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 作品数:19 被引量:9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模拟研究
- 甲烷(CH4)是大气中重要性仅次于CO2的温室气体,湿地是甲烷最重要的自然排放源,但是,目前对于湿地的甲烷排放量的估计一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全球大气CH4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715SSE上升到2005年的1774SSE,...
- 李婷婷
- 关键词:自然湿地气候变化垦殖
- 评估湿地面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本申请提供评估湿地面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讨论网格区域内湿地区域的面积,通过近多年来网格区域内逐月的气象要素数据与逐月的面积占比构建目标预测模型,寻找气象要素数据与对应的面积占比之间标准的非线性关系。...
- 李婷婷 周卓雅 范兴旺 杨修群
- 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模拟研究——模型的修正与验证被引量:5
- 2010年
- 以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框架为基础,基于稻田同自然湿地产甲烷底物、植物生长过程以及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变化过程之间的差异,对模型进行了修改,建立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wetland)。利用三江平原淡水沼泽和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的甲烷排放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三江平原沼泽甲烷排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但是在若尔盖高原模拟效果欠佳;模拟和观测的甲烷排放季节总量在两地均有良好的一致性,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6(n=7,显著性水平p<0.001);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平均偏差和模型效率分别为14.1%,-6.7%和0.95。
- 李婷婷黄耀张稳宋长春
- 关键词:湿地甲烷
- 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模拟研究——模型的灵敏度分析与应用
- 2010年
- 对甲烷湿地排放模型CH4MODwetland进行灵敏度分析表明,环境驱动因素——温度和地表水深是影响甲烷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地表水深对季节性积水沼泽甲烷排放通量的灵敏度大于常年积水沼泽。模型对植物和土壤输入参数的灵敏度响应依次为Wmax(地上生物量最大值)>FR(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占植物总净初级生产力的比例)>fV(植被类型系数)>TAmax(植物从生长初期到最大地上生物量所需有效积温)>ρ(容量),OM(土壤有积质含量)>SAND(土壤砂粒含量)。以经验水位模型驱动CH4MODwetland,模拟三江平原毛果苔草和小叶章沼泽(1950年代~2000年代),以及若尔盖高原木里苔草和乌拉苔草沼泽(1960年代~2000年代)多年甲烷排放通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年代际甲烷排放通量的变化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但气候变暖使得降水量基本相同的年代甲烷排放通量增加:三江平原毛果苔草沼泽和小叶章沼泽(1980年代~2000年代比1950年代~1970年代模拟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9.5%和8.3%;若尔盖高原乌拉苔草沼泽和木里苔草沼泽(1990年代~2000年代比1960年代~1970年代)分别增加了6.0%和5.5%。该结论能够为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提供依据。
- 李婷婷张稳
- 关键词:灵敏度气候变化
- 人工红树林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22年
- 红树林是重要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人工红树林在恢复过程中碳交换过程受到气候、植被等环境的影响,与成熟红树林呈现较大差异.本研究采用闭路涡动相关系统对珠江河口人工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二氧化碳(CO_(2))通量和甲烷(CH_(4))通量的观测,并基于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环境要素对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_(e))、CO_(2)和CH_(4)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通量呈现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受到GPP和R_(e)的协同影响,其季节变化特征不明显;CH_(4)通量则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019—2020年CO_(2)年通量为74.9~138.4 g·m^(-2)·a^(-1)(以C计,下同),CH_(4)年通量为25.1~25.9 g·m^(-2)·a^(-1).CO_(2)变化特征受到GPP的直接影响,总辐射(R_(a))、气温(T_(a))和植被指数(NDVI)通过影响GPP对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NEE)产生间接的影响.T_(a)、NDVI和R_(e)是驱动CH_(4)季节变化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 申冲王春林赵晓松赵晓松卢燕宇夏北成李婷婷
