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益伟

作品数:32 被引量:147H指数:8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天津市科委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0篇动脉
  • 25篇主动脉
  • 18篇腔内
  • 12篇开窗
  • 11篇修复术
  • 11篇腔内修复
  • 10篇主动脉瘤
  • 9篇腹主动脉
  • 9篇腹主动脉瘤
  • 8篇体外
  • 8篇腔内修复术
  • 7篇手术
  • 7篇腔内治疗
  • 7篇主动脉夹层
  • 7篇夹层
  • 6篇动脉疾病
  • 6篇胸腹
  • 6篇主动脉疾病
  • 6篇B型主动脉夹...
  • 5篇主动脉腔

机构

  • 32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32篇朱杰昌
  • 32篇戴向晨
  • 32篇冯舟
  • 32篇张益伟
  • 31篇罗宇东
  • 31篇范海伦
  • 23篇胡凡果
  • 4篇王端
  • 2篇韩万里
  • 2篇杨鑫
  • 1篇付强
  • 1篇梁晓宇
  • 1篇李宏伟
  • 1篇陈岩

传媒

  • 9篇血管与腔内血...
  • 7篇中华血管外科...
  • 5篇中华普通外科...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中国血管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外开窗EVAR技术治疗短瘤颈腹主动脉瘤的初步经验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初步探讨体外开窗EVAR技术治疗短瘤颈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例应用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的短瘤颈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术前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数据预定或者自制体外开窗支架,行AAA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和内脏动脉分支支架植入术。结果 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一过性肾功能损伤,经内科治疗后改善。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8.6个月(范围为1~24个月)。1例左侧肾切除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彩色超声多普勒,显示右侧肾动脉通畅,腹主动脉支架通畅,无内漏。其余5例患者术后复查CTA,均显示主体开窗支架和内脏分支支架通畅,无内漏。结论体外开窗EVAR技术是一项治疗短瘤颈AAA的可行方法。
罗宇东朱杰昌张益伟冯舟范海伦戴向晨
关键词:腔内修复术腹主动脉瘤
体外开窗技术治疗3例急性StanfordB型夹层的初步体会被引量:8
2016年
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病死率高。中国AD的发病年龄年轻化。对于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由于开放手术的风险明显高于腔内治疗,因此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endovascularaorticrepair,TEVAR)已成为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传统的TEVAR需要覆盖左锁骨下动脉远端第一破口,要求破口近端具有足够长度及健康的锚定血管。当第一破口紧贴左锁骨下动脉开口,
朱杰昌戴向晨范海伦冯舟张益伟罗宇东
关键词: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左锁骨下动脉体外腔内修复术发病年龄
髂动脉分支支架治疗髂动脉瘤的近期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利用髂动脉分支支架(IBD)保留髂内动脉并腔内隔绝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IBD治疗的髂动脉瘤患者的术前、术中、围手术期及随访资料。结果本次研究共收录8例患者,其中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6例(单侧4例,双侧2例),孤立性髂总动脉瘤2例。植入自制IBD支架1例,临床实验支架7例。技术成功率75%(6/8)。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无Ⅰ型、Ⅲ型内漏。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个月,臀肌跛行患者2例(为植入失败者),无其他不适。8例患者术后30d CTA检查,未见明显内漏,髂内分支支架血流通畅。3例术后6个月CTA检查,无内漏、髂内分支支架血流通畅。结论 IBD是髂动脉瘤腔内治疗中保留髂内动脉的有效方法,术前适应症选择及术中规范操作是提高技术成功率的关键。
郭俊莹戴向晨朱杰昌范海伦冯舟张益伟胡凡果罗宇东
关键词:髂动脉瘤髂内动脉
症状性腹主动脉瘤压迫十二指肠的临床诊疗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报道了3例罕见的症状性腹主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初步提出了此类疾病相应的分型及处理方法。
朱杰昌戴向晨罗宇东冯舟张益伟
关键词:症状性腹主动脉瘤十二指肠临床诊疗分析手术治疗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下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病变的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评价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治疗下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初始治疗应用减容治疗方法的下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患者共102例。按减容方法不同,分为经皮机械血栓清除联合置管溶栓(PMT+CDT)组(27例)及单纯置管溶栓组(CDT)组(75例)。减容治疗后视治疗结果给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置入等后续处理。对比两组一般情况、术中情况(失血量、造影剂用量)、围手术期情况(尿激酶用量、介入次数、减容时间、减容相关并发症)、减容有效性、减容费用、踝肱指数(ABI)、术后6个月再狭窄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PMT+CDT组减容有效性显著高于CDT组(P<0.05);同组内比较,两组术后1周及6个月ABI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两组间同时点比较,ABI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支架内再狭窄病例亚组中PMT+CDT组的6个月再狭窄率显著低于CDT组(P<0.05);PMT+CDT组的造影剂用量、介入次数、尿激酶用量、减容时间以及减容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DT组(P<0.05),失血量、减容费用显著高于CDT组(P<0.05)。结论: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有效、省时、安全,可作为下肢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患者的首选初始治疗方法。
