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磊

作品数:20 被引量:141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苏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环保科研课题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会议论文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气象
  • 7篇气象条件
  • 5篇污染
  • 4篇气象条件分析
  • 4篇臭氧
  • 3篇烟花爆竹
  • 3篇龙卷
  • 3篇春节
  • 2篇雨期
  • 2篇散度
  • 2篇水汽
  • 2篇气象要素
  • 2篇气旋
  • 2篇中气旋
  • 2篇污染特征
  • 2篇林火
  • 2篇梅雨
  • 2篇梅雨期
  • 2篇近地
  • 2篇近地面

机构

  • 20篇江苏省气象局
  • 3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教育部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江苏省气象科...
  • 1篇安徽省人工影...
  • 1篇江苏省气象服...

作者

  • 20篇王磊
  • 7篇刘端阳
  • 6篇王易
  • 4篇严文莲
  • 4篇孙燕
  • 3篇李杨
  • 3篇刘梅
  • 2篇吴海英
  • 2篇姜麟
  • 2篇金小霞
  • 2篇王啸华
  • 2篇魏建苏
  • 2篇王磊
  • 2篇张静
  • 1篇李杨
  • 1篇杨婷娅
  • 1篇管兆勇
  • 1篇蒋义芳
  • 1篇侯俊
  • 1篇张静

