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颖

作品数:9 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血清
  • 2篇血清NT-P...
  • 2篇中性粒细胞
  • 2篇中性粒细胞明...
  • 2篇子宫
  • 2篇子宫内膜
  • 2篇子宫内膜癌
  • 2篇细胞
  • 2篇粒细胞
  • 2篇明胶酶
  • 2篇内膜
  • 2篇内膜癌
  • 2篇宫内
  • 2篇宫内膜
  • 2篇宫内膜癌
  • 2篇NGAL
  • 1篇大疱
  • 1篇大疱性
  • 1篇大疱性表皮松...

机构

  • 8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聊城市第二人...

作者

  • 8篇邓颖
  • 3篇葛平
  • 2篇胡琢瑛
  • 2篇蒋鹏
  • 1篇李玲
  • 1篇赵志红
  • 1篇张雄
  • 1篇马燕
  • 1篇孙志刚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重庆医学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 1篇药物不良反应...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血清NT-proBNP、尿液NGAL对脓毒血症患儿继发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对脓毒血症患儿继发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脓毒血症患儿126例,根据是否出现急性肾损伤分为急性肾损伤组42例和非急性肾损伤组84例,观察两组入组0、2、6、12、24、48、72 h时血清NT-proBNP、肌酐(Scr)及尿液NGAL水平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NT-proBNP、尿液NGAL对脓毒血症患儿继发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急性肾损伤组入组6 h时血清NT-proBNP和尿液NGAL水平较入组0 h时明显升高,入组24 h时Scr水平较入组0 h时明显升高(P均<0.05);非急性肾损伤组血清NT-proBNP、Scr及尿液NGAL水平各时点均未见明显变化(P均>0.05)。入组6 h血清NT-proBNP诊断脓毒血症患儿继发急性肾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9(95%CI:0.669~0.767,P<0.01),以其cut off值(0.87 ng/m L)为截断值,血清NT-proBNP预测脓毒血症患儿继发急性肾损伤的敏感性为86.9%、特异性为85.8%;入组6 h尿液NGAL诊断脓毒血症患儿继发急性肾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95%CI:0.775~0.869,P<0.01),以其cut off值(95 ng/m L)为截断值,尿液NGAL预测脓毒血症患儿继发急性肾损伤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84.7%。结论血清NT-proBNP、尿液NGAL可用于早期预测脓毒血症患儿继发急性肾损伤。
孙志刚赵志红马燕葛平邓颖
关键词:脓毒血症急性肾损伤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白藜芦醇后处理通过PI3K/Akt/Nfr2上调HO-1对大鼠心肌I/R的保护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用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I/R组、I/R+白藜芦醇组(I/R+Res组)、I/R+白藜芦醇+LY294002组(I/R+Res+LY组)。采用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然后再灌注2h的方法构建大鼠心肌I/R损伤模型,并于再灌注前1min由舌下静脉推注白藜芦醇(20mg/kg)或LY294002(5mg/kg)。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及心肌组织中血红素加氧酶-1(HO-1)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的PI3K、Akt(p-Akt)、Nrf2、HO-1蛋白表达变化水平。结果与I/R组比较,I/R+Res组大鼠血浆和心肌中MDA的水平降低,SOD的活性水平升高;HO-1的活性和表达增强(P<0.05)。I/R+Res组心肌组织中PI3K、Akt(p-Akt)、Nrf2、HO-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I/R组比较升高(P<0.05)。而在I/R+Res+LY组,这些作用可被PI3K/Akt抑制剂LY294002所部分消除。结论白藜芦醇后处理可通过上调PI3K/Akt/Nfr 2活性,进而增强HO-1蛋白的活性和表达,从而发挥HO-1抗氧化作用,减轻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邓颖张雄胡红
关键词:白藜芦醇血红素加氧酶-1
血清NT-proBNP及尿液NGAL水平对冠心病支架置入术患者对比剂肾病的早期预测价值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变化,探讨二者对对比剂肾病(CIN)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支架置入术冠心病患者108例,以术后发生CIN患者12例作为CIN组,按照2∶1比例随机选取非CIN患者24例(非CIN组)。测定两组手术前后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NT-proBNP水平以及尿液NGAL水平,以ROC曲线分析血清NT-proBNP和尿液NGAL早期预测CIN的临床价值。结果手术后48 h,CIN组血清Cr、BUN水平均明显高于非CIN组(P均<0.01);术后3、6、12、24、48 h,CIN组血清NT-proBNP水平均高于非CIN组(P均<0.01),CIN组尿液NGAL水平均高于非CIN组(P均<0.01);血清NT-proBNP水平、尿液NGAL水平均与术后48 h的血清Cr、BUN水平呈正相关(P均<0.01)。术后12 h,血清NT-proBN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1±0.048,尿液NGAL为0.825±0.029,血清NT-proBNP与尿液NGAL联合后为0.911±0.021。术后12 h血清NT-proBNP、尿液NGAL水平及其二者联合对CIN均有早期预测价值(P均<0.01),且NT-proBNP和尿液NGAL两个指标联合检测早期预测CIN的价值更高(P均<0.01)。结论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血清NT-proBNP、尿液NGAL水平能更早反应肾功能变化,对CIN发生具有早期预测价值。
邓颖葛平计蕾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对比剂肾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致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被引量:1
2016年
1例61岁男性患者因高血压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d)和厄贝沙坦(150mg/a),因疗效不佳将厄贝沙坦改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含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1次/d,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原剂量继续服用。首次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后约8h,患者左上肢皮肤出现红斑、局部水疱伴皮肤温度升高、疼痛。次日患者周身皮肤充血、水肿,可见弥漫性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及水疱疹,颜面、躯干、手足可见大疱,前胸及双上肢皮损严重,颜面、眼睑水肿明显,诊断为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停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1次/d。第6天,患者皮肤充血减轻,皮疹颜色变暗,水疱疹减少。停用地塞米松,给予氯雷他定10mg口服,1次/d。第8天,患者躯干、上肢和眼睑处皮肤红斑渐消退,皮温正常,部分结痂。11d后随诊,皮损全部消退。
