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禾丰
- 作品数:14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新升格高职院校迅速发展的策略探讨被引量:2
- 2010年
- 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是办学层次上的实质性的提升。升格后的高职院校如何尽快转变教育观念,重构新的办学特色,实现办学水平质的飞跃,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面对这些问题,应根据本地区实际,对新升格高职院校迅速发展的策略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具体措施: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优秀团队;加强专业建设;强化科研意识;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一系列措施和举措的实行,促进新升格高职院校迅速发展壮大,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 谭禾丰
- 关键词:中职院校升格高职院校
- 关于促进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高的若干思考
- 2013年
- 高职院校近年来发展迅速,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但其在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还远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从师资队伍、校企合作、考核评价体系、顶岗实习管理四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途径,以期为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和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谭禾丰
- 关键词:高职教育办学水平
- 激励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研究被引量:9
- 2011年
-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企业是否愿意参与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企业需求和主体意识。文章从激励理论的研究视角,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梳理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从积极性、稳定性和规范性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对策。
- 谭禾丰
- 关键词:企业职业教育
- 社会服务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探索——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2012年
- 产学研结合需要社会、行业企业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增强产学研结合的吸引力,就是转换视角,跳出教育本位看问题,树立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以服务社会和行业企业需求作为产学研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服务中提升自己谋求发展。
- 谭禾丰
- 关键词:社会服务产学结合高职院校
- 高职院校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的研究——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规划纲要指导下的实践探索被引量:5
- 2011年
- 随着以内涵建设为取向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逐步推进,内涵发展已逐步成为各高职院校发展的共识,而如何在内涵发展过程中引入特色、打造特色内涵,是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根本。因此,在教育规划纲要指导下,探索具有职业院校个性的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 谭禾丰
- 关键词:高职教育
- 以评估为动力 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被引量:1
- 2013年
-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结合实际参与评估工作的经历,系统阐述了评估的意义,以及如何科学地把握评估实质,发挥评估效应,以评估为动力,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实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 王斌谭禾丰
- 关键词:高职院校指标体系
- 高职院校高效课堂实施路径研究——以高职土建类专业集群为例被引量:1
- 2020年
- 高效课堂是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学生主动和创造性学习的开放式、生成性课堂组织形式。通过对土建类专业集群高效课堂构建的实践探索,结合国内相关院校实施的有益经验,提出了“分课程类别改革,按专业群凝聚特色”的高效课堂创建思路和“四阶段”“六领域”的实施机制,为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 宋世杰谭禾丰
-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堂组织专业集群
- 开展校企合作亟需构建激励机制被引量:4
- 2011年
-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校和企业发展的战略诉求。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无论是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对于企业、学校、学生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谭禾丰
- 关键词:校企合作激励机制
- 建筑类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构建——三重螺旋模型的视角
- 2012年
- 三重螺旋模型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型理论,为高等职业学校与政府、企业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基于三重螺旋模型的观点,从企业、高等职业院校和政府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三者和谐共处的三重螺旋,是构建良好的建筑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的关键。
- 谭禾丰
- 关键词:动力机制
- 持续推进项目化课改必须思考的几个关键问题——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学习体会被引量:4
- 2017年
- 结合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培训的体会,对如何持续推进项目化课改进行探讨,对六个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思考: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是推动课改不断深化的关键,实施效果是检验课改成效的最重要指标,师资队伍建设是课改顺利实施的决定性因素,自下而上的努力是课改取得成效的有效保证,有力的配套保障是课改实施的坚实基础,利用信息化教学计划创新手段是推动课改实施的必要支持。
- 谭禾丰
-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