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然然
- 作品数:27 被引量:77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结缔组织病相关性机化性肺炎15例临床及胸部影像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分析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结缔组织病相关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其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15例经病理证实的结缔组织病相关性机化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肺功能及胸部HRCT特征。结果 15例结缔组织病相关性机化性肺炎病因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 5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 4例,类风湿关节炎(RA) 4例,未分型2例。主要肺部症状为干咳及呼吸困难,分别占73.33%、66.67%,超过半数患者全身症状为发热和关节肿痛,其次为乏力和皮疹,分别占40.0%、46.67%,60%患者肺部可听到爆裂音。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正常或稍降低,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自身抗体多有异常,肺泡灌洗液中淋巴细胞比率增加,CD4/CD8降低<1.0。肺CT检查最常见为双肺沿气管血管束分布多发斑片状影及磨玻璃影。结论结缔组织病相关性机化性肺炎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肺部HRCT、自身抗体、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检测均能提高其临床诊断率。
- 林芳吴晓华谭春婷翟惠芬赵然然于刚刚徐波
- 关键词:结缔组织病机化性肺炎胸部影像
- 乙酰半胱氨酸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7
- 2020年
- 目的探讨乙酰半胱氨酸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气道重塑、氧化应激及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克拉拉细胞蛋白(CC1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94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AECOPD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乙酰半胱氨酸辅助治疗,评定两组疗效,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气道重塑指标[气道壁厚度与气道管腔外径比(T/D)、气道腔面积(AI)、气道壁面积(WA)、WA占总截面积百分比(WA%)]、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血清肺表面生化标志物(SP-A、SP-D、CC16)水平的变化,记录治疗不良反应。结果①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7.23%vs.70.21%)(P<0.05);②治疗前,两组气道重塑相关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及血清生化标志物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两组T/D、WA、WA%、MDA、SP-A、SP-D、CC16降低,AI、GSH-PX、SOD上升,观察组T/D、WA、WA%、MDA、SP-A、SP-D、CC16低于对照组,AI、GSH-PX、SOD高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8%vs.4.26%)(P>0.05)。结论AECOPD患者辅助应用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可提升疗效,改善气道重塑及氧化应激状态,降低血清SP-A、SP-D、CC16水平,且安全性肯定。
- 刘娜赵然然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急性加重期N-乙酰半胱氨酸气道重塑肺表面活性蛋白
- 经支气管肺活检结合肺泡灌洗在隐源性机化性肺炎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下经支气管肺活检结合肺泡灌洗对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病理证实的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患者19例,对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气管镜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隐源性机化性肺炎主要呼吸道症状是干咳少痰,其次是胸闷气短,分别占89.47%和68.42%,全身症状主要为发热、乏力,分别占73.68%和47.37%,大约63.16%的患者肺部可听到爆裂音;实验室检查常见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肺功能检查提示为弥散及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高分辨率CT最常见为双肺胸膜下沿气管血管束分布的多发斑片状影及磨玻璃影;肺泡灌洗液中T细胞亚群提示CD4/CD8降低(<1.0),绝大多数病例可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获得组织病理诊断,TBLB结合肺泡灌洗并发症仅有少数发热、痰中带血,或偶有气胸发生。结论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和TBLB安全、可靠。尽早行肺泡灌洗及TBLB检查对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 林芳徐波吴晓华王维姚志刚赵然然贾楠王浩彦
- 关键词:支气管肺泡灌洗
- 以肺部病变首诊的淋巴瘤6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总结以肺部病变首诊的的淋巴瘤病例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6例以肺部病变首诊的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病理特点、误诊情况。结果 6例淋巴瘤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5例患者既往合并有风湿免疫性疾病、慢性肺部炎症性疾病或吸烟等病史。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发热、胸疼、憋气、咯血。主要体征为浅表淋巴结肿大,呼吸音减低及肺部干湿性啰音等。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常规正常,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可升高,贫血较常见,肿瘤标记物中神经元烯醇化酶升高,5例患者表现为血脂减低。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磨玻璃密度影、结节影、软组织密度影、肺实变、肺不张、胸腔积液等多种病变形态。2例患者经淋巴结穿刺确诊,2例患者经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1例患者经支气管镜下黏膜活检确诊,1例患者经骨髓穿刺活检确诊。6例患者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例。6例患者主要误诊为肺炎、肺结核、结节病、肺部肿瘤、嗜酸细胞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结论表现为肺部症状的淋巴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特点,当诊断与治疗不相符时,应尽快完善病理检查确诊,避免误诊误治。