传媒

  • 2篇气象
  • 2篇第33届中国...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气象学报
  • 1篇能源环境保护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第32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类La Ni(n)a季节演变过程的海气耦合特征对比
利用1951-2010年逐月的HadISST海表温度资料、SODA次表层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比分析了东太平洋(EP型)La Ni(n)a和中太平洋(CP型)La Ni(n)a的海气耦合特征在季节演...
王磊张文君祁莉何金海
2014年南京春节前后空气污染特征及其气象条件分析
本文利用2014年春节前后气象观测资料和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和PM2.5))浓度资料,分析了2014年南京市进一步实行限燃措施规定下春节期间空气质量的变化特征,重点讨论了春节前后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P...
王磊孙燕魏建苏刘端阳严文莲
关键词:烟花爆竹颗粒物浓度气象条件
文献传递
2023年9月19日阜宁致灾强龙卷多源观测分析
2024年
2023年9月19日,黄淮和江淮地区自北向南出现了一次混合型强对流过程,并伴有多个龙卷。其中最强龙卷出现在江苏盐城阜宁,达到强龙卷(EF3级)级别,距其1.2 km的童营村观测到41.8 m·s^(-1)(14级)极大风。利用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S波段双偏振雷达等资料对阜宁强龙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龙卷发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低空切变线之间的高温高湿辐合区中;低层锋面坡度较大,地面辐合线快速南移,配合极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对流抑制能量,较高的对流有效位能和垂直风切变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形成龙卷。阜宁龙卷是典型的强降水超级单体龙卷,具有钩状回波、有界弱回波区和持久深厚的中气旋等特征,高耸倾斜的强回波伸展高度超过16 km。双偏振雷达观测到龙卷碎片特征(TDS)范围较大,表明龙卷强度大、破坏强;龙卷发生前和维持阶段,受强垂直风切变影响,钩状回波中差分反射率(Z_(DR))弧与强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中心分离,形成的倾斜垂直环流有利于风暴维持和发展;TDS前侧出现低质心强降水回波,地面出现降水和降温后,Z DR弧和Z DR柱减弱消失,龙卷风暴快速减弱。
杨祖祥李萌萌王磊王磊赵素蓉
关键词:双偏振雷达
分类强对流天气物理量参数对比分析
<正>1引言冰雹、雷雨大风、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是江苏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它具有突发性、灾害性特点,常常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工农业生长带来很大损失。多年来,国内外气象工作者对表征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大气环境的一些对流参数如动力参...
蒋义芳侯俊王磊王易杨婷娅
文献传递
雨雪相态观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象观察技术领域,具体为雨雪相态观测装置。本实用新型,包括观测器,所述观测器的圆弧面安装有光伏板,所述观测器的圆弧面设有驱鸟装置,所述驱鸟装置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观测器的圆弧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远离观...
王磊刘梅李驰钦于剑金小霞
江苏梅汛期不同天气背景水汽特征量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本文利用2010—2014年6—7月逐日ERA再分析资料(0.75°×0.75°),以及2010—2015年6—7月江苏71个基本站点降水实况观测资料、24个地基GPS遥感监测数据反演PWV资料,对江苏梅汛期不同背景的水汽特征量对比探讨,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背景下水汽特征量反映不同,相对湿度和有无降水关系较好,比湿与PWV均可用于判断降水量级大小,并制定了不同降水量级所对应比湿与PWV值判断指标,梅汛期暴雨过程平均PWV值均在60mm左右,较弱降水过程高10mm左右,无降水天气一般在30~33mm。江苏不同区域暴雨过程中PWV空间分布呈现明显差异,当全省PWV均较高时,暴雨出现在江苏北部地区,仅沿江苏南PWV较大时,暴雨出现在江苏南部地区,暴雨区与PWV大值区相对应。不同区域暴雨区均出现在相对湿度大值区与水汽含量高值重叠区域,但南北不同区域暴雨过程中湿度和大气中水汽含量分布型态不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江苏不同区域暴雨形势与水汽配置图。
刘梅王磊陈圣劼吴海英
关键词:梅汛期暴雨
2022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且稳定维持与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
2025年
2022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1960年以来最强的高温事件,其形成和维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异常强盛有关。利用站点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通过对不同变量的诊断分析,研究了高温时段WPSH异常强盛且稳定维持的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在高温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盛行比一般高温年更强的下沉运动,扰动垂直动力加热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维持的主要因素。短波辐射通量表现为向下的异常,可通过向上的感热通量将热量由地面传输至近地层空气并促使其升温。(2)与一般高温年不同,2022年WPSH与南亚高压(SAH)重叠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利于WPSH在大陆上空维持,为此次极端高温事件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WPSH强度维持与局地负涡度的维持有关。一是扰动负涡度的垂直向下输送,二是相对涡度水平平流负异常。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WPSH的维持,自上而下的负涡度的垂直输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不同于一般高温年,WPSH在海洋上的主体部分的维持主要与180o附近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异常偏低有关。而WPSH在大陆上的部分,其维持与菲律宾群岛附近对流活动关系密切,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负涡度的维持。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加深对WPSH变化成因的认识,为后续研究持续高温的成因提供理论支撑。
陈蔚陈蔚管兆勇王磊
关键词:极端高温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江中下游
南京地区近地面臭氧浓度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被引量:128
2018年
通过分析2013—2015年南京地区相关气象要素对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影响,建立了用于不同季节高浓度臭氧污染事件的预报预警模型,并归纳总结了南京地区高浓度臭氧出现的天气形势.结果表明,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变化与气象要素密切相关,气温、能见度、日照小时、总(净)辐射辐照度等要素与O_3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总(低)云量呈负相关.高浓度臭氧污染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典型气象条件表现为:太阳辐射强,低云量少,相对湿度适宜,地面小风速及特定的风向.通过定义高浓度臭氧潜势指数HOPI和风向指数WDI,并综合考虑14:00地面气温、相对湿度及8:00各标准层的相关气象要素,建立了逐季节多指标叠套的高浓度臭氧预报方程.采用2016年资料对其进行检验,发现预报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72(冬季)、0.76(春季)和0.73(夏季),说明方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和可预报性.通过普查历史天气图,归纳了伴随南京地区高浓度臭氧事件出现的8种主要天气形势,即高压类(高压中心G0、高压后部G1)、低压类(低压底部D0、低压前部D1、低压倒槽D2)、均压类(高压相关的均压JG、低压相关的均压JD、其它均压J).其中,以高压后部地面形势出现概率最大,低压前部均压场出现时对应臭氧平均浓度最高.
王磊刘端阳韩桂荣王易庆涛姜麟
关键词:气象条件
江淮梅雨期不同类型暴雨过程锋生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江苏省自动站降水量资料,根据运动学锋生原理,分析了2020年江淮梅雨期锋生特征和两类不同性质暴雨锋生的差异,揭示了不同层次锋生与降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梅雨期锋生特征显著,强降水与中低层锋生有较好对应关系,其中形变项占主要贡献,散度项次之,倾斜项最弱。强降水时段总锋生、散度和形变锋生作用叠加。2)江苏地区自北向南锋生特征有差异,强度逐渐减弱,锋生发展高度逐渐降低。不同类型降水锋生特征不同,对流性降水锋生范围偏大、发展层次高、锋生中心偏强,总锋生和各分解项叠加作用显著,稳定性降水锋生特征反之。3)典型过程对流降水“6.28”和稳定性降水“7.11”对比表明:锋区位置相近,锋生作用均出现在江淮切变线附近,锋区、切变线和θse密集带三者对应较好。降水落区有差异,对流性降水过程中,由于干冷空气的显著南压,使得主要降水发生在锋面南侧暖区,与多个次锋生中心相对应;稳定性降水过程中冷暖空气势力相当,降水主要集中在主锋区附近,触发机制和降水性质不同导致降水分布差异。4)两次过程垂直锋区由低到高均有向北倾斜的特征,“6.28”过程锋区南侧有显著暖湿气流输送,锋区内为强烈上升运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场使得锋区维持。“7.11”过程垂直上升运动高度偏低,高空没有显著辐散场,对流性较弱。对两类降水垂直锋区的合成分析表明,对流性降水的低层锋生明显强于稳定性降水,由低层锋区造成的抬升触发作用对强降水形成更加有利,同时垂直风场的合成中上升运动也更加强烈。两类降水中,中低层散度和形变锋生由低到高均为先增大后减小,强降水主要由700 hPa以下锋生增强导致,中高层大气基本为锋消作用。
金小霞刘梅李杨李杨王磊陈蔚
关键词:江淮梅雨锋生函数暴雨
东北冷涡背景下江苏三次短时强降水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选取近年来江苏省境内出现较强短时强降水天气的三次过程分别为2007年的7月9日、2009年的7月23日和2004年6月25日,综合运用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和雷达数据对三次过程的环...
王磊孙燕沈阳尹东屏
关键词:东北冷涡WRF模式水汽通量散度微物理过程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