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症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探讨重症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血流感染(BSI)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预后因素连线图模型构建。方法 选取本院治疗的重症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BSI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开展细菌分离培养,对分离获取的病原菌实施药物敏感试验;并根据患者治疗30 d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104)和死亡组(n=28);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综合指数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综合指数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值、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132例重症血液病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BSI患者经细菌培养分离出14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共54株、百分比36.99%,革兰阴性菌共92株、百分比63.01%。药敏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克林霉素、苯唑西林无耐药性,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其次为磺胺甲噁唑、庆大霉素;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环丙沙星、苯唑西林无耐药性,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其次为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噁唑;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的耐药率最高,其次为头孢呋辛、环丙沙星;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无耐药性,对头孢呋辛的耐药性最高,其次为头孢噻肟、环丙沙星;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最高,其次为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唑林。死亡组与生存组在性别、住院时间、年龄、吸烟史、白蛋白、侵入性操作、糖尿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基线资料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感染性休克、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合并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资料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性休克、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合并心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不全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综合指数预测患者预
- 龚忠义魏涛余林
-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预后因素
-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分析被引量:17
- 2014年
-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CHOP方案治疗;实验组在CHOP方案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化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中完全缓解(CR)11例,部分缓解(PR)8例,总有效率为79.2%;对照组中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6例,总有效率为54.2%;实验组的有效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采用CHOP化疗方案,且联合用药并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适合于临床一线治疗。
- 魏涛龚忠义
-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CHOP非霍奇金淋巴瘤联合用药
- 泰索帝联合吡喃阿霉素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 2003年
- 目的 观察泰索帝联合吡喃阿霉素 (吡柔比星 )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 2 4例经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的晚期乳腺癌患者 ,采用泰索帝 75 mg/ m2 dl,吡喃阿霉素 4 0 mg/ m2 dl化疗。 2 1天为一周期 ,3个周期评价疗效。结果 2 4例病人可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 CR3例 ,PR16例 ,NC3例 ,PD2例 ,有效率 79.1% ,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脱发、腹泻。结论 泰索帝联合吡喃阿霉素治疗晚期乳腺癌有疗率较好 。
- 龚忠义魏涛
- 关键词:晚期乳腺癌药物疗法联合用药
- 联合米托蒽醌与顺铂胸内注射治疗癌性胸水被引量:5
- 2001年
- 目的 :评价米托蒽醌 (MTZ)、顺铂 (PDD)在治疗癌性胸腔积液中的优劣。方法 :随机采用MTZ和PDD进行胸腔内注射。结果 :所有有效病历均有胸膜增厚 ,二组胸膜增厚程度无显著差别 ,P >0 0 5。毒副作用为MTZ组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低于PDD组 ,骨髓抑制、胸痛发生率二组相似 ,程度轻微。结论 :使用MTZ无需水化 ,故更适用于晚期、体弱。
- 龚忠义魏涛
- 关键词:PDD癌性胸腔积液胸内注射癌性胸水顺铂
- 环孢霉素A治疗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
- 2005年
- 魏涛
- 关键词:环孢霉素A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 环孢素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环孢菌素(Cs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CsA联合司坦唑醇,对照组仅用司坦唑醇,6个月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二组患者外周血中Hb、WBC及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二组患者外周血中Hb、WBC及PLT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Hb及WBC水平较对照组上升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组患者P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0.00%,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67%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A联合司坦唑醇治疗CAA临床疗效显著,临床用药相关副作用少,安全可靠。
- 魏涛龚忠义
- 关键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素A司坦唑醇
- 异环磷酰胺治疗复发性难治性淋巴瘤6例
- 2004年
- 魏涛龚忠义
- 关键词:异环磷酰胺淋巴瘤
- 以扁桃体周脓肿为首发症状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治体会
- 2018年
-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扁桃体周脓肿为首发症状的的诊治过程,以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以扁桃体周脓肿为首发症状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临床病理学资料及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以扁桃体周脓肿为首发症状,行扁桃体周穿刺见少许脓性分泌物,完善检查提示伴有血液系统异常,骨髓穿刺骨髓涂片示BM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明显增生占82.5%,原始细胞3%,MPD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查示FCM可见粒系比例增高,约占有核细胞比例的86.9%,其中部分粒系可见CD11b、CD13、CD15、CD16表达紊乱;骨髓标本送成都金域检验中心查:FLT3-ITD未检测到突变;NPM1未检测到突变;AML中的C-KIT未检测到突变;AML-E;TO阴性;BCR/ABL融合基因(P190)阳性。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经积极的规范性化疗,预后较好,病情好转出院,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当遇及以咽喉部感染为首发症状合并血液系统异常的疾患者时,要及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以期减少误诊、漏诊率,尽量避免传统的扁桃体周脓肿的治疗方法如扁桃体周穿刺、扁桃体周脓肿切开、扁桃体切除等有创操作造成不可逆性损伤。
- 肖其珍肖其珍伍保均梁思玉陈果陈果魏涛
- 关键词:扁桃体扁桃体周脓肿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28例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6月3日-2012年4月14日我院收治的2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5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给予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治疗,可取得理想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魏涛龚忠义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地塞米松沙利度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