于当下审美化现实引发的感知模式的变化与研究领域的延伸和拓展,这显现于韦尔施“超越美学的美学”对走出康德美学的路径探索。立足全球审美化现象的蔓延,韦尔施试图把审美阐释为一种哲学的元话语,把原本在康德那里联结认识和伦理的鉴赏判断力视为认识论的审美化,这是对康德美学的一种误读。虽然他对康德美学的超越未必成功,但也不失为当代美学复兴的一种有益探索。
- 范玉刚
- 关键词:美学审美化当代艺术
- 什么样的文艺能够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 2024年
- 伴随世界秩序的东升西降和人类文明跃升的趋势,世界舞台上的文化竞争更加激烈,文化思潮的激荡更加剧烈,什么样的文艺能够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成为时代之问。实践表明,只有立足新时代语境,充分理解和抒写新时代意识、胸怀“国之大者”的文艺,在文艺创作实践中高扬文艺的人民性、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有着艺术卓越性追求和审美表达的文艺,以及自觉肩负新时代文化使命、不断强化文艺的社会功能、有着世界眼光和现代文明视野的文艺,才能有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对此,新时代文艺评论要强化价值引导的自觉意识。
- 范玉刚
- 关键词:文艺批评
- 以健全文化产业体系研究支撑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被引量:1
- 2021年
-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研究,既是从学理上深化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建构有本土意味和中国文化经验,又是与国际文化产业相沟通对话的理论话语体系的元问题之一,是探索以中国理论有效阐释中国文化实践、建构中国文化理论话语体系的积极尝试,也是推动新时代中国文艺学美学和"文化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突破点与理论动力源,是对建构新时代有中国特色文化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支撑。因其处于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范式建构的肯綮处,而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枢纽性价值。同时,在实践中,健全文化产业体系还是国家文化战略落地中的有效载体与抓手,是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表征,是增强国家文化实力和积极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形成"文化研究"中国学派的生动实践和本土经验支撑。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可谓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文化命题。
- 范玉刚
-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理论话语体系
-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阐释——以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方针政策演进为考察对象被引量:2
- 2023年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底蕴和精髓,在新的历史方位确立了“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使命,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价值指向。从“两个结合”尤其是强调“第二个结合”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促进与价值引导,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普及和提高”的文艺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新时代“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文化方略,从而促使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合乎历史机缘地出场。在党的文化政策引导和历史逻辑的合力作用下,新时代文化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越来越聚焦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担当。
- 范玉刚崔文斌
- 以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基于乡村文化复兴的视角被引量:3
- 2024年
- 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性诉求中,乡村文化经由时代驱动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现代文化形态的乡村文化生成了新形态的文化生命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在多重视域融合中形构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现代文明视野,成为以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引导力量,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促进力量。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的现代转化同样要遵循“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即乡村文化复兴不能独立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外,其同样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战场之一,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文化形态为乡村振兴铸魂,在凝神聚魂中增强村民的精气神,实现人的现代化与产业现代化,促使村民拥有内在的精神自主意识,在坚定乡村文化自信中明确发展方向,乡村文化才能成为以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支撑力量。
- 范玉刚
- 家园的重建与人性的复归——对长篇小说《地坤》的生态意蕴解读
- 2025年
-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历史趋势(1),生态文学是文学面对时代问题的有力应答,它从未来的时间深处走来,蕴含着对人类命运何去何从的无尽追索。对于广大作家而言,如何将现实生活逻辑纳入艺术创作,超越对“生态”单纯的概念图解和政治诲谕,既面向开阔的世界文明视野又开掘中华传统文化遗产,以文学审美形式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精神之间的天桥,以深厚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飞扬的艺术想象力,提炼并形塑中华民族生态救赎与人性复归的审美内核.
- 范玉刚陈晓蕾
- 关键词:现实主义精神生态文学发展演进艺术想象力人性复归意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