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志刚

作品数:23 被引量:102H指数:6
供职机构: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骨折
  • 8篇内固定
  • 4篇内固定治疗
  • 4篇钢板
  • 3篇腰椎
  • 3篇椎管
  • 3篇外固定
  • 3篇颈椎
  • 3篇脊髓
  • 3篇脊柱
  • 3篇钢板内固定
  • 3篇板内固定
  • 2篇远端
  • 2篇治疗肱骨
  • 2篇入路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术后并发
  • 2篇术后并发症
  • 2篇双钢板

机构

  • 22篇济源市第二人...
  • 1篇郑州大学第二...

作者

  • 22篇吕志刚
  • 16篇王广超
  • 8篇李永军
  • 3篇刘梅
  • 2篇赵向辉
  • 2篇周卫东
  • 1篇宋有军
  • 1篇王建祯
  • 1篇牛淑芹
  • 1篇刘国防
  • 1篇李庆钧
  • 1篇李国喜
  • 1篇黄小平
  • 1篇郭军
  • 1篇谭斌

传媒

  • 2篇当代医学
  • 2篇颈腰痛杂志
  • 2篇临床医学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医正骨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辽宁医学杂志
  • 1篇实用手外科杂...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实用诊断与治...
  • 1篇实用神经疾病...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骨科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5
  • 2篇200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骨科疾病患者围术期风险因素的探讨
2011年
目的探讨老年骨科患者围术期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选择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85例65岁以上老年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术前并发症、手术相关风险因素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85例术后病死率为2.4%,18.8%的老年骨科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与术后出现并发症密切相关的风险因素是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神志状况、手术类别。结论正确评估老年骨科患者围术期的的风险因素,积极调整手术方式,对其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王广超吕志刚李伟标
关键词:骨科老年人围术期
分期综合保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280例报告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分期综合保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Altman分期基础上将膝骨性关节炎分为4期,针对不同分期患者分别采用股四头肌等长功能锻炼、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玻璃酸钠注射液关节腔注射、小针刀松解及中药熏蒸治疗原发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280例。本组患者Ⅰ期31例,Ⅱ期68例,Ⅲ期193例,Ⅳ期8例。其中男113例,女167例。年龄40~79岁,平均64岁。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年,优160例,良116例,差4例,优良率98.5%。结论:分期综合保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的近期治疗效果。
李永军刘明勋王广超吕志刚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
骨伤手法联合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分析骨伤手法联合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7月诊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43)。对照组患者接受腹针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骨伤手法联合腹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颈椎曲度、疼痛和颈椎功能障碍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VAS)和颈椎功能障碍(NDI)评分较治疗前减小,颈椎曲度较治疗前增加;其中观察组患者疼痛(VAS)和颈椎功能障碍(NDI)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颈椎曲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食欲下降、四肢乏力等不良反应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伤手法联合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能明显提升临床疗效,减少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建议使用。
赵亚楼吕志刚
关键词:骨伤手法腹针颈型颈椎病
16例多节段脊柱骨折诊疗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李永军吕志刚王广超
关键词:脊柱骨折脊柱
矩形钉及带锁髓内钉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矩形钉及带锁髓内钉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分别选择矩形钉及带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各30例,从操作方法,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及治疗结果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随防6个月~2年,平均10.5个月.早期并发症有:矩形钉置入时骨折2例,伤口延迟愈合5例次,伤口皮缘缺血坏死7例次,创面2次手术10例次.晚期并发症有:骨髓炎4例,骨折延迟愈合4例(矩形钉组3例,带锁髓内钉组1例),畸形愈合3例(均为矩形钉组),骨折不愈合4例(矩形钉组3例,带锁髓内钉组1例),内固定物并发症:矩形钉退出3例,折断1例,锁钉退出1例.[结论]矩形钉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是适用的,但从预防术后并发症角度考虑,使用带锁髓内钉进行胫腓骨骨折治疗是值得推广的.
吕志刚朱卉敏王广超周卫东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矩形钉带锁髓内钉胫腓骨骨折骨折治疗预防术后并发症伤口延迟愈合早期并发症
