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凯

作品数:41 被引量:143H指数:8
供职机构:内布拉斯加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5篇淋巴
  • 35篇淋巴瘤
  • 22篇细胞
  • 15篇预后
  • 15篇细胞淋巴瘤
  • 11篇弥漫
  • 8篇霍奇金
  • 8篇非霍奇金
  • 7篇弥漫大B细胞...
  • 7篇金淋巴瘤
  • 7篇霍奇金淋巴瘤
  • 7篇恶性
  • 7篇恶性淋巴瘤
  • 7篇非霍奇金淋巴...
  • 7篇B细胞
  • 6篇文献复习
  • 6篇难治
  • 6篇复习
  • 5篇原发性
  • 4篇蛋白

机构

  • 40篇天津医科大学
  • 8篇内布拉斯加大...
  • 3篇山东大学
  • 2篇天津市人民医...
  • 2篇山东省交通医...

作者

  • 41篇付凯
  • 35篇王华庆
  • 32篇张会来
  • 29篇钱正子
  • 23篇邱立华
  • 20篇郝希山
  • 19篇周世勇
  • 17篇侯芸
  • 13篇刘贤明
  • 8篇李维
  • 7篇孟斌
  • 6篇李兰芳
  • 5篇李雅妮
  • 4篇潘毅
  • 4篇崔秀珍
  • 4篇孙甜甜
  • 3篇翟琼莉
  • 3篇王雅璇
  • 3篇孙保存
  • 3篇董玲

