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辉
- 作品数:24 被引量:156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天河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诊治被引量:34
- 2004年
- 目的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近 2年内在肠镜检查中发现的 4 6例共 4 7个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病变的检出及处理情况。方法 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 ,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pit形态 ,4 6例LST患者中 ,4 2例共 4 2个病变接受内镜下治疗 ,其中 14例行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 (EMR)切除病变 ,2 4例行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剥离分片切除术 (EPMR)切除病变 ,1例行透明帽辅助EPMR切除病变 ,3例行单纯高频电热圈套切除术切除病变。结果 LST检出率 :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 0 8%。病变分布 :4 7个LST病变中 ,直肠 2 2个 ,乙状结肠 10个 ,降结肠 7个 ,横结肠 4个 ,升结肠 2个 ,盲肠 2个。内镜下病变大体分型 :颗粒均一型 2 5个 ,结节混合型 12个 ,平坦隆起型 8个 ,假凹陷型 2个。Pit形态 :Ⅱ型pit 2个 ,Ⅱ型 +ⅢL型pit8个 ,ⅢL型pit9个 ,IV型pit2 8个。病理形态 :绒毛状腺瘤 2 8例 ,均伴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 ,其中 7例有局部癌变 (6例m癌 ,1例sm1癌 ) ,但根部无癌残留 ;增生性息肉 2例 ;管状腺瘤 11例 ,10例合并中度不典型增生 ,1例局部癌变 (m癌 ) ;锯齿状腺瘤 (Serrated腺瘤 ) 6例。结论 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 ,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 ,?
- 刘思德李明松陈学清岳辉赖卓胜智发朝张亚历姜泊
- 关键词: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早期癌变8例内镜下治疗及随访被引量:1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早期癌变在内镜下治疗的新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放大大肠镜与黏膜染色技术观察黏膜pit分型 ,发现LST早期癌变 ,并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对LST早期癌变进行治疗且随访疗效。结果 8例LST早期癌变主要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 ,占 75 % ;病变大于 30mm以上者占 75 % ;放大内镜下病变pit分型以Ⅳ型为主 ,占 75 % ;病理形态以绒毛状腺瘤癌变为主 ,占 6 2 5 % ,浸润深度以黏膜内癌为主 ,占 75 % (m +sm1占 87 5 % )。8例早期病变均进行EMR ,一次性完全切除成功 ,其中EMR和内镜下分片黏膜剥离切除术 (EPMR)各 4例。平均随访 2 0 7个月 ,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肿瘤局部残留、复发及转移。结论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早期癌变多为黏膜内癌 ,内镜下行EMR是一种有效的或可能治愈的方法。
- 刘思德岳辉白岚张亚历智发朝张振书周殿元姜泊
- 关键词:早期癌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 罕见大肠平坦型病变并锯齿状腺瘤2例报道被引量:12
- 2004年
- 刘思德岳辉李明松陈学清赖卓胜智发朝张亚历姜泊
- 关键词:平坦型大肠肿瘤内镜治疗锯齿状腺瘤病例报告
- 笑气清醒镇静镇痛与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胃镜检查的临床价值比较研究被引量:18
- 2014年
- 目的研究笑气化状态的诱导过程并比较笑气清醒镇静镇痛与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胃镜检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行胃镜检查患者400例,随机分为笑气组200例和丙泊酚组200例,记录笑气组达到笑气化状态的时间及浓度,2组患者检查前、中、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药物起效时间、胃镜操作时间、镇静效果、恢复时间、留院时间、不良反应。检查结束后医生与患者填写调查问卷。结果笑气组达到笑气化状态的平均时间为(3.16±0.65)min,男性与女性无明显差异[(3.16±0.71)比(3.16±0.58)min,t=0.006,P〉0.05);达到笑气化状态的平均笑气浓度为(43.68±5.05)%,男性明显高于女性[(45.30±4.99)%比(41.46±4.30)%,t=3.042,P〈0.05]。与检查前比较,丙泊酚组检查中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均明显降低(P〈0.05),而笑气组检查中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明显升高(P〈0.05)。丙泊酚组的起效时间及操作时间比笑气组短(P〈0.05),镇静效果比笑气组更深(P〈0.05),但笑气组的恢复时间、留院时间均比丙泊酚组明显减少(P〈0.05)。检查中丙泊酚组部分患者出现低氧血症、低血压、心率过缓等不良反应,而笑气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干呕等咽部刺激反应。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笑气组的医师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患者愿意再次接受检查的比例均低于丙泊酚组(86±3.7比96±2.6,87±2.8比98±1.2,87%比99%,P〈0.05)。结论笑气清醒镇静镇痛及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胃镜检查均是有效的,但前者对心肺功能影响更小更安全。准确识别笑气化状态是笑气清醒镇静镇痛成功实施的关键。重视影响笑气清醒镇静镇痛技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的9个因素,对于优�
- 徐胜浩岳辉李清峰杨文娟何锋坚邓三花彭芊芊刘素英
- 关键词:胃镜检查二异丙酚清醒镇静