- 赵然然徐波
- 关键词:淋巴瘤肺部病变误诊病理
- 血清β-防御素和维生素D与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中血清β-防御素2(h BD2)、β-防御素3(h BD3)与维生素D(VD)的关系及其预测CAP的预后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CAP患者,记录基线临床信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 BD2和h BD3,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VD水平,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血清h BD2、h BD3与血清VD[25(OH) D_3]之间的相关性。入院后30 d随访,按临床结局将CAP患者分为不良预后组和无不良预后组,分析不同变量对CAP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1)本研究共入组395例CAP患者,386例进入最终统计学分析。血清h BD2、h BD3和25(OH) D3水平[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122. 18 (55. 79,365. 23) pg/ml、66. 89(46. 05,110. 46) pg/ml、14. 81(10. 0,19. 81) ng/ml,VD缺乏在CAP患者中占75. 4%。(2)血清h BD2(rho=-0. 222,P <0. 001)和h BD3(rho=-0. 103,P=0. 043)水平与血清25(OH) D3水平呈弱负相关,血清h BD3与h BD2呈中度正相关(rho=0. 411,P <0. 001)。(3)40例患者预后不良,不良预后组和无不良预后组相比,两组患者在年龄、Charlson合并症指数、就诊前应用抗生素、肺炎严重指数(PSI)> 90、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C反应蛋白(CRP)> 8 mg/L、血沉(ESR)> 20 mm/h、D-二聚体(D-dimer)、白蛋白(Alb)、动脉血氧分压(PaO_2)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清h BD2、h BD3和25(OH) D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 55、0. 21、0. 72。(4)就诊前应用抗生素,以及D-dimer、Alb和PaO_2水平对是否发生不良预后有预测价值。结论在CAP患者中,血清25(OH) D3水平与h BD2和h BD3水平呈负相关。h BD2、h BD3和VD水平均不能预测CAP的预后。未早期使用抗生素、D-dimer升高、低白蛋白血症、Pa O2下降仍是CAP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 翟惠芬崔云婧吴艳军李方方赵然然于刚刚谭春婷辛德莉王浩彦徐波
-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
- Amurensin H对香烟凝集物刺激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2021年
- 目的探讨Amurensin H对香烟烟雾凝集物(CSC)刺激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佛波酯(PMA)诱导人单核细胞(THP-1)分化为巨噬细胞样细胞,给予不同浓度(0.2、1.0、5.0μmol/L)的Amurensin H共孵育后,加入CSC刺激。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测定CSC对THP-1分化的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Amurensin H(0.2、1.0、5.0μmol/L)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荧光免疫沉淀法测定Amurensin H(0.2、1.0、5.0μmol/L)各组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活性;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及免疫荧光法测定Amurensin H(1.0、5.0μmol/L)2组细胞HDAC2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Amurensin H(1.0、5.0μmol/L)2组细胞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C 100μg/mL在12、24、36 h对细胞活性无影响(P>0.05),在48 h可抑制细胞活性(P<0.05);CSC 150μg/mL在24、48 h可抑制细胞活性(P<0.05);CSC 200μg/mL在12 h即可抑制细胞活性(P<0.01))。CSC 100μg/mL刺激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24 h后,CSC组释放IL-8、TNF-α明显升高(P<0.01)。Amurensin H 1.0、5.0μmol/L可降低CSC刺激巨噬细胞释放IL-8、TNF-α水平(P<0.05、P<0.01),而Amurensin H 0.2μmol/L对CSC刺激巨噬细胞释放IL-8无明显作用(P>0.05)。CSC组巨噬细胞HDAC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Amurensin H 1.0、5.0μmol/L可部分恢复CSC刺激巨噬细胞HDAC活性降低(P<0.05、P<0.01),Amurensin H 0.2μmol/L对CSC刺激巨噬细胞HDAC活性降低无明显改善作用(P>0.05)。免疫荧光显示CSC组HDAC2表达降低(P<0.01),Amurensin H 1.0、5.0μmol/L组可部分恢复HDAC2表达(P<0.05、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CSC组与对照组相比pAKT表达明显升高(P<0.01),给予Amurensin H 1.0、5.0μmol/L可抑制CSC刺激的pAKT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Amurensin H可抑制香烟凝集物刺激引起的巨噬细胞炎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
- 谭春婷林芳赵然然翟惠芬姚春所徐波林明宝
- 关键词:H蛋白激酶B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 2022年
-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我院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门诊治疗的稳定期COPD患者共46例,入选者均进行静息肺功能(PFT)及心肺运动试验(CPET)。以运动终止至休息1 min时的心率恢复是否<12次/分为异常组(n=23)及正常组(n=23)。结果与心率恢复正常组相比,异常组患者的年龄更高、糖尿病及高血压的并发率更高、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更高、及具有更高的症状评分(均P<0.05);PFT结果提示,异常组第一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一秒率、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更低(均P<0.05);CPET结果提示,心率恢复异常组的峰值运动功率、峰值摄氧量、峰值呼出气分钟通气量、峰值二氧化碳排出量、峰值心率及心率恢复更低(均P<0.05)。Person相关分析显示,HRR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FEV_(1)%pred、DLCO%pred、pVO_(2)/kg及峰值心率均具有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COPD合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年龄更高,临床合并症更多,肺功能及运动能力更差,对这样的COPD患者应进行更加全面的病情评估和治疗,以避免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 赵然然王浩彦徐波谭春婷林芳聂姗李云霄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率恢复心脏自主神经心肺运动试验
