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丽
- 作品数:6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与消化系统肿瘤关系的Meta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系统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s/ARBs)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生或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Wan Fang Data、VIP和CBM数据库,搜集关于ACEIs/ARBs与消化系统肿瘤发生或预后关系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2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的32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1)ACEIs/ARBs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OR=0.92,95%CI(0.86,0.99),P=0.023],但ACEIs/ARBs与肝癌、胃癌的发病风险无明显相关性。(2)ACEIs/ARBs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HR=0.79,95%CI(0.63,0.98),P=0.031],但ACEIs/ARBs与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HR=0.75,95%CI(0.50,1.13),P=0.165]。结论 ACEIs/ARBs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但其可能与消化系统其他肿瘤的发生或预后没有相关性。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及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龙林竞曹国丽李玉婷汤绍辉
- 关键词:消化系统肿瘤ACEIARBMETA分析
- 异时性胃和乙状结肠双重癌1例被引量:2
- 2015年
- 患者男,63岁,韶关市翁源县人,因"下腹痛10余天"于2015年2月3日入院。患者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阵发性闷痛,无放射,伴大便难解,每2~3天解1次,无发热、乏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血。
- 曹国丽汤绍辉
- 关键词:高分化腺癌术后改变重复癌管状腺癌印戒细胞癌
- 广东省6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2年11月1日-2014年3月31日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AIH患者的住院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免疫球蛋白IgG或γ球蛋白水平、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1共纳入62个病例,其中男9例,女53例,男女比例1:5.89,患者年龄15-79岁,中位年龄56岁。62例患者中,中年患者占40.3%(25例);乏力(61.3%)、肝大(54.8%)、纳差(53.2%)为最常见症状;Ⅰ型AIH占77.42%,Ⅱ型3.23%,Ⅲ型3.23%,Ⅳ型16.13%。2不同分型AIH患者性别、年龄构成比、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发生率、血清Ig G或γ球蛋白水平和肝功能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Ⅰ型AIH患者男性腹胀、肝掌、蜘蛛痣、双下肢水肿、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均高于女性,而女性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浓度高于男性,血清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浓度低于男性。Ⅰ型AIH患者各年龄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发生率、血清Ig G或γ球蛋白水平、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IH以中年女性多见,以乏力、肝大、纳差为最常见症状,Ⅰ型AIH最多,女性患者血清GGT、ALP浓度明显高于男性,而血清HA及LN浓度则低于男性。
- 王敏汤绍辉刘倩倩曹国丽彭琴易廷庄
- 关键词:流行病学
- 特发性肝肉芽肿病1例
- 2015年
- 患者,男,57岁,因反复右上腹痛1年余,加重1个月于2014年10月11日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痛,为阵发性隐痛,无放射痛,发作无规律,伴纳差、乏力。到广州市黄埔区中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417×10^9·L^-1,上腹CT平扫提示肝内多发大小不等低密度病灶,脾脏增大。诊断为"血小板增多查因,肝转移瘤",建议患者到上级医院诊治。
- 曹国丽汤绍辉
- 关键词:脾脏增大低密度病灶血小板增多肝穿刺活检肝门区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表现与实验室特征分析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特征。方法收集2002年1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PBC的住院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特征。结果共纳入PBC患者36例,男女性别比为1∶3,中位年龄为53.5岁;以肝大(88.9%)、黄疸(69.4%)、乏力(66.7%)、腹胀(52.8%)为主要临床表现,老年患者腹胀、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青中年患者(P<0.05)。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最为显著,其次为碱性磷酸酶(ALP),中位数值分别为正常值的7.1和2.4倍,同时伴有明显的胆汁淤积性黄疸,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非结合胆红素(IBIL)、总胆汁酸(TBA)的中位数值分别为正常值的4.8、6.2、3和10倍。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抗核抗体(ANA)、抗核胞膜糖蛋白210抗体(抗gp210)+抗可溶性酸性核蛋白抗体(抗Sp100)的阳性率分别为55.6%、58.3%和41.7%,IgM升高率为65.0%。结论PBC以中年女性多见,肝大、黄疸、乏力、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老年患者病情较重;血清GGT、ALP等升高明显;AMA阳性率较既往研究结果低,联合抗gp210、抗Sp100检测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 曹国丽李建发吴胜兰汤绍辉
-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谷氨酰转肽酶抗线粒体抗体
- 适量饮酒与脂肪性肝病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系统评价适量饮酒与脂肪性肝病(FLD)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Wed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关于适量饮酒与FLD或NAFLD发病风险关系的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5年11月。采用Stata1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研究,包括13个横断面研究,2个横断面加纵向研究,1个队列研究,研究对象共计76 96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微量及少量饮酒可使FLD或NAFLD的发病风险分别降低17%及27%,而中量饮酒组边缘性地与FLD或NAFLD的发病风险降低相关。2不同性别亚组结果显示:女性微量及少量饮酒可使FLD或NAFLD发病风险分别降低29%及33%,但女性中量饮酒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男性少量饮酒可使FLD或NAFLD发病风险降低23%,但男性微量及中量饮酒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亚洲男性少量及中量饮酒可使FLD或NAFLD的发病风险分别降低29.7%及30.3%。结论适量饮酒可能不增加FLD或NAFLD的发病风险;相反,女性微量及少量饮酒可显著降低FLD或NAFLD的发病风险,而男性,尤其是亚洲男性少量及中量饮酒亦可显著降低FLD或NAFLD的发病风险。
- 曹国丽刘倩倩王敏易廷庄汤绍辉
- 关键词:饮酒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