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CT
  • 2篇肿瘤
  • 2篇副鼻窦
  • 2篇副鼻窦肿瘤
  • 2篇鼻腔
  • 2篇鼻腔肿瘤
  • 2篇鼻窦
  • 2篇鼻窦肿瘤
  • 2篇CT诊断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形
  • 1篇血管成形术
  • 1篇血液
  • 1篇血液透析
  • 1篇造影
  • 1篇造影诊断
  • 1篇溶栓
  • 1篇介入

机构

  • 3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4篇张雪哲
  • 4篇邹学广
  • 2篇王武
  • 2篇黄大庆
  • 1篇刘巍
  • 1篇姜卫剑
  • 1篇董峰
  • 1篇张凌
  • 1篇顾菲
  • 1篇任安

传媒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年份

  • 1篇2000
  • 3篇199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多发性骨血管内皮瘤一例被引量:2
1999年
骨血管内皮瘤是介于骨血管瘤和骨血管肉瘤之间的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骨肿瘤[15]。笔者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男,44岁。因腰痛伴左小腿不适6年,加重2个月入院。骨科检查:L2~5椎体压痛,骶髂关节压痛,腰椎活动范围受限。双下肢肌肉无萎缩,右大腿、小腿外...
顾菲邹学广张雪哲
关键词:多发性CTX线诊断
血液透析分流通道机能不全和闭塞的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被引量:16
1999年
目的总结分析3年来有关血液透析(以下简称血透)分流通道机能不全和闭塞的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对33例血透分流通道机能不全和闭塞做血管造影,包括27例自体血管瘘道、6例人工移植物瘘道。19例通道闭塞者行溶栓治疗,13例行经皮血管成形术。结果初次造影结果:19例通道闭塞,12例血管狭窄,2例假性动脉瘤形成。19例通道闭塞溶栓治疗即时开通率达89%(17/19):2例技术失败。溶栓后造影7例伴潜在血管狭窄,其中4例行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术治疗共13例,9例为单纯狭窄,成功7例;4例为闭塞溶栓治疗后,成功1例。随访观察,溶栓后伴潜在狭窄未处理(3例)及血管成形失败者(3例),均于1个月内发生再阻塞。结论血管造影对通道机能不全或闭塞的诊断和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溶栓治疗对非解剖因素造成的闭塞疗效确实。对通道闭塞,单纯溶栓只能即时开通通道,不能保证完全恢复通道机能。单纯狭窄做血管成形成功率高于阻塞后。应加强通道监测,发现机能不全的早期征象后,立即造影检查,如有狭窄即行血管成形术,以恢复通道机能,预防发生通道闭塞。
任安刘巍张雪哲姜卫剑姜卫剑邹学广董峰邹学广卞维净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管成形术溶栓
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的CT诊断被引量:10
2000年
目的 :探讨鼻腔副鼻窦CT检查方法和肿瘤的形态、密度、窦壁骨质破坏、周围脂肪层侵犯、窦腔外软组织肿块等征象在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作用。材料与方法 :逐项对比观察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 3 2例和良性肿物 13 9例的CT表现。结果 :CT冠状位扫描显示 15例恶性肿瘤破坏 2 5个窦腔骨壁 ,2 0例腔外软组织肿块累及 2 3个相邻部位。轴位扫描发现骨壁受累 12例 ,有 2 0个侧壁骨质显示破坏 ,15个腔外肿块累及 18个相邻结构。恶性组和良性组突出于窦腔外的软组织肿块分别为 71 9%和 5 0 %、窦壁骨质侵蚀性破坏 5 9 4%和 14 4%、窦腔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消失 5 6 3 %和 13 7% ,而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和密度不均匀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鼻腔副鼻窦腔外软组织肿块、侵蚀性骨质破坏和窦壁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消失 ,是诊断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的可靠征象。冠状扫描观察解剖内容和病变侵犯范围优于轴位扫描。
王武张雪哲黄大庆邹学广程小桄白青山
关键词:鼻腔肿瘤副鼻窦肿瘤CT
32例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CT诊断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探讨鼻腔副鼻窦CT检查方法和肿瘤的形态、密度、窦壁骨质破坏、周围脂肪层侵犯、窦腔外软组织肿块等征象在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作用。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32例和良性肿物139例的CT表现,逐项对比观察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冠状位CT扫描显示15例恶性肿瘤破坏25个窦腔骨壁;20例腔外软组织肿块累及23个相邻部位。轴位扫描发现骨壁受累12例,有20个侧壁骨质显示破坏,15个腔外肿块累及18个相邻结构。恶性组和良性组突出于窦腔外的软组织肿块(719%/50%)、窦壁骨质侵蚀性破坏(594%/144%)、肿瘤对窦腔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消失(563%/137%)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而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和密度不均匀,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鼻腔副鼻窦腔外软组织肿块、侵蚀性骨质破坏和对窦壁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消失,是诊断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的可靠征象。
王武张雪哲黄大庆邹学广程小桄
关键词:鼻腔肿瘤副鼻窦肿瘤C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