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作品数:12 被引量:134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更多>>
记者怎么想、怎么做和两者间的差距——“全球记者角色表现”项目负责人克劳迪娅·马拉窦学术访谈 被引量:4 2016年 克劳迪娅·马拉窦(Claudia Mellado)为智利瓦尔帕莱索大学(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Valparaíso)新闻学院副教授。在加入该校之前,她曾在智利圣地亚哥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等地任教和从事研究。她的研究兴趣包括比较新闻学、新闻职业文化、新闻工作者的角色与表现等。 王海燕关键词:新闻职业 新闻学研究 媒体从业者 媒介社会学 新闻生产 中国传统媒体新闻报道模式分析 被引量:11 2017年 本文通过对五份报纸共3264个样本的国内新闻报道进行的内容分析,旨在探究我国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模式的特征与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媒体的报道模式虽然存在相当程度的共性,但是差异性也非常明显:不同属性的媒体和不同领域的报道题材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偏好。官方媒体和政经题材的报道更重视喉舌模式、干预模式,而市场化媒体和社会性题材的报道更重视监督模式、客观模式。此外,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与研究假设正好相反的是,官方媒体比市场化媒体、政治经济报道比社会性报道在煽情模式上表现出更强的偏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喉舌模式与煽情模式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两种模式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和谐共存,这在官方媒体上表现得尤其如此。 王海燕 科林·斯巴克斯 黄煜 吕楠关键词:传统媒体 官方媒体 女性调查报道记者的性别迷思——社会刻板印象建构的视角 被引量:11 2016年 调查报道与性别的研究长期被忽视。为弥补这一缺陷,本文以社会刻板印象为理论出发点,通过深度访谈和资料分析,试图解读调查报道的性别迷思背后女性调查记者所面临的文化性障碍。本文研究认为,女性调查报道记者的性别刻板印象主要通过三个路径被建构,即社会建构、职场建构和自我建构,三者互相影响,彼此作用。这三股力量合力建构的性别刻板印象不但将女性调查报道记者置于难以避免的角色冲突之中,同时也在调查报道领域不断生产和再生产性别不平等的因素。 王海燕关键词:女记者 新闻生产 失守的边界——对我国记者诠释社群话语变迁的分析 被引量:35 2018年 如何理解新媒体对当下我国新闻业的冲击?学界路径不一,众说纷纭。为置啄其中,本文依托于对现有文献以及2015-2017年间所进行的记者访谈材料的分析,以边界工作为理论框架来论述新闻边界的失守,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记者诠释社群的话语变迁。为适应本研究的需要,我们在回溯Zelizer(1993)有关记者诠释社群概念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细化为三个维度,即,记者对新闻平台的诠释,对新闻职业的诠释,对新闻产品的诠释。本文认为,新媒体的勃兴所带来的去专业化主要表现在平台边界、职业边界和报道边界的失守,从而带来记者诠释社群话语的相应变化。就平台边界而言,互联网尤其微博、微信的问世使得新闻平台大众化,新闻平台的垄断性诠释话语则相应地先后经历政治话语、市场话语、大众话语的变迁。就职业边界而言,数字时代使得新闻人日趋成为数字劳工背景下专业新闻的留守者、公众舆论的边缘人,新闻职业的垄断性诠释话语则先后由政治取向、精英取向而转变为普通职业取向,新闻工作者原有的权威性被消解、被祛魅。就产品边界而言,如今在流量导向的支配下,作为新闻产品的报道开启了流量决定新闻的时代,并相应开启了一个坏新闻才是新闻、娱乐性才是新闻的诠释话语转向。 尹连根 王海燕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 新媒体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业必须做出重大改变--柯林·斯巴克斯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5 2015年 柯林·斯巴克斯(Colin Sparks),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讲座教授,兼传播与媒介研究中心主任。他早年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曾执教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37年(1974~2011年),任该校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传播与媒体研究所所长。