- 环氧-二十碳三烯酸通过抑制线粒体分裂抑制肺气肿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研究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气肿的影响和对线粒体动态变化的调节作用,探讨肺气肿和线粒体分裂的关系,进一步阐明EET对肺气肿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①采用野生型C57BL/6小鼠(WT小鼠)和Ephx2基因敲除小鼠(Ephx2-/-小鼠),随机分为吸入过滤空气组和熏烟组,每周暴露到相应的环境中5 d,每天1 h,熏烟16周建立COPD模型。造模结束后取小鼠肺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肺气肿严重程度;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动态变化;肺组织匀浆提蛋白检测线粒体动态调控蛋白Drp1和MFN、自噬调控蛋白PINK1的表达水平。②采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细胞系),用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刺激24 h建立模型,外源性加入14,15-EET(1μmol/L)(功能最强的EET亚型),研究14,15-EET对Drp1、PINK1和Parkin的作用。结果①与空气组比较,熏烟组小鼠出现明显的肺气肿[(96.38±39.01)μm vs.(29.18±16.6)μm;(57.53±17.81)μm vs.(25.13±10.1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Ephx2-/-小鼠的肺气肿程度较WT小鼠减轻[(57.53±17.81)μm vs.(96.38±39.01)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空气组比较,熏烟组小鼠肺组织上皮细胞内线粒体分裂明显增加[(5.33±2.52)μm vs.(15.33±5.03)μm;(10.33±1.53)μm vs.(16.33±4.7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phx2-/-小鼠的线粒体分裂水平较WT小鼠减轻[(10.33±1.53)μm vs.(5.33±2.5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熏烟造成小鼠肺组织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表达水平升高(0.29±0.22 vs.0.18±0.06),融合蛋白MFN2表达下降(0.03±0.01 vs.0.13±0.01),线粒体自噬调节蛋白PINK1的表达升高(0.25±0.04 vs.0.14±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CSE刺激Beas-2B细胞后,外源性加入14,15-EET能够抑制Drp1、PINK1和Parkin的表达(1.97±0.43 vs.3.21±0.56,0.84±0.07 vs.2.01±0.20,1.24±0.13 vs.1.87±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EET可能通过�
- 李云霄赵然然林芳于刚刚徐波
- 关键词:小鼠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肿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大鼠脊髓背根节信号转录因子的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研究反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大鼠脊髓背根节感觉神经细胞转录因子的活化状态变化。方法:1~2周龄SD大鼠幼鼠共80只,区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SV感染组,每组40只。RSV感染组采用每周1次RSV(浓度5×105U/mL)滴鼻法制作RSV慢性感染模型,对照组采用无病毒培养上清液滴鼻。8周后每组取5只大鼠进行气道反应性测定。原位杂交检测肺组织RSVRNA以证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模型的可靠性。用TranSignal蛋白质/DNA活性芯片筛选C7~T5脊髓背根节组织中活性改变的转录因子。Western印迹对筛选结果中改变最明显的因子进行验证。结果:RSV感染组气道阻力增幅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原位杂交显示RSV感染组肺组织有大量呼吸道合胞病毒存在,HE染色示肺部存在明显炎症细胞浸润,说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模型建立成功。TranSignal蛋白/DNA组合芯片检测筛选:RSV反复感染大鼠背根节55个转录因子活性上调(RSV感染组/对照组>2),43个活性下调(RSV感染组/对照组<0.5)。Western印迹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并进一步明确蛋白/DNA组合芯片筛选的IRF转录因子是IRF-1,而不是IRF-2。结论:反复RSV感染可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和脊髓背根节感觉神经细胞内多种转录因子活性发生改变,可能与气道反应性增高的神经调控异常有关。
- 谭洪毅潘频华赵然然覃庆武王慧胡成平
-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神经可塑性
- 特发性肺纤维化与髓过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血管炎相关肺纤维化的临床特征比较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比较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与髓过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血管炎(MPO-AAV)相关肺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利于早期甄别MPO-AAV相关肺纤维化。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住院的IPF患者46例及MPO-AAV相关肺纤维化患者28例,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或可能UIP,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等结果。结果IPF组患者年龄、吸烟指数、咳嗽、咳痰比例均高于MPO-AAV组,MPO-AAV组发热、消瘦、关节疼痛比例高于IPF组;与IPF组患者相比,MPO-AAV组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血红蛋白明显降低,血小板、血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尿素氮、肌酐明显升高,尿潜血及尿蛋白阳性率明显升高;IPF组较MPO-AAV组患者血乳酸脱氢酶、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升高;MPO-AAV组与IPF组相比,动脉血pH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碳酸氢根降低;IPF组较MPO-AAV组用力肺活量(FVC)、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降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部HRCT表现为UIP或可能UIP的患者,如患者有全身症状(发热、消瘦、关节疼痛)、红细胞沉降率快、贫血及肾损害情况,应考虑MPO-AAV可能。已经诊断为IPF的患者,如随访过程中出现上述表现,也应及时复查自身抗体以警惕MPO-AAV。
- 谭春婷吴晓华徐岩齐海宇都凌杰赵然然林芳徐波
- 关键词:特发性肺纤维化普通型间质性肺炎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