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陈
- 作品数:25 被引量:101H指数:6
- 供职机构: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头颅颞部皮样囊肿1例被引量:1
- 2013年
- 1病例
男,25岁,因发现头部包块20余年入院。自幼发现头皮包块至今并进行性增大,无头痛等不适症状。查体:神志清楚,颞部头皮见一类圆形包块突出,大小(4×3×3)cm^3,质韧,无触痛,边界清楚,活动性差。包块彩超提示实性包块,包膜完整,内无血流信号。诊断为头皮肿块:脂肪瘤可能性大。局麻下行包块切除术。于包块正中做一皮肤切口长约4cm,先切开表皮,再逐步切开皮肤全层后见一灰白略发亮囊壁,蚊式钳及组织剪沿囊壁钝、锐性分离,直至完整剥离包块。
- 骆华冯爱平黄其军杜陈陈宏刚
- 关键词:皮样囊肿颞部头颅皮肤切口进行性增大包块切除术
- 小骨窗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探讨
- 目的:探讨小骨窗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组给予小骨窗显微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给予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记录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将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获得...
- 杜陈冯爱平黄其军乔伟江涛寇小波王文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 文献传递
- 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的选择及预后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的个体化选择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至2015年5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其中42例进行手术治疗,入院时按Hunt-Hess分级分为A组(Ⅰ-Ⅲ级30例),B组(Ⅳ-Ⅴ级12例),按手术时机分为早期组(1-3d)19例,晚期组(4-14d)23例,以格拉斯哥转归评分量表(GOS)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对主要并发症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癫痫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GOS评分,恢复良好31例,中度病残但生活自理5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3例,死亡3例,手术效果以早期手术最佳。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早期组10.5%,晚期组26.1%;脑积水发生率早期组为15.8%,晚期组为21.7%,癫痫发生率早期组为5%,晚期组为17.4%。结论手术效果以早期手术为最佳,能降低术后手术的主要并发症,对不同级别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应根据医院和个人条件,尽早手术。
- 冯爱平黄其军乔伟杜陈
- 关键词: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个体化
- 硫糖铝山莨菪碱防治重型脑伤应激性溃疡的疗效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硫糖铝、山莨菪碱混悬液早期鼻饲,防治重型脑伤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903例重型脑损伤患者(对照组:380例,伤后72h内无任何预防应激性溃疡措施。A组:303例,使用鼻饲雷尼替丁、甲氰咪胍、奥美拉唑;B组:220例,早期鼻饲硫糖铝和山莨菪碱混悬液)应激性溃疡出血、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B组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为1.6%,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3%,与A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输血治疗数和病死率同步下降。结论在治疗原发脑伤的同时,硫糖铝、山莨菪碱混悬液早期鼻饲对防治重型脑伤应激性溃疡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并能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率。
- 冯爱平唐运涛陈宏刚刘伦波杜陈覃小军
- 关键词:脑损伤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
-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临床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及可能机制进行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并分析在儿童癫痫病的治疗过程中,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对于我院就诊的84例儿童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随机的方式将84例儿童癫痫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对试验组的患者采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托吡酯添加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在血清球蛋白及淋巴细胞亚群方面都要好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能够有效的降低儿童癫痫患者的CD19+B及CD20+B细胞值,对儿童癫痫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 杜陈
- 关键词:儿童癫痫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 地震灾害中颅脑损伤的救治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地震灾害中颅脑损伤的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在2008年5月12日地震灾害中收治的281例颅脑损伤伤员。结果281例颅脑损伤伤员中,重型46例,中型132例,轻型103例。开颅手术58例,其中开放性颅脑损伤11例,闭合性损伤47例,死亡4例,重残6例,中残18例,轻残36例,痊愈201例,转送上级医院16例。结论地震灾害中大量的颅脑损伤伤员,经快速合理的组织协调,准确掌握病情,合理的治疗,及时手术,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残废率。
- 刘伦波唐运涛陈宏刚冯爱平杜陈乔伟黄其军
- 关键词:地震颅脑损伤救治
- 颅脑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风险模型构建及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探讨分析颅脑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LDC)后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的风险模型构建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25例行单侧LDC的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DTICH发生情况分为DTICH组(n=40)和非DTICH组(n=85)。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分级(GOS)标准评定患者预后;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DTICH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分析危险因素预测DTICH发生概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区分度进行验证评价;GiViTI校准带及Hosmer Lemeshow检验对校准度进行验证评价。结果:非DTICH组患者术后3个月GOS分级优于DTICH组(P<0.001),术前Rotterdam CT评分、合并颅骨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sTBI患者LDC术后发生DTICH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的AUC为0.882,95%CI为0.820~0.955,特异度为0.852,灵敏度为0.938,准确度为0.932,模型区分度良好;预测模型的GiViTI校准曲线带P>0.05;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DCA曲线中阈概率值设定为30.4%的临床净获益为35%。结论:DTICH会影响sTBI患者LDC手术预后,若术前Rotterdam CT≥4分、合并颅骨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9.73 h、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1.82 g/L时,应提前告知患者LDC术后有发生DTICH的风险,并考虑早期干预。
- 冯爱平王文杜陈
- 关键词:颅脑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
- 去大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脑疝5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9
- 2010年
- 目的探讨去大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105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手术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行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对照组53例行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将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脑积水、术后脑梗塞、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去大骨瓣减压联合天幕裂孔切开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法 ,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 刘伦波唐运涛陈宏刚冯爱平杜陈黄其军乔伟
- 关键词:天幕裂孔切开术大骨瓣减压重型颅脑损伤脑疝
- 尼莫地平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血管动力学参数中的作用分析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分析和探讨尼莫地平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血管动力学参数中的临床作用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注射尼莫地平治疗。治疗40 d后,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患者经过40 d的治疗后,试验组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总有效率提高了44.83%;2组治疗后血肿量与水肿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降低更明显;2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血管患者有效率高,更易受患者接受,值得进一步探讨。
- 杜陈刘伦波冯爱平黄其军乔伟江涛寇小波
- 关键词:尼莫地平高血压脑出血脑血管动力学
- PICU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患儿临床特征与预后因素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 评价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治疗的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儿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在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PICU治疗的123例14岁以下sICH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采用单变量与COX多变量比例模型,评价影响患儿死亡与存活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患儿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为(7.45±3.10)分。sICH患儿最重要病因为血管畸形(35.8%,44/123),患儿总病死率为24.4%(30/123)。COX多变量比例模型分析表明,中线移位与患儿病死率呈正相关(HR=5.731,95%CI1.869~17.574,P=0.003),入院GCS评分较低与存活患儿预后不良显著相关(HR=3.248,95%CI 1.556~6.778,P=0.003)。结论 sICH是严重影响患儿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症疾病,主要致病因素为血管畸形突然破裂。中线移位和入院GCS评分是影响患儿病死率和神经预后的重要因素。
- 冯爱平王文杜陈乔伟黄其军
- 关键词:儿童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