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菁
- 作品数:17 被引量:130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吗?——基于风险分担机制的调节效应分析被引量:16
- 2022年
- 研究目的:揭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影响农户信贷可得性的作用机理,并检验风险分担机制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运用PSM-DID方法、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研究结果:(1)农地抵押政策可以提高大规模农户的信贷可得性;(2)农地作为抵押物的处置风险是影响农地抵押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农地抵押+农地流转市场”和“农地抵押+第三方组织”两种风险分担机制均能有效降低农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的处置风险,进而可以强化农地抵押政策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改善作用。研究结论:农地抵押政策的进一步推行需要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农地的处置风险,以提高农户的信贷可得性。
- 杨润慈石晓平关长坤蓝菁
- 关键词:土地经济信贷可得性风险分担
- 工业用地供应行为影响工业能源碳排放吗?——基于供应规模、方式与价格三维度分析被引量:20
- 2019年
- 中国承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为实现该目标需要有效推进低碳转型发展,土地政策在此过程中能否有所作为?本文基于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供应行为视角,从供应规模、协议方式和价格偏离三方面,探究工业用地供应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本文基于2007—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门槛回归模型方法,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供应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三个“效应”:①“规模效应”,即土地供应面积的增加带来了工业能源碳排放的上升。供应规模还可能对碳排放强度具有负向作用。这主要受到引入工业项目类型和环保发展阶段的影响。②“方式效应”,即土地供应中以协议出让的面积所占比重的上升显著影响产均工业能源碳排放。对于工业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在经济水平上具有显著的单门槛效应;人均产值的门槛值为8000元。对于不低于门槛值的省市,协议面积比重随着滞后期增加趋于负向影响;而对于低于门槛值的省市,趋于正向影响。分阶段回归发现,2015年以前的协议面积比重对产均工业能源碳排放总体呈现稳健的正向影响,而后一阶段的影响出现相反的趋势。③“价格效应”,即协议出让价格越接近工业用地最低的供应价格,工业能源碳排放越高,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由此可知,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供应行为会影响工业能源碳排放;工业用地供应规模、供应方式、供应价格方面对工业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要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有必要通过适度控制工业用地供应规模,合理确定协议面积比重和倾斜支持的方向,恰当地运用价格传导机制,来促进低碳目标的实现。
- 陈前利马贤磊石晓平邹旭蓝菁
- 关键词:地方政府工业用地协议出让价格偏离碳排放
- 农资经销商用量信息供给与农户化肥减量——基于苏赣辽三省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 2024年
- 化肥减量对于实现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江苏、江西和辽宁三省787户种粮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处理效应模型分析农资经销商化肥用量信息供给对种粮农户化肥投入的影响效应,以及在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同施肥方式间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农资经销商利用信息不对称向农户提供偏高的化肥用量信息,导致农户的化肥投入成本增加1893元/hm^(2),从而抑制化肥减量。2)异质性分析表明,农资经销商化肥用量信息供给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采用机械化施肥方式农户的化肥投入造成的增加效应会降低。3)政府公共机构的宣传干预可以弱化农资经销商化肥用量信息供给带来的化肥增加效应。研究建议:加强对农资经销商的监督约束与培训机制、推动相关行业性规范出台;培养素质高、专业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为小农户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双管齐下推动化肥减量;突出公共机构在农业技术服务中的地位,传递科学、客观的化肥使用指导。
- 杨润慈蓝菁全娇娇石晓平
- 关键词:农资经销商化肥减量
- 土地价格市场化对中国工业部门要素结构与技术选择的影响
- 土地价格市场化是我国要素价格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鲜有研究关注土地价格市场化改革对工业部门要素使用和技术选择的影响。本文基于2007-2013年中国工业部门面板数据,以价格诱致性技术进步假说为理论基础,实证检验了工业...
- 赵爱栋蓝菁曲福田马贤磊
- 基于选择实验法的生物资源公众保护偏好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本文以武夷山地区的生物资源保护为例,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出发,运用选择实验法分析公众对不同生物资源的保护偏好。研究发现:①公众愿意参与武夷山地区生物资源保护的比例达到了60%左右;②依据公众对生物资源各属性边际支付意愿的大小,公众考虑的先后优先保护级别为"中国特有","繁育技术不成熟"、"易危"、"濒危"、"繁育技术成熟但未普及"、"濒危程度一般"的生物资源,这与政府及保护组织优先保护"濒危"生物资源的保护政策并不一致。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以下政策启示:①政府应积极鼓励公众参与进生物资源的保护作为政府保护力量的有益补充;②政府及保护组织应重视其保护行为与公众保护偏好不一致的情况,并采取相关措施,从而吸引公众更多地参与到保护中来。
- 蓝菁夏伟峰刘立欧维新
- 关键词:公众参与生物资源
- 土地价格市场化对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投入与技术选择的影响被引量:24
- 2016年