- 关键词:二氧化碳甲烷通径分析
- 考虑多尺度和蒸散影响的新干旱指数研究——以云南为例被引量:10
- 2022年
- 构建适宜的干旱指标是精准实时监测干旱发生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从多尺度对土壤湿度和农作物受旱面积的响应出发,构建了一个新气象干旱指数DI,其更适用于干旱的实时监测。DI是基于考虑实时蒸散影响的短时间尺度相对湿润度指数(MI30)、中时间尺度标准化权重降水指数(SPIW60)及考虑蒸散气候异常影响的长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120)三种单时间尺度干旱指数的综合。研究以中国云南省为试验对象,利用125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资料以及历史干旱灾情数据,运用EID理论方法研制了干旱综合强度指标,统计了常用干旱指数的干旱综合强度,开展了各干旱指数对典型干旱过程监测对比检验,以及与实际干旱受灾面积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强度对干旱灾情的响应优于短时间尺度,在实时监测干旱时也更稳定,不易出现不合理的跳跃现象;而短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对降水的响应较长时间尺度的指数更为敏感,能及时监测强降水引起的干旱缓解作用。包含多种时间尺度的综合干旱指数(DI、MCI)比单一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在监测识别干旱和反映干旱灾害影响方面,具有两者兼顾的优势。本研究新构建的综合干旱指数DI在单项指数组成上和各分项权重系数确定上较MCI更简单,DI与干旱灾情的相关系数达0.63,优于MCI,实时监测的敏感性和稳定性方面相当,更适用于云南地区干旱监测和干旱评估业务。本研究可为实时干旱监测选取适宜的指标提供参考和指导。
- 张强邹旭恺陈鲜艳赵琳李婷婷钱忠华
- 关键词:气象干旱多时间尺度
- 碳中和目标下的若干地球系统科学和技术问题分析被引量:45
- 2021年
- 碳中和作为21世纪最大规模的有序人类活动,亟待科学应对。文章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讨论了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气、陆地和海洋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中的若干科学和技术问题及现存的知识不足。从地球系统模式、气候监测指标、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碳源/汇核算方法体系等方面,阐述了支撑碳中和的关键技术手段及现存的问题。基于目前存在的挑战和不足,建议深入理解气候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完善地球系统理论与模式,从多圈层角度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气候变化理论基础;自主构建气候变化监测指标系统,研发温室气体监测与核查手段和平台,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撑。
- 蔡兆男成里京李婷婷郑循华郑循华韩圣慧王林屈侠韩圣慧张永雨王凯龙上敏屈侠贾炳浩江飞张永雨朱建华谢瑾博孙扬贾炳浩吴琳张天一魏科吴林朱家文刘毅曹军骥
- 关键词:碳源温室气体气候变化气候监测
-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模型的应用及问题
- 陆地生态系统是大气温室气体(GHG)浓度变化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同时也受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在国际社会努力减少能源、工业等活动GHG 排放的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的GHG排放及其在大气GHG 浓度变化方面的作用逐渐凸显。由于...
- 张稳于永强李婷婷王国成张晴
-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不确定性
- 洪泛湿地甲烷排放机制与量化评估:进展与挑战
- 2025年
- 洪泛湿地甲烷排放是全球甲烷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理解洪泛湿地甲烷排放,对准确量化区域甲烷收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洪泛湿地甲烷产生、氧化和传输的关键过程,系统梳理了水文过程、植被、土壤特性、温度,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洪泛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总结了加入全球碳计划的湿地甲烷过程模型及其发展历程,并指出了洪泛湿地甲烷排放模拟面临的挑战,包括水文过程动态变化、土壤特性梯度差异及湿地植被发育等。最后提出,应加强复杂水文过程对洪泛湿地甲烷排放影响机制的研究,将周期性水文变化、干湿交替的土壤特性及湿地植被变化纳入甲烷排放模拟中,以改进洪泛湿地甲烷过程模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支撑。
- 王雪然万荣荣赵晓松赵晓松李冰李婷婷
- 关键词:甲烷排放
- 中国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模拟研究:1950-2008
- 1950年以来,中国自然湿地面积锐减,气候条件也发生很大变化,这无疑将对甲烷排放产生很大影响.本研究将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wetland与区域水文模型TOPMODEL和区域生态系统模型TEM相耦合,基于自然湿...
- 李婷婷张稳
- 关键词:自然湿地甲烷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