传媒

  • 16篇中国肿瘤临床
  • 4篇白血病.淋巴...
  • 4篇第十五届全国...
  • 4篇第五届中国肿...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肿瘤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6
  • 8篇2013
  • 8篇2012
  • 14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状腺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原发恶性淋巴瘤(PT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PTL患者的临床特点,将相关因素纳入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PS评分、结外侵犯数、Ann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B症状、治疗前血红蛋白(Hb)浓度、乳酸脱氢酶(LDH)及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治疗模式、病理类型、肿块大小与PTL患者的生存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IPI评分、LDH及HGB水平、病理类型、肿块大小是PTL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PS评分、IPI评分、LDH及HGB水平、病理类型、肿块大小是PTL的独立预后因素。
侯芸王华庆付凯刘贤明邱立华张会来钱正子李维李兰芳郝希山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淋巴瘤预后
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天津市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PCBCL)的发病率、高发年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197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天津市肿瘤登记中心共记录PCBCL 31例,经临床调查26例资料完整.收集...
李雅妮王华庆邱立华钱正子张会来周世勇付凯郝希山
Cdc7、Mcm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Cdc7、Mcm2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60例DLBCL初治患者的性别、年龄、ECOG评分、Ann Arbor分期、IPI评...
王雅璇王华庆付凯侯芸张会来钱正周世勇邱立华郝希
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4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PCLBCL,leg type)的发病率、发病年龄、临床特点、转移规律、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7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收治的4例PCLBCL,le...
李雅妮王华庆邱立华钱正子张会来付凯郝希山
R-GemOx与RICE方案二线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美罗华联合奥沙利铂和吉西他滨(R-GemOx)与RICE方案二线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选取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R-...
张会来王华庆付凯侯芸李维周世勇邱立华钱正子刘贤明郝希山
一种新的淋巴瘤亚型:bcl-2和myc易位的双击淋巴瘤被引量:3
2012年
双击淋巴瘤(DHL)特征介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BL)之间,通常伴有myc基因断裂和其他重现性染色体断裂的疾病,常见myc和bcl-2基因的易位。其临床表现具有乳酸脱氢酶升高、骨髓受累、AnnAbort分期晚期、B症状、结外受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等特征。因与DLBCL和BL有部分重叠,所以依靠病理诊断很难将其区分出来,目前主要的诊断方法为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DHL对于DLBCL的标准化疗方案反应较差,预后不佳,中位生存期仅为0.2~1.5年。目前DHL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主要方案为RCHOP、RICE、RCVD、甲氨蝶呤预防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大剂量化疗联合骨髓移植等。
张会来马芹付凯王华庆
关键词:基因,BCL-2
美罗华联合NCE方案治疗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46例临床疗效及远期生存分析
目的:观察美罗华联合NCE方案治疗复发、耐药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及不良反应.方法:采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应用RNCE方案(美罗华、诺维本、顺铂、足叶乙甙)治疗的随访...
侯芸王华庆付凯刘贤明张会来钱正子邱立华李维周世勇李兰芳郝希山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美罗华
硼替佐米与吡喃阿霉素联合对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Hut-78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 探讨硼替佐米(BTZ)与吡喃阿霉素(THP)联合对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Hut-78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的BTZ、THP单药或两药联合作用于Hut-78细胞48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应用联合指数分析两药是否存在协同效应,在此基础上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情况,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1的变化.结果 BTZ与THP单药对Hut-78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两药联合时,BTZ序贯THP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高于BTZ与THP同时组及THP序贯BTZ组(P值均<0.01),当细胞增殖抑制率>50%时,THP序贯BTZ呈拮抗效应,而BTZ与THP同时及BTZ序贯THP则表现为协同效应,随着增殖抑制作用的增加,仅BTZ序贯THP的协同作用更为显著.BTZ与THP单药能有效诱导Hut-78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性,且BTZ序贯THP的细胞凋亡诱导作用较单药显著增强.BTZ单药可使细胞明显阻滞于G2/M期,上调P21蛋白的表达水平,序贯应用THP可显著增强BTZ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结论 BTZ序贯THP可协同抑制Hut-78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协同机制可能与序贯应用THP增强BTZ介导的P21表达上调及G2/M期细胞阻滞有关,提示BTZ与THP联合可能成为治疗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新选择.
钱正子王华庆付凯马艳玲郝希山
关键词:硼替佐米吡喃阿霉素细胞周期P21蛋白
淋巴结内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53、p63和PIM1蛋白表达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淋巴结内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p53、p63和PIM1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p63和PIM1蛋白在淋巴结内外DLBCL中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p53、p63和PIM1在淋巴结内外DLBCL中的表达差异,并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p53、p63和PIM1表达水平及其他临床病理学特征与淋巴结内外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212例DLBCL患者中,淋巴结内DLBCL有101例,淋巴结外DLBCL有111例(其中55例为胃肠DLBCL,56例为非胃肠DLBCL)。所有DLBCL患者中p53、p63和PIM1蛋白表达率分别为19.0%、25.2%和54.7%;其中,p53蛋白多表达于淋巴结外胃肠管(P <0.05),p63多表达于淋巴结外非胃肠管(P <0.05),而PIM1在各组间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值均> 0.05)。p53阳性者多为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3分(P <0.05),p63阳性者多见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升高(P <0.05),而PIM1表达与各临床特征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 0.05)。生存分析显示,p53与淋巴结内病例、p63与淋巴结外非胃肠组病例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明显相关(P值均<0.05),而PIM1表达则与淋巴结外胃肠组病例的PFS明显相关(P <0.05)。结论:淋巴结内外不同部位DLBCL的分子发病机制可能存在明显不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陈舒徐晓莹雷园园黄浦杨鑫刘岩雪刘岩雪张艳辉潘毅张艳辉王先火潘毅张会来翟琼莉孟斌
关键词:肿瘤抑制蛋白质P53P63蛋白发病部位
CTVP与CTOP方案治疗28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比较含长春地辛(VDS)的CTVP方案与含长春新碱(VCR)的CTOP方案治疗初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两种方案治疗初治NHL患者共280例,CTVP组162例,CTOP组118例。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指标相似(P>0.05)。可评价疗效272例,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3.13%和72.32%,临床获益率分别为91.88%和90.18%(P>0.05)。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乏力、外周神经毒性和脱发为主要不良反应。CTVP组外周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低于CTOP组(14.81%:31.36%,P<0.05)。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2~71个月),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3.2%和22.3%(P<0.05)。结论:采用含VDS的CTVP方案治疗初治NHL疗效较好,毒性较低,远期生存率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侯芸王华庆付凯刘贤明张会来钱正子李兰芳周世勇崔秀珍郝希山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长春地辛长春新碱吡喃阿霉素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