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海云

作品数:15 被引量:51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历史地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遗址
  • 7篇石器
  • 6篇旧石器
  • 5篇石器时代
  • 5篇旧石器时代
  • 4篇石制品
  • 3篇旧石器时代晚...
  • 2篇遗址调查
  • 2篇山西博物院
  • 2篇柿子滩遗址
  • 2篇试掘
  • 2篇墓葬
  • 2篇墓葬壁画
  • 2篇黄土高原
  • 2篇馆藏
  • 2篇壁画
  • 2篇博物
  • 2篇博物院
  • 1篇大自然
  • 1篇地理

机构

  • 12篇山西省考古研...
  • 5篇山西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山西博物院

作者

  • 15篇任海云
  • 2篇杜水生
  • 2篇胡文英
  • 1篇王晓毅
  • 1篇张婷
  • 1篇王斌
  • 1篇安瑞军
  • 1篇宋艳花
  • 1篇王益人
  • 1篇张光辉
  • 1篇王小娟
  • 1篇石金鸣
  • 1篇贾尧

传媒

  • 4篇人类学学报
  • 2篇考古
  • 1篇文物世界
  • 1篇中原文物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中国国家博物...
  • 1篇大众考古
  • 1篇中国文物保护...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穴居--旧石器时代人类栖居地的选择之一
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我国发现了一大批洞穴遗址。本文以早期人类栖居地为切入点,综合整理了人类的栖居形式之一——穴居,分析认为,人类在接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也考虑了最适宜生存所需的阳光、水源、食物资源等,并非不加选择照单全...
任海云
关键词:洞穴遗址
柿子滩遗址楔型细石核工艺流程研究及相关问题探讨被引量:4
2016年
1980年,位于山西吉县清水河下游的柿子滩遗址首次被发现并发掘。2000—2010年,展开大范围调查与试掘。遗址由单个地点扩展为多个地点构成的遗址群,收获包括细石核在内的细石器组合、石片石器、石磨盘和棒、穿孔鸵鸟蛋壳、大量破碎骨片和烧骨等文化遗物,清理多个用火遗迹。这是我国北方一处地层清楚、文化遗存埋藏丰富、分布范围广的细石器原地埋藏遗址,对探讨我国细石器文化发生、早期现代人流动和农业起源等学术课题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迄今公布的全部细石核资料,按照操作链的思想,重点对楔型细石核进行类型学分析,认为几乎全部是按照先确定台面后修整楔状缘进行石核预制,处于预制、剥片、中止和废弃阶段的细石核类型均有,以剥片和中止两阶段的细石核较多,应该与当地石料易于获得有较大关系。此遗址较早阶段以船型细石核为主,逐渐被楔型细石核取代。
任海云
关键词:柿子滩遗址类型学
探寻晋东南早期人类的栖身之所
2014年
天然洞穴对于尚不具备建造住所能力的早期人类而言,是大自然的恩赐,是他们栖身地的必然选择,因此,洞穴往往会留下早期人类居住的踪迹。这类洞穴和突出山体的巉岩,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中称为岩棚或岩厦。巍峨耸立的太行山从地理位置上讲,是山西、河北、河南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也是黄土高原绵延分布的东界。
任海云
关键词:东南旧石器时代地理分界线黄土高原大自然
山西博物院馆藏墓葬壁画保护与展存概况
为了探讨更加科学有效地墓葬壁画保护修复理念和技术方法。通过对山西博物院馆藏不同类型墓葬壁画的地仗结构、搬迁保护方式、存放及展示形式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与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通过整体复原墓葬结构的形式对壁画进行保护修...
胡文英任海云
关键词:山西博物院墓葬壁画
晋陕黄土高原区域系统调查方法概述
2017年
众所周知,晋陕高原多山多沟,针对这类地形地貌,要在这里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需要因地制宜,变通常规的区域系统调查方法,以确保全覆盖不留死角,并提高调查工作的效率。
赵辉任海云贾尧
山西博物院馆藏墓葬壁画保护与展存概况
为了探讨更加科学有效地墓葬壁画保护修复理念和技术方法。通过对山西博物院馆藏不同类型墓葬壁画的地仗结构、搬迁保护方式、存放及展示形式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与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通过整体复原墓葬结构的形式对壁画进行保护修...
胡文英任海云
关键词:山西博物院墓葬壁画
山西陵川县西瑶泉后河洞遗址调查与试掘简报被引量:1
2016年
后河洞遗址位于太行山西麓南段,属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西瑶泉村。1986年当地的考古爱好者发现了一段人类下颌骨化石。20世纪9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后河洞采集到黑色燧石石制品50余件。2012年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在附城镇丈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中,再次考察了后河洞,确认该洞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晚期遗址。由于洞穴内文化堆积受损严重,故做小面积的试掘。收获石制品和动物化石1500余件,石制品原料岩性以黑色燧石居首位,器物组合中石器数量较多,另有石核、石片、断块及碎屑等。此外,清理出残存的用火遗迹。后河洞遗址年代应与塔水河遗址相当。
任海云
2014年山西下川遗址富益河圪梁地点3号探方的发掘报告被引量:1
2023年
2014年夏季,我们对下川遗址的富益河圪梁地点北部进行了发掘,本文对其3号探方(QX2014-T3)的发掘成果进行了报道。T3的面积为6 m2,出土石制品1036件;其中,183件出自上文化层,853件出自下文化层。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石英砂岩和黑色燧石,另外还有少量的玛瑙、硅质泥岩等。下文化层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等;其中,石器的类型包括重型石斧、研磨器、石锤和轻型刮削器、凹缺器、尖状器、锯齿状器、楔形析器、圆头刮削器、齿状器、琢背小刀,赤铁矿;打片和修理均采用为简单的锤击法;年代为40~30 kaBP。上文化层发现的石制品以细石叶产品为主,石核包括普通的多台面石核、锥形细石核、船形细石核,石片为普通石片和细石叶共存,石器包括刮削器、圆头刮削器等;年代晚于30 kaBP。
杜水生张婷任海云
关键词:石制品旧石器时代晚期
山西下川富益河圪梁地点燧石制品的微痕分析
2025年
距今4万年前后是中国华北地区晚更新世人类演变的一个关键阶段,下川遗址下文化层正处于这一阶段,其出土的物质文化遗存对于探讨中国晚更新世的区域多样性和人类行为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富益河圪梁地点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文化层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其中,研磨盘和重型石器以石英砂岩为原料,而刮削器、尖状器、凹缺器等轻型石器主要采用黑色燧石制作而成。为了解燧石制品的功能及其相关的人类行为,本次研究对富益河圪梁地点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文化层2014年发掘出土的53件燧石标本开展了全面的微痕分析。结果表明燧石制品功能多样,包括加工木、肉和骨等多种材料,显示出该地点丰富的人类活动。燧石制品使用较为灵活,多采用锋利的非修理刃。加工木材是富益河圪梁地点燧石制品最常见的功能,反映出该地点人群对于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刘吉颖任海云杜水生
关键词:石制品燧石
山西陵川麻吉洞遗址石制品综合研究
本研究是对2012年秋在山西陵川县西瑶泉村麻吉洞遗址试掘出土石制品的综合分析。根据对929件石制品的观察,石料有燧石、石灰岩、石英岩、石英等,燧石数量最多,其次为石灰岩,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各类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碎...
任海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