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调搏
  • 2篇心房
  • 2篇心房调搏
  • 2篇血管
  • 2篇食管
  • 2篇食管心房
  • 2篇食管心房调搏
  • 2篇经食管心房调...
  • 1篇心动过速
  • 1篇心房扑动
  • 1篇心律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病
  • 1篇心血管病学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病学
  • 1篇血管迷走神经...
  • 1篇阳性
  • 1篇阳性反应
  • 1篇晕厥

机构

  • 3篇泰达国际心血...

作者

  • 3篇王建勇
  • 3篇陈元禄
  • 3篇陈庆华
  • 3篇李翠
  • 3篇韩丽英
  • 1篇邸成业
  • 1篇李玉亮
  • 1篇徐薇

传媒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基础心率、基础收缩压及基础舒张压对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7年4月因晕厥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就诊且直立倾斜试验检查阳性患者761例,分为基础试验阳性者141例与激发试验阳性者620例,分析2种试验的阳性反应发生时间与性别、年龄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在基础试验中,与年龄≤30岁患者相比,年龄≥60岁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26.48±7.70)min vs(19.50±9.66)min,P<0.05];与男性比较,女性阳性反应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12±9.94)min vs(21.32±9.54)min,P=0.023];男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随年龄增大呈逐渐延长的趋势,与年龄≤30岁、31~59岁男性患者相比,年龄≥60岁男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随年龄的增长,女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先延长后缩短,与年龄≤30岁、≥60岁女性患者比较,31~59岁女性患者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有所延长,但三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激发试验中,与女性比较,男性阳性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10)min vs 6(5,9)min,P=0.007]。结论在基础试验阳性患者中,女性阳性反应发生时间较男性延迟,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性反应发生时间逐渐延迟。而在激发试验阳性患者中,仅发现男性患者出现阳性反应的时间比女性延迟,与其他因素无关。
王建勇陈元禄邸成业陈庆华李翠韩丽英
关键词: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直立性倾斜台试验
经食管心房调搏终止心房扑动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评价经食管心房调搏转复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4例单中心房扑患者,采用经食管心房分级递增或连续递增刺激进行终止。调搏频率为快于房扑频率的10%,经食管起搏心房15~30 s;若未成功转复,可将调搏频率加到扑动频率的120%~130%开始逐级递增或连续递增,最高起搏频率不超过500次/分。观察房扑转复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124例房扑患者中转为窦性心律69例,成功率55.6%。典型房扑(97例,成功率63.9%)和左心房正常(74例,成功率78.4%)的房扑,成功率高于非典型房扑(27例,成功率25.9%)和左房大(50例,成功率36.0%)的房扑。有与无明确心脏病或心脏手术史的房扑患者转复率无差异[55.4%(51/92) vs 56.3%(18/32),P<0.05]。结论食管心房调搏转复房扑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典型房扑和左心房正常的房扑。
陈庆华赵少锋陈元禄王建勇李翠李玉亮卢俊霞韩丽英刘宇帆赵蕊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经食管心房调搏心房扑动转复窦性心律
RR间期不齐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六例发生机制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RR间期不齐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方法分析来我院就诊的6例RR间期不齐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电图及其发生机制。结果 3例确诊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3例确诊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RR间期不齐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原因分别为:患者1和患者2受折返环路组织不应期的影响;患者3和患者4是由于折返环路发生改变;患者5是由于窦性心律干扰了折返激动;患者6是由于折返环路以下的双侧束支发生了传导阻滞。结论心动过速时组织不应期的影响,折返环路的改变,折返环路内、外心律的变化,折返环路以下部位传导的异常等均可导致RR不齐的发生。
王建勇陈元禄陈庆华李翠韩丽英徐薇
关键词:RR间期经食管心房调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