邓颖葛平
关键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大疱性表皮松解药疹
比索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评估及报道分析
2016年
分析比索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88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随机数字法,将88例患者分成两组,其中44例患者给予门冬氨酸钾镁片治疗设为对照组,另外44例患者给予比索洛尔治疗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9%,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5%,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比索洛尔治疗疗效更为理想,可以用于临床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邓颖
关键词:比索洛尔室性心律失常疗效
以FMEA护理模式为基础的出院计划服务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以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护理模式为基础的出院计划服务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1日~2019年10月30日收治的6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FMEA模式的出院计划服务模式;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IS)]、护理满意度、二次卒中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ADL、BI、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护理1、3个月后,观察组S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二次卒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以FMEA护理模式为基础的出院计划服务应用于老年脑卒中患者中,可提高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二次卒中发生率,促进其康复。
左燕邓颖杨馥榕
关键词:失效模式脑卒中神经功能
结合免疫组化标志物和临床病理因素预测子宫内膜癌不同类型复发的预后生存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探讨能够有效预测子宫内膜癌复发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0月-2019年5月共473例Ⅰ~Ⅲ期接受了标准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术后随访患者复发情况。整体复发包括局部区域复发和不良预后复发。本研究的终点指标为整体复发、局部区域复发和不良预后复发患者的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患者OS和RFS。通过Cox回归分析寻找影响子宫内膜癌复发患者预后生存的因素。结果473例患者中,无复发患者406例,总共67例患者复发(14.2%),其中局部区域复发占27例(5.7%),不良预后复发占40例(8.5%),复发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生存曲线示,无复发组患者RFS和OS不变,而复发组患者,无论是整体复发还是局部区域复发、不良预后复发,RFS和OS均下降(P<0.001);整体复发患者的3年OS率为44.8%,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中位复发时间为17个月;无复发组患者的3年OS率为98.8%,中位生存时间为40个月;局部区域复发患者3年OS率为59.3%,中位生存时间为27个月,中位复发时间为15个月;不良预后复发患者3年OS率仅为35.0%,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中位复发时间为10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整体复发者而言,FIGO分期为Ⅲ期[风险比(HR)=3.432,P=0.005]、Ki-67的表达增高(HR=1.015,P=0.025)和ER的表达降低(HR=0.985,P=0.005)是RFS下降的独立因素,FIGO分期为Ⅲ期(HR=4.918,P=0.005)和PR的表达降低(HR=0.977,P=0.003)是OS下降的独立因素;对于局部区域复发者而言,特殊病理类型(HR=2.545,P=0.049)和Ki-67的表达增高(HR=1.024,P=0.033)是RFS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PR的表达降低(HR=0.973,P=0.009)是OS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不良预后复发者而言,FIGO分期Ⅲ期(HR=5.977,P=0.002)和ER表达降低(HR=0.984,P=0.023)是RFS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FIGO分期Ⅲ期(H
黄祯蒋鹏贾明珠李玲邓颖赖荔胡琢瑛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免疫组化指标临床病理因素
类固醇生成因子-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基因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类固醇生成因子-1(SF-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亚硫酸氢测序、蛋白免疫印迹法、免疫组化检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60例EC患者的术后标本、30例癌旁组织和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SF-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基因的表达,分析SF-1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与癌旁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比,EC组织中SF-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2)SF-1蛋白的表达在不同的组织分级和病理类型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的年龄、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和DNMT3b在E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4)EC组织中SF-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胞嘧啶百分比显著低于癌旁组织(8.2%vs 40.9%,P<0.05)。结论:EC组织中SF-1启动子呈低甲基化,SF-1蛋白表达显著增高,SF-1蛋白异常高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可能促进EC的发生、发展。
贾明珠黄祯蒋鹏邓颖丁珊珊赖荔胡琢瑛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类固醇生成因子-1DNA甲基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