他也是学术期刊《媒体、文化与社会》(Media,CultureandSociety)的创刊人之一。 王海燕 柯林·斯巴克斯关键词:斯巴克 互联网时代 访谈录 新闻业 新闻的时间性变迁:生产、文本与消费 被引量:13 2018年 新闻与时间密切相关,时间作为新闻的关键要素,贯穿于生产、文本与消费等诸多环节,包含着关于新闻的社会性和哲学性的重要追问。尤其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新闻的生产和消费加速摆脱"昨日新闻"的传统,向分秒必争的"7/24"模式迈进,使得新闻的时间性问题更加值得玩味。然而目前我们对新闻的时间性理解非常有限,一方面容易简单刻板地将其看成是一种有限、可耗尽的资源,总是处在时间一去不复返需奋力追逐的焦虑中;另一方面又忽视对新闻的时间纹理,包括它存在的形态、弥散的方式,及其带来的可能性进行仔细审视,未能对时间概念所包含的潜能进行充分挖掘。本文指出,学界需在拓展新闻时间性的研究上做出更加扎实的努力,可以聚焦新闻生产、新闻呈现、新闻消费等具体层面,并从更深更广的哲理层次入手,结合数字化环境的实际,对相关理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进行反思,重新建构新闻的时间性"大厦"。 王海燕 范吉琛关键词:时间性 数字化媒体 可供性 即时性 变革中的新闻业及其未来——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所长尼尔森教授访谈 被引量:5 2019年 本文通过专访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所长拉斯马斯·尼尔森博士(Dr.Rasmus Nielsen),交流关于当前和未来媒体数字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看法。访谈呈现的主要观点包括:未来新闻媒体可能会存在多种商业模式,不同的商业模式会因为国家差异而各不相同;数字化转型中的主流媒体会面临公共性变化的挑战,公共对话的空间可能会越来越分散、碎片化、去中心化;地方新闻在公共生活中仍应该扮演重要角色,而平台媒体的价值在于保持观点的开放性,实现声音的多元表达;新闻业研究需要关注变革,持续回应新闻与社会的关系,并尝试运用更多跨学科视角和吸引不同学科的学者投身进来。 张志安 王海燕 范吉琛(整理/翻译)关键词:媒体融合 地方新闻 商业模式 我国媒体的外交角色与外交策略——以斯诺登事件相关报道为例 被引量:1 2016年 在高度媒介化、高度全球化的现代社会,媒体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媒体外交中的媒体具体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扮演这些角色?现有研究鲜有答案。为此,本文以斯诺登事件为例,通过对我国四家全国性主流报纸(《人民日报》、《环球时报》、China Daily和Global Times)在事件发生前后近八个月时间的相关报道和评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媒体在国际热点事件中发挥外交角色的策略主要有四种:音量调节、声源管理、主题驯化和话语争夺,这四种策略在以面向国内公众为主的中文报纸和以面向国际公众为主的英文报纸中表现略有差异,但总体而言,这些媒体在事件中都扮演着本国政府利益的表达者和声张者角色。 王海燕 方若琳关键词:媒体外交 国家形象 软实力 全球化、在地化与中国调查报道研究——基于四本专业学术期刊论文的分析 被引量:4 2015年 通过对《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和《现代传播》相关论文的分析,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学者在研究调查性报道这一"舶来品"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理论话语的在地化。研究认为,调查性报道研究在中国的在地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概念的廓清、专业文化的探讨、媒体与政治关系的辨析。这些在地化研究既有利于新闻传播学科学术主体性和独立意识的形成与强化,同时也反过来进一步推动我国调查性报道研究的理论化和国际化。 王海燕传播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新媒体研究——彼得·戈尔丁(Peter Golding)教授学术访谈 被引量:5 2016年 彼得·戈尔丁(Peter Golding)是国际知名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从1973年发表第一篇关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论文至今,他在这一领域耕耘了四十余年,著述无数,蜚声海内外,是当之无愧的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领军人之一。 王海燕 莫业林关键词:传播政治经济学 戈尔丁 媒体研究