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红平
-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1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的延续性护理
- 2020年
- 研究儿童白血病PICC置管护理中,延续性护理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所选的患者都属于白血病儿童,并接受了PICC置管,总人数有84人,并在2017年3月到2019年9月间在本院进行治疗,按照统计学方法对患儿展开科学分组,一组采用常规护理,作为常规组,另一组采用延续性护理,作为延续组,然后从生活质量、并发症和依从率方面入手来评估以上两种护理方法的具体效果。结果: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延续性护理的延续组患儿中各项生活质量指标的评分都明显高于仅采用常规护理的白血病患儿;同时在并发症方面,采用延续护理的患儿中,并发症发生率为7.14%,有3例,但是在采用常规护理的患儿中,发生率为16.67%,有7例;在依从率方面,延续组的依存率为92.86%,常规组的依存率为80.95%。并且P<0.05,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具备意义。结论:延续性护理具备非常好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在儿童白血病PICC置管护理中能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和依从率的提高,并且还能够进一步提高PICC置管的安全性。
- 付红平
-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PICC置管白血病儿童
- 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应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效果观察
- 2021年
- 探究引导式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m,IC-ECG)定位技术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PICC插管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测量定位常规方法进行PICC置管,研究组采用引导式腔内心电定位技术进行PICC置管。比较两组的定位效果,包括一次置管率、置管时间、穿刺部位失血量。结果:研究组导管尖端一次性置入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穿刺部位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采用引导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以提高定位效果,保证新生儿置管的安全性。
- 付红平
- 健康教育路径在小儿喘息性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小儿喘息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8例喘息性疾病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9例。研究组给予健康教育路径,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疾病复发次数、再次住院次数、住院时间及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接受治疗依从性、患儿及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与对喘息性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健康教育模式,健康教育路径为喘息性疾病患儿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的护理教育与指导,能够提高患儿在治疗与护理中的依从性与满意度,有效促进喘息性疾病患儿的痊愈。
- 陈敏付红平
- 关键词:健康教育路径小儿喘息性疾病
- 新生儿PICC不同置管途径及常见并发症和对策
- 付红平
- 新生儿下肢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分析新生儿下肢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并探讨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66例行下肢PICC置管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将其分别纳入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穿刺次数、留置时间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新生儿下肢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1066例新生儿中,共有72例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75%;以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最为常见,占63.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 2500 g、基础疾病为感染性疾病均为影响新生儿下肢PICC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结论新生儿下肢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出生体重、感染性疾病有关,临床上应重视高危新生儿的识别与干预。
- 李娜付红平夏凡闫萍
- 关键词:新生儿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