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颈椎矢状力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颈椎矢状力线参数变化的相关性,为颈椎退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自2017年9月-2018年9月纳入52例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通过X线测量其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采用MRI检查评价颈椎间盘退变的Pfirrmann分级情况。颈椎矢状力线参数包括:T1倾斜角(T1slope,T1S)、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 angle,CLA)、颈倾斜角(neck tilt,NT)、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和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SVA);Pfirrmann分级共Ⅰ~Ⅴ级,分别设定为1-5分,对C2-C7中5个节段分别进行Pfirrmann分级评分,总分为5~25分。对不同Pfirrmann分级与颈椎矢状力线参数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分析。结果(1)以52例患者的各项矢状力线参数中位值为界限,将5项参数各分为≥中位值和<中位值的亚组共5组,比较各亚组内C2-C7所有节段的Pfirrmann分级评分:T1S亚组中的C5-6、C6-7节段Pfirrmann评分、CLA亚组的所有节段Pfirrmann评分,以及C2-7SVA亚组的所有节段Pfirrmann评分均有显著的组内差异(P<0.05);(2)以Pfirrmann评分<15分作为轻度退变,≥15分为中重度退变进行分组,Pfirrmann≥15分组的T1S、CLA值显著低于Pfirrmann<15分组,NT和C2-7SVA显著高于Pfirrmann<15分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LA与颈椎间盘退变Pfiffmann评分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618,P=0.004);C2-7SVA则与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25,P=0.001)。结论颈椎间盘退变人群的颈椎矢状力线参数可发生明显变化,其中CLA与颈椎间盘退变Pfiffmann评分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C2-7SVA则与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王广超李永军吕志刚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颈椎病
复杂Pilon骨折的治疗体会
2012年
目的探讨复杂Pilon骨折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对2003年2月~2010年6月收治的30例复杂Pilon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全部病例均进行回访,回访时间为7.9~42.0个月,平均时间28.6个月。痊愈13例,良好9例,可5例,差3例,总有效率为90%。2例患者术后出现创口皮肤浅表感染,经及时采取换药措施后痊愈。未发生一例螺钉进入关节面、内固定物断裂、深部感染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术后除1例患者因过早负重导致骨折再移位外,其他患者均获得良好的固定效果。结论对于复杂Pilon骨折,治疗前应对软组织损伤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根据受损程度,选择准确的手术时机,合理安排手术方案及术后科学指导患者早期行功能锻炼,可有效降低并发症。
王广超吕志刚刘梅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器手术后并发症
颅脑损伤合并伤的诊治体会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对颅脑损伤合并伤的救治。方法 本院收治85例颅脑损伤合并伤,入院时GCSS≤9分,颅脑手术治疗50例,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33例,钻孔血肿清除术9例,颞肌下减压术5例,微创血肿清除术3例。其它治疗包括气管切开、胸腔闭式引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椎管减压、剖腹探查等。结果 死亡18例,存活67例(平均随访2年),其中重残12例,轻残18例,37例恢复满意。结论 对颅脑损伤合并伤的救治,各科应通力合作,重点诊治危及生命的损伤,最大程度地降低死亡率及伤残率。
吕志刚宋有军李国喜李庆钧郭军黄小平
关键词:颅脑损伤合并伤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体会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总结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体会。方法选取2016-12—2018-03间在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手术的4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术后均获(14.20±5.16)个月的随访。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1.72±3.04)周。术后出现4例(8.70%)并发症,均经对症处理后愈合。未发生节腔感染、骨不连、膝内外翻畸形、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其他并发症。末次随访依据膝关节功能评分(HSS)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良率为89.13%(41/46)。结论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能获得较好的解剖复位,固定稳固性强,术后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可靠。
王广超吕志刚李伟标
关键词: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特征及其对疼痛、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的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情况,以及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对患者疼痛、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纳入2016年9月-2019年2月于本科就诊的DLS患者50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就诊的其他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VAS评分、ODI指数和SRS-22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疼痛、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在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其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angle,TKA)、脊柱矢状轴(Sagittal axis of spine,SAS),以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T 1骨盆角(T 1 pelvic angle,T 1 PA)、L 1骨盆角(L 1 pelvic angle,L 1 PA)等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对比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差异性,同时对DLS患者VAS评分、ODI指数、SRS-22评分与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RS-22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人群的LL、SS角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 1 PA角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分析,DLS患者的LL、SS均与其VAS评分和ODI指数、侧凸Cobb角呈显著的负相关性(r<-0.50,P<0.01),与SRS-22评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0,P<0.01)。结论DLS患者存在明显的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尤其以LL、SS减小、L 1 PA增加最为显著,且LL、SS与患者疼痛、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王广超吕志刚李伟标刘梅尚锦梁赵亚楼艾军
关键词:腰椎侧凸腰椎退行性疾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