- 铝碳酸镁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前列腺素的影响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研究铝碳酸镁对实验性胃溃疡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前列腺素(PG)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40只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铝碳酸镁低剂量干预组、铝碳酸镁高剂量干预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均采用醋酸腐蚀法建立胃溃疡模型,低剂量铝碳酸镁干预组给予1 ml(80 mg·kg^(-1)·d^(-1))铝碳酸镁混悬液灌胃,高剂量铝碳酸镁干预组给予1ml 120mg·kg^(-1)·d^(-1))铝碳酸镁混悬液灌胃。治疗后14 d,观察溃疡面积、溃疡抑制率、血清和胃黏膜组织VEGF(120 mg·kg^(-1)·d^(-1)),表皮生长因子(EGF)、前列腺素E2(PGE2)、环氧化酶2(COX-2)的含量。结果干预组大鼠溃疡面积、溃疡指数均值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铝碳酸镁高剂量组溃疡面积、溃疡指数均值明显低于铝碳酸镁低剂量组,抑制率明显高于铝碳酸镁低剂量组(t=9.066、12.846,P<0.05);模型组大鼠的血清VEGF、EGF、PGE2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干预组大鼠的血清VEGF、EGF、PGE2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铝碳酸镁高剂量组血清VEGF、EGF、PGE2明显高于铝碳酸镁低剂量组(P<0.05);模型组大鼠的胃黏膜中VEGF、EGF、PGE2、COX-2 mRNA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干预组大鼠的胃黏膜中VEGF、EGF、PGE2、COX-2 mRNA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铝碳酸镁高剂量组胃黏膜中VEGF、EGF、PGE2、COX-2 mRNA含量明显高于铝碳酸镁低剂量组(P<0.05)。结论铝碳酸镁能够缩小实验性胃溃疡大鼠的溃疡面积,增加VEGF、EGF、PG的生成是铝碳酸镁发挥治疗作用的分子途径,且高剂量铝碳酸镁干预效果更好。
- 雷浩强岳辉
- 关键词:铝碳酸镁胃溃疡前列腺素
- 内镜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含视频)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内镜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对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15例确诊为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患者,通过内镜建立2~3条黏膜下隧道对其进行剥离治疗,术后送病理检查,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5例早期食管癌均经内镜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顺利整块切除。平均手术时间(94.7±52.9)min,病变一次性根治性切除率为86.7%,2例因切缘残留均追加外科手术。13例患者随访6—36个月,其中7例并发术后狭窄,发生率53.8%,均多次予以球囊扩张后症状缓解。余未见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方法,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杨文娟岳辉何锋坚邓三花刘素英彭芊芊李立夫徐胜浩龙沛琪黄必钦
- 关键词:食管肿瘤
- 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在筛查早期微小结直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进行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筛查大肠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127例患者按年龄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普通结肠镜、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检查,由后者预判病变病理性质,并与组织病理学相比较。结果普通结肠镜检查64例发现微小病变84个,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检查63例患者,单独用高分辨率发现微小病变147个,加用电子染色后共发现微小病变259个,其中包括102个平坦型病变。与病理组织学结果比较,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判断病变性质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100%。结论高分辨率数字染色内镜显著增加微小结直肠病变的检出率,并能较好地区分病变的性质。
- 刘燕兵毛正果邓三花魏清柱龙沛琪彭芊芊王伟飞岳辉
-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
- 小肠疾病的消化内镜及现代基础医学诊治平台的建立及发展
- 智发朝白杨徐智民张以洋肖冰岳辉张亚历姜泊王立生潘令嘉李国新伦伟健巴明城钟长青龙靖华
- 研究背景:小肠疾病在临床中相对少见,大约占整个胃肠疾病的五分之一。主要分布在消化科、普外科、儿科、感染科等有关学科,以各种感染与炎症、溃疡、狭窄梗阻、肿瘤以及出血等较多见。然而由于缺乏对小肠疾病的有效诊治平台,致使5-7...
- 关键词:
- 关键词:小肠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微生态学
- 数字染色内镜和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Barrett食管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 目的 探讨数字染色内镜(I-scan)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对Barrett食管(BE)的诊断价值。方法 筛查2010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间有上消化道症状(反酸、烧心、嗳气、吞咽梗咽感、上腹隐痛等)并知...
- 龙沛琪岳辉魏清柱毛正果邓三花刘燕兵彭芊芊王伟飞
- 关键词: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 双导丝插管技术及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评价双导丝插管技术和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需要治疗性ERCP胆管插管的205例患者进行研究。对使用常规方法胆管插管的定义为常规组(205例),对常规插管反复进入胰管者采用双导丝插管技术胆管插管的定义为双导丝组(28例),而将常规插管不成功者即采用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后胆管插管的定义为预切开组(27例)。评价各组胆道插管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整个研究期间内需要ERCP胆管插管患者205例,其中常规胆管插管成功150例,成功率为73.2%(150/205),而常规胆管插管失败的55人随机分为2组,分别应用双导丝插管(28例)以及乳头括约肌预切开后选择性胆管插管(27例),其中双导丝组成功率为85.7%(24/28),预切开组成功率为85.2%(23/27),最终有8例不能完成ERCP胆管插管,总成功率达96.1%(197/205),术后常规组中插管相关并发症共12例(占8.0%),双导丝组2例(占8.3%)、预切开组2例(占8.7%),三者互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常规胆管插管不成功者采用双导丝插管技术或者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均能提高插管成功率,且后两者不增加ERCP的并发症的风险,是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可以选择的安全有效方法。
- 陈培生刘素英邓三花詹梅香孔伟芳何锋坚徐胜浩岳辉
- 关键词:ER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