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以来中国抗日题材影视剧的国际化、个性化和民族主义问题被引量:1
- 2016年
-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为了这最终独立、自由、尊严的新生,中国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然而,它也使得一直沉睡在旧梦中的国人一夜醒来,胸怀着对逝者的追思,不断地对后人诉说着那一段苦难家国史。
- 刘晓希
- 关键词:抗日题材民族主义个性化影视
- 电影叙事与电影评论的伦理分析——兼谈2016年的电影现象被引量:3
- 2017年
- 当兼有"艺术"属性的"电影"与"作文"的"叙事"和"评论"产生关联,并沿继着中国"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电影叙事"亦或"电影评论"将不可避免地于伦理实践的"真实"发生中溢满对"善"和"美"的追求与向往。此外,在区分了"伦理"和"道德"以及肯定了"共同伦理(全球伦理)"和"底线道德"的可能性之后,"电影叙事伦理"包括与之相关的电影评论的伦理性问题便理应内化成为中国电影创作情理结构的行动自觉。
- 刘晓希
- 关键词:伦理全球伦理底线道德电影评论
-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叙事伦理分析(1979-2000)
- 本篇论文借鉴了美国叙事学研究专家布斯对“方法论的视角主义”的理解,并将其作为“电影叙事伦理”的方法论指导和批评原则。“电影叙事伦理”采取的是一种“双重视角”的研究方法,它一方面关注电影叙事的技巧,另一方面又谨记电影叙事技...
- 刘晓希
- 关键词:现代主义
- 文献传递
- 张爱玲文学作品的电影学读解被引量:3
- 2015年
- 张爱玲的创作兼具鸳蝴文学和新感觉派小说这两种气质。一方面,她并不排斥小说中对才子佳人与悲欢离合故事情节的传奇性演绎,另一方面,她也有意无意地将西方现代性叙述方式融入到自己对"传奇"的讲述之中,使其作品呈现一种"视觉化倾向",这种小说的电影化风格必然使得其作品更容易被搬上舞台,丰富了中国现代电影的创作,张爱玲文学对电影意义的这一层面已被有关专家学者注意并展开讨论。而笔者认为,张爱玲之于中国电影的贡献,实质上则更在于她对传统叙事中"传奇"性的理解,并自觉将之运用到其影像化的文学创作过程中。这种最初运用在文学作品创作中的、融合了"影像"和"传奇"双重因子的叙事策略无疑带给借影像来叙事的中国现代电影以观念上的革新意义。
- 刘晓希
- 关键词:影像叙事传奇叙事
- 论“电影叙事伦理学”建构的逻辑必然性被引量:12
- 2016年
- 电影叙事学是传统叙事学的继承和发展,在将传统叙事学作为参照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电影语言的特殊性。而与传统叙事学的跨学科研究一起发生的,还有叙事学的伦理转向。因此,在对"叙事伦理"的概念进行廓清并对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给予肯定后,"电影叙事伦理学"便有了被建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刘晓希
- 关键词:叙事学叙事伦理电影语言电影叙事学
- “一带一路”电影和“春节档”电影的文化现象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2017年中国"春节档"电影在以往"合家欢"的模式中拓展出了多样的类型,而这当中包含着两部特意调档至此的"一带一路"电影。当"一带一路"遇上"春节档",这不仅改观了"一带一路"电影的现实情状,也改写了"春节档"电影的"新民俗"气质,此外,对"一带一路"电影和"春节档"电影的共同分析将不仅有益于"中国梦"的影像表达和中国电影文化的质性提升,也将有益于"中国电影走出去"。
- 刘晓希
- 关键词:文化现象
- “一带一路”:中国电影发展的新机遇与新使命被引量:14
- 2015年
- "一带一路"理念怀揣着将发展沿线及周边国家的经济视为显在追求而力图实现全方面互利共赢的美好期待。同时,这一理念的提出,也将历史上与中国电影发展有着密切交往的国家再次关联在一起。新机遇面前,中国电影也必须主动承担起泛亚地区"整合优势、支援弱势、共建强势"的共同使命,并通过具有跨国思维的电影叙事伦理实践实现中国电影自身的质性提升。
- 刘晓希
- 关键词:一带一路亚洲电影
- 国家政策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分析——以“一带一路”为例被引量:3
- 2016年
- 作为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方针政策下,尽管中国电影并没有像预期那样有着出色的表现,而且中国电影的创制也并没有在不理想的成绩之后进行及时而必要的反思,但是,各种标榜着"一带一路"战略方针的电影则已经遍地开花。存在着诸多问题的"一带一路"电影在加重中国电影产业陷入多重困境的同时,更与"一带一路"理念的初衷大相径庭。基于各种数据之上的报告分析一方面暗示出"一带一路"政策下中国电影产业的潜在忧患,另一方面,也给予我们从中发现改革与完善中国电影现状的可能与路径。建立在深度读解并正确实践基础之上的"一带一路"文化战略方针,才能够帮助中国电影走出去,在实现优势共享、弱势共帮的同时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自身的良性循环,进而推动"一带一路"多重构想的早日实现。
- 杨洋刘晓希
-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
- 技术电影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思考——兼谈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发展之路被引量:3
- 2016年
- 一、技术电影史视域下的世界电影发展
可以说,技术研究在电影史研究中应该占据极其突出的地位,因为,“电影是在特定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制片到放映,电影从未脱离技术的束缚,也从未错失技术带来的机遇,就好像电影总也离不开对一整套复杂机器的依赖,而这套机器本身也必须依赖于光学、化学和机械发展历史上的特定形成物,事实上,电影的发展总是不可避免地尾随着或期盼着技术的发展,电影的历史也即电影技术的历史。
- 刘晓希
- 关键词:电影发展电影史新媒体语境电影技术
- 艺术电影“现象”与艺术院线建设的冷思考被引量:16
- 2016年
- "现象电影"一词生发于2013年的诸多电影相关学者对当年《小时代》一类影片"落差反馈"的提炼概括。而2016年的《百鸟朝凤》在具有了2013年"现象电影"种种表征的同时,更显示出自身"艺术电影"的独特定位。当然,对这一另类"现象电影"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将必然涉及对"艺术电影"以及"艺术院线"的分析和探讨。在肯定电影"艺术性"层面及其多重意义的基础上,如何捍卫"体制下"的"艺术电影",又将捍卫怎样的"艺术电影"以符合当下社会的"生活情境"且能够尽可能满足复杂的"艺术分众"需求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饶曙光刘晓希
- 关键词:艺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