李宏伟罗宇东范海伦冯舟朱杰昌张益伟胡凡果戴向晨
关键词:下肢动脉狭窄血栓形成置管溶栓术
体外开窗EVAR技术治疗远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例病例报告
2017年
自1999年Dake等首次报道应用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封堵主动脉夹层的近端破口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以来,大部分病例真腔血供改善、假腔逐渐血栓化、远端主动脉重新塑形,但是仍有部分病例支架远端主动脉假腔持续增大形成夹层动脉瘤,影响真腔供血甚至破裂。
郭俊莹戴向晨朱杰昌范海伦冯舟张益伟胡凡果罗宇东
关键词: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台上4开窗EVAR技术腔内修复胸腹主动脉瘤1例报告被引量:2
2017年
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的腔内治疗一直是血管外科的难点。腹主动脉内脏分支血管重建的困难是限制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应用于TAAA治疗的重要原因。开窗支架技术可以保留各个分支血管的血供而不改变其解剖结构,理论上减少了内漏和分支支架因受压而闭塞的问题,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腔内手术方式。
杨鑫戴向晨朱杰昌罗宇东范海伦冯舟张益伟胡凡果
关键词:胸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预置导丝在预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的应用:近中期结果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总结应用预置导丝辅助的可控性预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经验,评估其治疗正常锚定区不足的胸主动脉疾病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管外科采用可控预开窗TEVAR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的47例胸主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并发症发生率、临床驱动的靶病变再手术率(CD^TLR)及死亡率.结果所有弓上分支获得重建,术中支架释放成功率95.7%(45/47),2例早期病例中转为烟囱技术.术中并发症4例(8.51%),其中轻微Ⅰ型内漏2例、Ⅲ型内漏2例;术后30 d复查见术中内漏消失,无新发死亡病例.新发支架相关并发症2例(4.26%),其中Ⅲ型内漏、急性脑梗死各1例.CD^TLR 2.13%(1/47),Ⅲ型内漏二次手术封堵1例.随访时间3~3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新发非主动脉相关死亡2例,无新发并发症.CT血管造影显示无支架移位、内漏、支架段夹层假腔或动脉瘤腔均已血栓化、分支动脉通畅.结论应用预置定位导丝的可控体外预开窗TEVAR治疗正常锚定区不足的胸主动脉疾病的近中期结果安全、有效.可控技术的关键在于支架术中定位释放技术及预置定位导丝解缠绕技术.
秘家学戴向晨罗宇东范海伦朱杰昌冯舟胡凡果张益伟
关键词:主动脉胸主动脉
腔内治疗在胸腹主动脉瘤治疗中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在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管外科2006年6月至2016年6月采用腔内手术、开放手术和杂交手术治疗的T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围手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TAAA患者共22例,其中男18例,女4例,年龄19~82岁,平均(55.0±13.2)岁。腔内手术11例、开放手术8例、杂交手术3例。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腔内手术组、开放手术组和杂交手术组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1%(1/11)、62.5%(5/8)和66.7%(2/3)(P=0.028)。出院随访发现,腔内手术组术后Ⅲ型内漏1例、支架近端胸主动脉再发夹层动脉瘤1例及假性动脉瘤1例(27.27%);开放手术组术后右肾动脉分支闭塞1例(12.5%);杂交手术组Ⅱ型内漏1例(33.33%)。结论腔内手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成为TAAA首选治疗方法。
冯舟王端胡凡果张益伟罗宇东范海伦朱杰昌戴向晨
关键词:胸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开放手术杂交手术
开窗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伴有不良锚定区的急性Stanford B型夹层的早期结果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 评估应用台上体外改造覆膜支架行开窗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伴有不良锚定区的急性Stanford B型夹层的早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管外科20例伴有不良锚定区的急性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台上体外开窗技术的应用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并观察早期治疗结果.结果 本组20例患者中,男性16例(80%),中位年龄53(18~83)岁.入组患者均为伴有不良锚定区的复杂性急性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包括短锚定区4例、逆撕夹层累及左侧锁骨下动脉(LSA)13例、逆撕血肿累及LSA 3例.4例采用美敦力Valiant支架、10例采用波士顿医疗Relay支架、6例采用先健Ankura支架.支架改造中位时间45(30~60)分钟.LSA单开窗19例、一窗(LSA))一槽(左侧颈总动脉)1例.平均发病至手术间隔时间为(5±3)天.初始技术成功率90%.1例出现Ⅲ型内漏,二次介入采用封堵器封堵漏口;1例开窗定位不准,采用烟囱技术补救.平均手术时间(101±48)分钟,平均透视时间(24±16)分钟.无围手术期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左肱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手术切除.1例术后肾功能不全加重,非手术治疗好转.平均住院时间为(9±6)天.平均随访时间为6(1~13)个月,未发现并发症、所有开窗分支血管通畅、无开窗相关Ⅰ和Ⅲ型内漏.结论 从早期观察结果来看,应用台上体外改造覆膜支架行开窗胸主动脉修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伴有不良锚定区的急性Stanford B型夹层的方法.
朱杰昌戴向晨罗宇东范海伦冯舟张益伟胡凡果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