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
- 作品数:12 被引量:74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加味四妙勇安汤对CIA大鼠关节炎性病理损伤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探讨加味四妙勇安汤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关节炎指数(AI)、关节病理损伤的改善情况,对大鼠体内白介素(IL)-6,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CIA模型,将造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来氟米特)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设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干预治疗12周。每周评价每只鼠的AI值。12周后麻醉处死,取各组大鼠右踝关节,光镜下观察病理学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大鼠膝关节滑膜IL-6、IL-17、TNF-α的m RNA转录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7、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中药3种剂量组在6~12周时AI分值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或P<0.01);而且在8~10周还分别表现出较阳性组显著的改善(P<0.05或P<0.01)。光镜检测结果显示:中药中剂量组明显改善了CI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各治疗组IL-6、IL-17、TNF-α的m 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加味四妙勇安汤对CIA模型大鼠关节炎改善作用的分子机制,可能与下调炎性细胞因子IL-6、IL-17、TNF-α的表达相关。
- 马卫国孟凤仙张继胜陆妍王亚南沈志明王洁刘慧
- 关键词:加味四妙勇安汤病理改变分子机制
- 藤莓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PPARγ/NF-κB信号途径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7年
- 目的观察藤莓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滑膜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IL-17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抑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滑膜免疫炎性病理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CIA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并设正常组,每组6只。正常组与模型组予去离子水10 m L/(kg·d)灌胃,西药组予来氟米特1.87mg/(kg·d)灌胃,中药高、低剂量组分别以藤莓汤生药量31.8、15.9 g/(kg·d)灌胃,连续干预12周。干预结束后检测PPARγ、P65、IL-17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PARγ、P65、IL-17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PPARγ蛋白表达上调,P65、IL-17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及中药低剂量组PPARγ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65、IL-17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藤莓汤可改善CIA大鼠关节滑膜病理损伤,抑制免疫炎性因子表达。
- 王洁王亚南陆妍陈祎顾文王康沈志明卜祥伟张红红张建萍陆清怡孟凤仙
- 关键词: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滑膜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核转录因子-ΚB
-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恶性淋巴瘤中医证候分类研究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分析恶性淋巴瘤(ML)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分布规律,为ML中医证候规范化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的240例ML住院患者的就诊资料,共985例次。采集纳入病历资料的中医四诊信息,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从985例次的ML病历资料中共采集148项中医四诊信息,频率在13%以上的症状共18个,由高到低依次为乏力、舌紫暗、苔腻、咳嗽、纳呆食少、咳痰量多、失眠、面色少华、脉弦滑、口干、苔薄白、大便质干、脉沉细、体质量下降、形体偏瘦、语声低微、舌红、肢体麻木。通过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共获取8个公因子,用最大方差法旋转成分矩阵得出载荷因子,利用因子系数筛选出其对应的四诊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显示为三大类中医证候,按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痰瘀互结(占28.83%)、气阴两虚(占19.79%)、气虚痰结(占15.51%)。病位涉及脾,涉及阴虚火毒之邪的比例为19.79%。结论:阴虚火毒之邪是ML发病的重要因素,脾胃虚弱贯穿ML病程的始终,为ML复发及症状波动的关键。
- 杨茜茹丁晓庆李仝国佳鑫严冬向郭华王洁李冬云
-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中医证候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 去甲基化联合益髓颗粒治疗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 研究背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作为一种老年性疾病,86.4%的患者确诊时超过60岁,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中国卫生健康委员表示,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而较高危组患者年龄往往...
- 王洁
- 关键词:疗效分析去甲基化
-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及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研究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的相关性,以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客观指标(动态动脉血压指标、颈动脉超声、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的相关性,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临床应用开拓新的思路。...
- 王洁
- 关键词:动态动脉硬化指数高血压病颈动脉硬化中医证型
-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肺间质病变与中医证型及临床指标的关系研究
- 研究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继发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与中医证型及临床指标的关系,探讨RA-ILD的中医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 王洁
- 关键词:肺间质病变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
- 文献传递
- 秦苓液抑制高尿酸血症肾组织免疫炎性损伤的机制探讨及临床疗效分析
- 尿酸性肾损害是由于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导致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继而尿酸(uric acid,UA)结晶沉积于肾脏引起的病变,主要影响肾小管和间质,导致肾小管间质炎症、肾结石、肾纤维化、慢性肾功...
- 王洁
- 秦苓液对尿酸性肾病大鼠肾功能及肾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观察秦苓液对尿酸性肾损害大鼠肾功能及肾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其对尿酸性肾病(UN)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腺嘌呤灌胃伴酵母饲料喂养的方法造模,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别嘌呤醇组(23.33 mg·kg^(-1)·d^(-1)),秦苓液大、中、小剂量组(36.4,18.2,9.1 g·kg^(-1)·d^(-1)),连续干预8周。分别于0,2,4,6,8周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u PRO/24 h),血尿酸(s UA),血肌酐(s CR)和血尿素氮(BUN);干预6周和8周后分别处死各组大鼠1/2量,取肾脏进行苏木素-伊红和过碘酸雪夫氏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u PRO/24 h,s UA,s CR,BUN明显升高,肾组织出现较明显的病理改变;与模型组比较,秦苓液各剂量组大鼠u PRO/24 h,s UA,s CR,BUN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肾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秦苓液能显著改善UN模型大鼠肾功能,减轻肾组织病理损伤,保护肾脏。
- 王洁孟凤仙王亚南卜祥伟张红红沈志明王康张建萍陆清怡张继胜
- 关键词:尿酸性肾病肾功能肾组织病理别嘌呤醇
- 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半暗区超微结构的影响
- 目的观察于氏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以及缺血半暗区超微结构的影响,从超微形态学角度探讨头穴丛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4只体重在240-260g的清洁级雄性...
- 王洁
- 关键词:超微结构局灶性脑缺血头穴丛刺法突触
- 文献传递
- 半夏芩连汤对干燥综合征模型NOD小鼠Th17/IL-17免疫炎性途径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外分泌腺免疫炎性损伤的分子机制及半夏芩连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8只雌性NOD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中药组,每组6只,将6只雌性Balb/c小鼠设为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每天予去离子水0.1 m L/10 g灌胃,阳性药组予雷公藤多甙片10mg/kg灌胃,中药组每天予半夏芩连汤按生药60 g/kg灌胃。连续给药12周后,摘眼球取血处死,留取双侧腮腺、颌下腺组织。采用RT-PCR技术检测IL-17、IL-6、毒蕈碱样胆碱能受体3(type 3 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M3R)、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 protein-5,AQP5)mRNA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3R、AQP5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IL-17、IL-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L-17、IL-6、M3R、AQP5mRNA转录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中药组IL-17、IL-6、M3R、AQP5 mRNA转录水平及IL-17、IL-6、M3R、AQP5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间比较,与中药组比较,阳性药组IL-17、IL-6、M3R mRNA转录水平显著下调(P<0.01),M3R、AQP5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半夏芩连汤抑制SS外分泌腺神经毒性损伤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其调控Th 17/IL-17免疫炎性途径相关。
- 陆妍陈祎王亚南刘慧张继胜马卫国沈志明王洁王康孟凤仙
-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NOD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