- 土地价格市场化是中国要素价格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2007-2013年中国工业部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工业用地相对价格变动对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投入调整和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东部地区工业用地相对价格上升抑制了工业用地需求,并诱致了非土地要素对工业用地的替代,但在全国层面和中西部地区并没有显著观察到土地要素相对价格变动的短期诱致替代效应;长期内,工业用地价格上升诱致了能源与物质资本节约型和知识资本使用型技术的使用,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特征仅在东部地区得到了显著支持,在全国层面和中西部地区都不显著,这与中国政府主导型的工业用地价格市场化改革特征密切相关。未来中国应以土地价格市场化改革为契机,重视土地价格杠杆对工业部门要素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 赵爱栋蓝菁马贤磊许实
- 关键词:工业用地价格市场化
- 退耕还林背景下农户收入的社会网络效应分析——以四川南江县白滩村为例被引量:6
- 2017年
- 研究目的:探讨退耕农户在生产力安排和收入结构方面是否存在同群效应或者互补效应,以及劳动力流动、退耕还林政策因素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方法:考虑农村社会网络内部农户间互动对其决策的影响,利用空间权重矩阵精确且全面地捕捉和定位社会网络复杂关系,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展开分析。研究结果:(1)在白滩村社会网络体系中,农户的农业收入比增长1%,其亲戚邻居的家庭农业收入比降低6.7%,这一情况反映了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而产生的社会网络"互补效应";(2)白滩村退耕程度越高的农户,其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就越高,退耕程度每增加1%,农业收入比将提高5.2%;(3)家庭总劳动力越多的,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越低,其中家庭农业劳动力每流出1%,农业收入比减少3.2%。研究结论:(1)将白滩村社会网络的互补效应应用于其农村信息共享平台建设;(2)通过鼓励种植收入较高的经济林提高农民退耕还林积极性;(3)以就业为核心促进白滩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蓝菁盛君余奕宁刘震
- 关键词:土地经济农户收入退耕还林
- 2005年中国城市CO2排放数据集被引量:5
- 2018年
- 2005年是中国承诺碳减排目标的基准年份,因而也是中国城市碳减排战略制定和近中期低碳转型的基准年份和对照年份。中国城市2005年CO_2排放数据的一致性、全面性和精准性对于中国所有城市和每个具体城市的目标考核和评估都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高空间分辨率网格数据(CHRED 2.0)、城市层面统计数据以及大量现场调研和走访,建立2005年中国城市CO_2排放数据集,包括工业能源排放、工业过程排放、农业排放、服务业排放、城镇生活排放、农村生活排放、交通排放7个部门的直接排放数据和间接排放数据。该数据集的建立汇总了86名研究人员的工作成果,在企业、城市不同行业与部门、城市工业和城市总化石能源等不同层面进行了大量的交叉验证和数据分析,有效保障了数据的精确性和准确性。结果显示,2005年中国城市碳排放呈现出较大的体量差异和空间格局差异。排放前10的城市几乎比排放后10的城市的排放量高出两个数量级。高排放城市基本都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东部城市直接排放占全国直接排放比例最高,达到44.59%,其次是西部城市21.76%,中部城市22.70%,东北城市10.95%。
- 蔡博峰刘晓曼陆军王金南刘红光陈洋陈占明丛建辉崔志鹏代春艳董会娟方恺冯彤郭杰李芬孟凡鑫唐伟王庚哲谢运生张建军阿依吐尔逊·沙木西布买日也木·买买提蔡伟光曾胜常盼陈前利陈振国单钰理丁冠乔独威范敏冯相昭干晓宇高壮飞谷雨何凌昊何姚胡鸣明黄丽珍黄桥贾小平菊春燕蓝菁李爽李松李耀光李照令刘合林刘婧文刘庆燕刘竹逯飞马贤磊欧金沛潘栋
- 关键词:城市CO
- 黄土高原固碳增汇管理分区与优化策略
- 2024年
- “双碳”目标是我国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战略决策,植被固碳提升则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定量模拟区域植被固碳潜力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前提,有助于保障“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相似生境法模拟自然条件下黄土高原的植被固碳潜力,并按照潜力分级-需求分类-管理分区的思路划分黄土高原固碳管理分区,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年固碳总量由214.32百万t上升至354.92百万t,增长了65.6%;整体分布从西北到东南呈阶梯状增加,高值区集中在秦岭山系、吕梁山系、子午岭和中条山等山地,低值区主要包括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城区及周边区域。自然条件下黄土高原植被固碳潜力均值为832.71g·m^(-2),比2020年现状高52.3%,尚可增加的固碳量为185.76百万t。结合剩余固碳潜力与“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将黄土高原划分为重要碳汇提升区、生态碳汇恢复区、生活绿地建设区、生态碳汇保育区、农业碳汇提升区、城镇碳汇巩固区、绿色农业发展区、经济发展控碳区9类,并针对不同分区提出差异化固碳增汇管理策略。研究结果可为“双碳”目标下的区域低碳发展和景观管理提供有效政策支持。
- 贾磊蓝菁刘震刘震姚顺波王科新
- 关键词:管理分区黄土高原
- 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大豆种质农户选择偏好研究
- 2019年
- 农业部于2016年提出"调减玉米,增加大豆"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在国产大豆产量和效益低,农民种植意愿不强的背景下,本研究立足于农户种植意愿,利用山东省381户农民对不同大豆种质属性选择的数据,运用选择实验法与多元Logit模型研究农户对大豆种质属性选择偏好并测算各属性经济价值。以低产、早熟、倒伏和低抗病虫的大豆为参照组,研究结果显示:(1)农户对大豆种质属性的选择偏好:抗倒伏>倒伏,高产>中产≥低产,中熟>早熟>晚熟,中抗病虫>高抗病虫>低抗病虫;(2)虽然农户种植大豆的用途有所差异,但是对大豆种质属性选择偏好基本一致;(3)大豆各品种市价低于其种质各属性加总价值,种质经济价值被市场低估。以上结果为提高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制定合理的大豆种子市场价格体系,引导大豆育种产业的研究和发展,有效推进大豆产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 刘雅美刘立蓝菁
- 关键词: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